一、列夫·托尔斯泰介绍
(一)人物生平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家。他出身贵族, 但是热心平民教育和社会进步事业, 强调道德的完善,被奉为道德的楷模, 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领袖。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晚年的托尔斯泰力求简朴, 致力于过平民化的生活, 渴望摆脱自己的贵族阶级身份, 是一个度诚的基督徒,信奉众生平等, 反对一切战争和暴力。但现实情况与他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这就造成了他内心的极大痛苦,却又无法经解。托尔斯泰现实中的贵族身份与他内心的平民化思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 他认为众生皆平等,但他自己却是掌握财富的地主,他希望帮助农奴, 但在等级制的巨大差异之下,他所做的努力并没有真正得到农奴阶层的理解。
(二)“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思想:托尔斯泰将人分为物质的、肉体的和精神的、灵魂的两面来对待,他主张应该让精神的、灵魂的人来主宰物质的、肉体的人。因此,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每个人的灵魂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倡导宗教博爱和自我修身,把人在灵魂上或者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作为改造社会的最高理想。他的创作热情也由此而生,促使他对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托尔斯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超越环境,在与环境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走向精神独立,从而实现作者的理想——让精神主宰肉体,实现真正的道德完善。
1、《复活》背后的托尔斯泰主义
(1)《复活》真实地深挖了沙俄统治的黑暗腐朽
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尼古拉斯二世统治下的俄国社会表现出种种邪恶,出身于贵族家庭的托尔斯泰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些社会问题。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托尔斯泰意识到下层民众的苦难是上层贵族的黑暗造成的,下层人民的贫穷是贵族阶级直接导致的。于是,他在揭露社会的罪恶,揭示底层农民惨遭压榨、饱受苦难的原因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托尔斯泰暮年的精神思想和信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角色彻底与贵族阶级决裂,站到了宗法制度下的农民立场上,努力改善上层贵族和底层农民的关系。于是,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诞生,《复活》更是对沙皇的专制暴政和现实的黑暗作了深刻的挖掘和激烈的批判。
(2)《复活》用真实案件承载作家本人的创作思想
《复活》的故事基础是陪审员罗查利·奥尼在法庭上遇见自己曾经引诱的婢女,在聆听她苦难而悲惨的遭遇后良心深受谴责,于是,他想以与之结婚来救赎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托尔斯泰将这个真实案件经过反复锤炼,写成了《复活》这样一部既憎恨沙皇统治阶级,又厌恶专制法律和蔑视官办教会,对罪恶社会现实不断探索解救之术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2、托尔斯泰主义的特殊矛盾
(1)托尔斯泰主义的自我矛盾
托尔斯泰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贵族对农奴的压迫,揭露了沙皇政府的暴政以及法院和国家管理机构的残暴和腐败,揭露了导致农民的贫困和苦难的根源;另一方面,他又积极倡导“勿以暴力抗恶”,即不以暴力的形式推翻这一切,而是用“道德自我完善”来调和贵族和农奴之间的尖锐矛盾。
(2)革命家对托尔斯泰主义的否定
面对最野蛮、最残暴、最腐朽的专制暴政的国家统治体制,最终的办法不是去毁灭它,却让每一个人承认自我罪恶、实践道德向善。托尔斯泰把沙俄的社会矛盾,用人道的博爱和宗教道德的忏悔去解决。正如革命家所说:不能决断地去反抗统治这个社会的坏制度,最终却走上反求诸己与“上帝”的自我修行,这是托尔斯泰式的宗法制说教,也是一种虚无、懦弱的空想。
(3)托尔斯泰主义对暴力抗恶合法性的默许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还塑造了数位政治犯的理想典型,玛莉亚是一个替同志入狱的将军的女儿,她和卡秋莎在困境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惺惺相惜,卡秋莎净化自己的心灵无疑是模仿了玛莉亚的行为;另一个政治犯西蒙松与卡秋莎接触,使她精神上不再颓废,行为上不再轻浮。最后,卡秋莎接受西蒙松的爱而拒绝了聂赫留朵夫,因为和西蒙松相比,她认为聂赫留朵夫的爱是救世主似的怜悯。这种选择也暗示托尔斯泰在某种层面上对革命的承认,因为西蒙松也是一位革命者,聂赫留朵夫只能用“她不再需要我”这样的借口,来掩饰这一选择下的痛苦和羞耻。可面对另一个政治犯克雷里卓夫的倡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民,用炸弹毁灭这个像臭虫一样的政体时,他内心暗想:“人吃人这种事不是起源于原始森林,而是起源于政府各部、各委和各局,只不过最后在原始森林里结束罢了……以杀人作为自卫和达到全民幸福这一崇高目标的手段,是合法正当的。”这就注定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痛苦和矛盾。
二、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三、《复活》课文精选精读
1、主要情节
2、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1)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
笑:
嫣然一笑:看到有钱人,便产生了兴趣,希望获利——
笑盈盈:希望能吸引对方——
又嫌恶又娇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怀恨在心,卖弄风情,博取同情——
微微一笑:已获得好处,所以变得贪婪,希望获得更多——
娇媚的笑:讨好聂赫留朵夫,希望能获得好处——
鄙夷不屑的笑: 要掩盖内心对聂赫留朵夫的鄙夷,尽力表现得自然
眼神:
作者通过眼神来展现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最真实的情感的。“笑”代表社会身份中的玛丝洛娃,而“眼神”则代表了心理世界中的玛丝洛娃。前者与玛丝洛娃这十年来的人生遭际有关,后者则代表了玛丝洛娃内心深处对于命运强烈的不满与反抗,情感的创伤始终没有愈合。
(2)与玛丝洛娃见面后,聂赫留朵夫所经历了的心理变化过程
激动、真诚——厌恶、反感——失望、动摇——理解、爱怜
(3)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变化
聂赫留朵夫经历了从纯洁善良、追求理想,到放纵欲望、走向堕落,再到从忏悔走向人性复活这三个阶段。
他的复活是精神的人最终战胜了兽性的人的体现,揭示了从个人到社会都要走向救赎的复活之路这个主题。
(4)玛丝洛娃人物形象分析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刻画的女主人公喀秋莎·玛丝洛娃是旧社会身世凄凉的妇女典型,也是贯穿整部小说最感人的人物形象。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作者通过对她命运变化的描写,控诉了当时的整个社会制度。她是一个精神上逐渐觉醒,迈向新生活的女性,在作品的第三部分写出了她的新生。她这一人物形象是被压迫人民的缩影与写照,体现了旧社会人民的共同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精神上的觉醒,通过这一形象讴歌了人民的高尚情操。如果没有作者对玛丝洛娃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将很难贯穿整本书的情节脉络,无法体现托尔斯泰想表达的真正主题。玛丝洛娃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照亮了全书,这一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赋予了小说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3、叙事特点
(1)全知视角
①视角转变自然灵活。
②视角广阔,深入心灵。
(2)心灵辩证法
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
4、主旨
《复活(节选)》一文,通过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探讨了人的精神的“复活”之路,寄寓了作者的人性理想。
5、“复活”的含义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聂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以正派自豪的人,用人道主义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自己像其他地主那样心安理得、麻木不仁。七年后与玛丝洛娃的偶遇彻底激起了他的忏悔之心,他知道自己七年前的行为有多么恶劣,现在的生活有多么放荡不羁,他想要将功赎过,他要赎罪,要拯救灵魂。上诉失败,聂赫留朵夫陪着玛丝洛娃前往西伯利亚流放,体察农民的生活境况,并毫不犹豫地把从父亲那里继承的田产分给了农民,聂赫留朵夫真心悔改,用行动赎罪,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决裂,他实现了自己的复活。
(2)玛丝洛娃的“复活”:玛丝洛娃灵魂的觉醒,正好是在她跌落到谷底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的两次探监不断唤起了玛丝洛娃内心的那份纯真与善良,她对自己曾经习惯了的生活产生了厌倦感,开始戒烟戒酒,厌弃同男人调情,她同情狱友们的遭遇,恳求聂赫留朵夫为他们奔走说情,玛丝洛娃的“复活之路”开始萌芽。与政治犯接触后的玛丝洛娃开始了真正的精神复活,她了解到这些“政治犯”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享乐而活,甚至他们可以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幸福,玛丝洛娃的内心大为触动。托尔斯泰在文中说到,这些新朋友使玛丝洛娃对生活重新产生了兴趣,使她的生活从此又焕然一新。十年后的再次相逢,玛丝洛娃当场拒绝了聂赫留朵夫出于赎罪想法的求婚,而且后来她对他的求婚也是一再地拒绝,因为她知道同他结婚就会使他不幸,她也想在这个社会上做一个有尊严的、独立的人。这种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爱与她对未来的憧憬说明玛丝洛娃完成了真正的“复活”。
(3)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以俄国1860年至1905年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了《复活》,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就是托尔斯泰对自己的一个寄托,是自己内心的缩影。生活在贵族家庭的托尔斯泰从小并不愁吃穿,他过着19世纪俄国贫苦百姓过不上的幸福日子,他可以去贵族学校念书,享受好的生活条件,可以大胆地追求自己当作家的梦想,但是富足的托尔斯泰在接受教育,看清俄国社会当时的现状后,开始毅然决然地选择为俄国的农民发声。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在“复活”后将自己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分得的遗产——土地都分给了农民,而小说中聂赫留朵夫所做的一切也是托尔斯泰内心的美好愿景,他真心期盼俄国的农民能够过上好日子。他的精神与毅力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作家的思想高度所在,从贵族子弟到真切关心贫苦百姓生活的蜕变,托尔斯泰也完成了自己的复活。
(4)社会的“复活”:包括玛丝洛娃代表的悲苦的堕落的民众的“复活”,聂赫留朵夫代表的空虚的骄奢的贵族的“复活”。
四、知识补充:俄国文学发展史(德·斯·米尔斯基)
19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诗歌的黄金时代(普希金、浪漫主义、渴求更大的自由、更多的形式创新、钟爱原创性和绘画性、欣赏莎士比亚的广阔构思及其对人类心灵的深刻理解)——
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果戈里时代(诗歌时代出现退化,开始出现现实主义、讽刺,富有活力的散文风格)——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现代主义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
五、巩固训练
(一)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①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你别跟我啰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你到底拿过没有?”
“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对你说:你去管闲事干什么……”这边有人喝道。
“老天爷在上,我连知道也不知道。”那边有个女犯大声说。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把聂赫留朵夫领到女监来的副典狱长,显然对他发生了兴趣,这时走了过来。他看见聂赫留朵夫不在铁栅栏旁边,就问他为什么不同他要探望的女犯谈话。聂赫留朵夫擤了擤鼻涕,提起精神,竭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回答说:
“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什么也听不见。”
副典狱长沉思了一下。
“嗯,好吧,把她带到这儿来一下也行。”
“马丽雅-卡尔洛夫娜!”他转身对女看守说,“把玛丝洛娃带到外边来。”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可以在这里谈话。”副典狱长说完就走开了。
聂赫留朵夫走到靠墙的长凳旁边。
玛丝洛娃困惑地瞧了瞧副典狱长,然后仿佛感到惊讶,耸耸肩膀,跟着聂赫留朵夫走到长凳那儿,理了理裙子,在他旁边坐下。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聂赫留朵夫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暗自说。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真的吗?是怎么死的?”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
“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她们一发现这事,就把我赶出来了。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②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此刻她就是这样做的。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到玛丝洛娃后,聂赫留朵夫犹豫之后选择用“您”称呼,因为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来请求她饶恕的。
B.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对话是不顺畅的,外在原因主要是探监环境的恶劣、铁栅栏的阻碍,内在原因主要是两人社会地位和境遇的差异。
C.节选文段集中于聂赫留朵夫探视玛丝洛娃这一充满戏剧冲突的场景,空间就在监狱之内,从长凳到铁栅栏,再回到长凳。
D.当问起玛丝洛娃为他生下的那个孩子时,聂赫留朵夫“感到脸红了”,不安、悔恨、内疚和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狱中其他人物的对话描写,为两人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正因为吵闹影响了二人交谈,才有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B.“乌黑的鬈发”“乌黑发亮”的眼睛“特别有神”,运用肖像描写,可见玛丝洛娃是个可爱的姑娘,让人无法讨厌她,激起人们对她遭遇的同情。
C.聂赫留朵夫坦诚自己罪行的内心挣扎过程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和内心独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独到的细节描写,如人称的选择,音调的变化,更使人物心态毕露。
D.19世纪俄国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善于抓住人物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用不同手法从不同侧面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度概括为“心灵辩证法”。
3.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现了玛丝洛娃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班级将举办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活动,经讨论,读书小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细节·心理·讽刺。请围绕关键词为《复活》写一段推荐语。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④表现玛丝洛娃的善于察言观色、习惯性讨好,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②表现玛丝洺娃的鄙夷不屑、不信任,“嫌恶”是真情流露,“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有意的献媚、讨好。
【小题4】①生动的细节描写。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如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②突出的心理描写。如玛丝洛娃在监狱见到聂赫留朵夫,最初是震惊,回忆起往事,想起他的残忍,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后来又想利用他。③独特的讽刺手法,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从长凳到铁栅栏,再回到长凳”错误。文中两人先在铁栅栏前交流,之后到靠墙的长凳处交谈。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19世纪俄国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错误。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故选D。
【小题3】本题考査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是在玛丝洛娃看出“他”是一个有钱人之后的表现,“笑盈盈”的神态描写写出她含着无限的殷勤向“他”靠近,希望能够从这位有钱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好处。这一细节表现出此时的玛丝洛娃已经不再是单纯天真的少女,而是染上了会看人脸色、讨好他人,通过观察别人来揣摩别人心意,尽量从他人身上弄到些好处的习惯。“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是玛丝洛娃在得知聂赫留朵夫想要赎自己罪恶的后的神态描写。“嫌恶”是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讨厌,是她心中的真实情感。“妖媚”显出她的轻佻妩媚,“可怜“表现出她装出值得怜悯的样子,“微微一笑”,是她流落之后的习惯性表情。这一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既厌恶又取悦,既看不起,不相信,又卑贱地讨好的心理。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推荐语是把相关的人或事物向人作介绍,希望任用和接受的一种文体。题目中给出了本题的答题方向,从文章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对人物怎样进行心理描写,收到了怎样的讽刺效果三个方面写一则推荐语。可以先简单概括细节、心理、讽刺在小说中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使情节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环境氛围更加真实,主题思想更加深刻,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文中通过对聂赫留朵夫在刚见面时如何称呼玛丝洛娃的细节,表现他的内心矛盾。通过玛丝洛娃“笑"这一细节的描写,表现她的讨好他人。文章有精彩的心理描写。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文中最后一段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玛丝洛娃的心路历程,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作为,想起他留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痛恨这个毁了她幸福的人,于是记忆中那种爱情的幻境顿时化为泡影。但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先后展现了她震惊、屈辱、痛苦、讨好的富有变化内心活动。文章使用了独特的讽刺,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不是凭借夸张,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流露出来,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质朴的记叙中、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中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表面上风平浪静的提醒,其实是在说典狱长的巧取豪夺,连犯人家属送的东西也不放过,揭露了当时大小官吏的腐败现象,也透露出社会的黑暗腐朽。
(二)
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为此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我想,衡量这些定义是否靠谱,还是要回到“情”上来。有了“情”,才有文艺;越是情深意长,艺术性就越强。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不是职业美学家,而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众多不朽名著的大作家,曾尝试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他写道:“艺术是由这样一种人类活动所构成的,即一个人通过某种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当代西方美学史都要提到。我想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美学家们,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得不一样。
20世纪的西方文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追寻作者意图,进而关注作家的创作个性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到将文学看成是语言的存在物,对作品文本进行细读,品味其语言和修辞手段,从而形成新的批评;将文学看成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从语言的结构和叙事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文学,从而形成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叙事学;再到从现象学出发,对文本及其接受过程进行阐释和分析,从而形成接受美学。由此,原本是诗人吟唱、听众围观这一素朴而直接的过程被拉长了。一部作品从作者到读者的过程,由于印刷技术的改进,媒体的创新,出版方式的发展,以及市场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也由于前述种种理论的繁衍,变得越来越复杂。
有关文学的理论不断增殖,繁多而精深。批评家们必须面对这些理论,用这些理论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然而,他们又不得不作出选择,找到最适合的理论,不断从理论回到文学本身,而不是在理论的丛林中迷失自我。这时,作为一个原本只是以写小说为主业、偶尔说一说对文学艺术看法的托尔斯泰,却道出了其中的真谛:文学艺术还是要传情达意。
托尔斯泰说,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时,要“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的感情”,然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他得出结论,“这就是艺术活动”。理论家会围绕接受者能否获得同样的情感而展开争论。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情本身。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理想的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往今来,对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对此作了众多定义。
B.非职业美学家托尔斯秦关于“什么是艺术”的解答在当代西方美学史上有非常大的影响。
C.20世纪的西方文论种种理论的繁衍,拉长了一部作品从作者到读者的过程,使之变得越来越复杂。
D.理论家围绕接受者能否获得同艺术家一样的情感而展开的争论不重要,重要的是传情本身。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情”是衡量“文学艺术是什么”的定义是否靠谱的关键,有情才有文艺,情与艺术性成正比。
B.作为作家的列夫・托尔斯秦对“艺术”做出的解释道出了文学艺术的真谛,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得很不一样。
C.批评家们必须在不断增殖的有关文学的理论中找到最适合的理论,又要不断从理论回到文学本身,才能看清理论不迷路。
D.作家通过文字向理想的读者倾诉情感,情感应该是艺术家和读者之间沟通、分享的重要内容。
3.批评家们和托尔斯泰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研究内容:批评家们研究理论.托尔斯泰研究文学本身;研究精力:批评家们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托尔斯泰偶尔说一说对文学艺术看法;研究影响:批评家们想出许多定义却没有多少影响,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
【解析】
【小题I】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逻辑关系错误,“20世纪的西方文论种种理论的繁行”与“拉长一部作品从作者到读者的过程”是并列关系,共同导致情况越来越复杂。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很不一样”表达的语气绝对化,原文是“不一样”,程度不同。故选B。
【小题3】本题考査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首先从文中找到批评家们和托尔斯泰的区别:“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为此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提出者不是职业美学家,而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秦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当代西方美学史都要提到”我想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美学家们,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得不一样”。据此分条概括出二者的区别角度即可。
【点晴】信息筛选概括题,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韩选还是综合信息饰选,综合信息姊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连词成句分条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