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共情这一高考关键能力解读《荷塘月色》《老人与海》

文摘   2024-10-21 10:41   陕西  


应用共情这一高考关键能力

解读《荷塘月色》《老人与海》

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能采取适当反应的人格特质。

1


工具阐释

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能采取适当反应的人格特质。在阅读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角色融入、道德思考、文化洞察、共情与批判的平衡等步骤训练和提升共情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动机,从而在文本阅读中达到与作者“两情相悦”的程度。

 

共情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直觉思维工具,能够为我们正确理解文本提供很大的帮助。

2


思维方法

基于共情的阅读,是与语言文字的深情对话,是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深入体会,是对文章价值的深入挖掘,是对人性深处的深刻洞察。


运用这种思维工具的步骤大致如下:

(1)情境创设。

(2)角色融入。

(3)道德思考

(4)文化洞察

(5)共情与批判的平衡:


与文本对话前,可以先进行角色互换,穿越历史的尘埃,融入不同的时代;

与文本展开对话时,我们既要抓住其中的形象与意象,又要跳出文本,结合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特点对其进行道德考量;

与文本对话后,我们可以反思小说情节中不合情理之处,反思诗歌中抒发情感的方法,反思那些对诗歌的评价是如何蕴藏于字里行间的……

在共情中批判在批判中升华原有的情感,除了读出字面意思,还要读出作者思想,读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3


回归教材

让我们用这种工具来重温课文《荷塘月色》和《老人与海》:

 

(1)情境创设


阅读时要设身处地,我即作者,作者即我。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创设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郁的夜晚荷塘景象。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光下的荷塘、荷叶、荷花以及微风拂过水面的声音,营造了一个超脱现实、寻求心灵慰藉的情境。这种情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静谧的荷塘边,与作者一同感受那份淡淡的哀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创设了一个孤独而坚韧的老年渔夫与大海搏斗的情境。故事发生在辽阔无垠的大海上,老人圣地亚哥孤独地驾驶着小船,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展开了长达几天几夜的较量。这个情境充满了挑战与艰辛,同时也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抗争。


(2)角色融入


当我们步入作品所处的时代,走进作者的个人生活情境之后,就可以像作者一样,自觉或不自觉地想人物之所想,感人物之所感见人物之所见。我们与之同喜,与之同悲,与每一个人物同频共振。


《荷塘月色》:

在《荷塘月色》中,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的文字融入到一个寻求内心平静的文人角色中。这个角色可能是对现实不满、渴望逃离世俗纷扰的知识分子,通过漫步荷塘、欣赏月色来寻找心灵的慰藉。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个角色内心的挣扎与追求,从而与之产生共鸣。


《老人与海》:

在《老人与海》中,读者需要融入到一个年迈但坚韧不拔的渔夫角色中。这个角色面对大自然的无情挑战,从未放弃过对胜利的追求。读者可以感受到老人内心的坚定与不屈,以及他对海洋、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通过角色融入,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老人的选择与坚持。

 

(3)道德思考


运用情境创设和角色融人这两种方法让我们完成了人与作品之间情感上的沟通,但是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所以我们又要跳出作品,对其进行道德考量。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中的道德思考可能涉及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与面对、对内心情感的压抑与释放等议题。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这种道德思考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中的道德思考则更加直接地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人圣地亚哥在面对巨大的马林鱼时,展现出了人类面对自然时的勇气与智慧。然而,他的最终失败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平衡与相互依存。这种道德思考促使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然。

(4)文化洞察


上述的道德思考多数是发生在个人标准的考量层面的,我们还可以放在更广阔的社会和家国层面去洞察每个作品背后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作为一篇典型的中国文学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与赞美。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展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和谐、内心宁静的向往。同时,作品中还隐含了对于传统文人精神的传承与反思。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则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与冒险精神。老人圣地亚哥在面对巨大的挑战时,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念紧密相连。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中的这些价值观念。

(5)共情与批判的平衡


在经历了前面的情境创设、角色融入、道德思考和文化洞察四个阶段后,我们实际上完成了语言结构层、艺术形象层和历史人文层的文本解读过程。其实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完成之后会引起读者强烈的自省与反思,这样我们就进入了对前面四个阶段的反思性的哲学意味层,即对我们前面的共情进行批判性思考。


《荷塘月色》:

在《荷塘月色》中,读者可以通过共情理解作者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同时也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来审视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与价值观念。例如,读者可以思考作者为何选择逃离现实、寻求心灵慰藉,以及这种逃避是否真正能够解决问题。通过共情与批判的平衡,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老人与海》:

在《老人与海》中,读者同样可以通过共情理解老人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与不屈,但也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来审视作品中所展现的英雄主义精神。例如,读者可以思考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是否过于理想化、是否忽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等。通过共情与批判的平衡,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并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025最新版中国高考蓝皮书试题分析
2025最新版中国高考蓝皮书关键能力培养与应用

重磅上市!!!

全网最新!!!

紧扣高考动向,还原高考命题逻辑、

加强考教衔接,明晰高考命题变化、

高考动向 实践经验 命题变化

对标“三新”高考,遴选近3年全国卷、地方卷新颖、典型、优质试题


杏坛涛声
交流语文教学经验,分享读书写作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