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学设计分享

文摘   2024-11-03 19:42   陕西  

《无衣》

教材分析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深入理解这首诗,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理解并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观大略

1.导入课题

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诗---《诗经·秦风》中的《无衣》。

2. 作品介绍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内容:风、雅、颂。

(3)形式:赋、比、兴。

风(160篇),民间乐歌;

雅(105篇),宫廷乐歌;

颂(40篇),宗庙乐歌和舞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铺排陈述和一般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4)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3.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二、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三、特点(先找异同)

1、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2、重章复唱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同仇”:一起抗击敌人;“偕作”:一起行动起来;“偕行”:一起上战场:共同仇敌,而共同行动,最终一齐奔赴战场。

三方面连贯起来,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当劳动人民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保卫家园,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3、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四、主题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五、朗读明意

1.以读促悟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诵读,再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进行诵读。

(2)老师范读。

强调诗歌的语气、语调

(3)请全班同学朗诵全诗。

(4)师生集体朗读全诗。    

2.理解意思

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试着用诗化的语言来翻译全诗。

重点字、词、句: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共同行动。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偕行:一起前进。

译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六、研读悟旨

1.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第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2.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1)“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

(2)诗人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增强诗歌气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3)突出了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与子同仇”,表明了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去抗击共同的敌人。

3.小组讨论:下一章的“岂曰无衣”是不是对上一章的简单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作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

4.“与子偕作”说明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明确:说明君王与将士之间团结一心,斗志昂扬,同仇敌忾,共同行动。

5.“与子同裳”说明了什么?

说明确:说明了君王与士兵之间共同克服困难,关系十分密切。

6.“与子偕行”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战士愿与周王靴刀誓死的决心。

7.主旨:《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它既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豪情,又表现了君王与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七、演读赏大美

1.朗诵视频欣赏。

2.学生上台展示:抽查两至三个学生进行演诵,演诵完点拨学生注意诗歌的语气、语调以及思想情感。

3.欣赏诗歌的韵律美、结构美以及情感美: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正因为诗歌所具有的独特形式:    

⑴韵脚:袍、矛、仇、裳、行。

⑵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字眼,对事物反复进行了描写(赋)

⑶重章复唱:

《无衣》主要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诗歌每章相对的句子,只有个别词语因换文换韵或加重语势而有所不同,其表达意义都基本相同或十分接近。

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同仇”与相对应的“偕作”、“偕行”也是一致的,“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即同伴,一起从军。这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的精神;这样,诗歌由第一章的结为同伴、一起从军,到第二章的一起行动、一起准备,再到第三章的一起出征、共赴战场,步步加深语意,加强语势,从而产生了感情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

4.欣赏武警合唱队演唱《无衣》,再次感悟诗歌之壮烈情怀。

八、拓读显大智

批判性思维: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理解为“仇敌”、“敌人”,音chóu。而且传统的注本也基本这么注解,你们是否有新的理解?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与查阅工具书,提出自己的见解。

(1)从“仇”字的本义来看

一是古代“仇”、“逑”通用,“逑”在《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都解释为“匹偶”、“配偶”等,而且不少工具书在“仇”的义项中也列出了这个意义;二是“雠”作“雠怨”讲也是其引申义;三是引申义产生后“乃专谓怨为雠”,而并不以“仇”为怨。这个区别在《诗经》中就是明确的体现。“仇”、“逑”在古代音义相同。

(2)从《诗经》使用“仇”字的情形看

东汉毛亨传《诗经》,在具体运用“仇”与“雠”这两个字时,对其意义是分得很清楚的:“仇”表示“匹合”、“伴侣”;“雠”表示“怨雠”、“雠敌”。    

《秦风•无衣》中“与子同仇”的“仇(音qiú)”,同样也应作“伴侣”、“匹偶”讲,对于一起从军的士兵而言,就是“同伴”、“战友”;若解释为“雠敌”、“敌人”,则与《诗经》用字的体例格式不合。

(3)从《无衣》遣词造句的特点看

《无衣》主要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因而,“同仇(音qiú)”与相对应的“偕作”、“偕行”也应该一致。“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音qiú)”,即同伴,一起从军。

(4)从《无衣》全篇的表意看

诗歌描写的侧重点是秦民相约从军的情况及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主要表现了军人衣服匀着穿,武器帮着修,团结友爱,偕作偕行的精神。至于战场杀敌一节则尚未涉及。从诗歌描写的这个主要内容来看,将“与子同仇(音qiú)”解释为和你一起从军,结为同伴战友,与全诗意境也更协调。

九、小结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的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春江花月夜》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写景诗歌,把握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同时学会把握意象,体会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景情交融,即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自由讨论为主,教师给予恰当的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

一、导入:出示富阳文人郁达夫的一首诗词,请学生为这首诗词配乐。

家在严陵滩下住,

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似锦,

来往春江有钓船

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    

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 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六、诗歌赏析:    

(一)江楼钟鼓(引子)

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

1、欣赏:

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

2、分析: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二)主题赏析:

1.出示谱例,请欣赏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

  A欢快跳跃   B委婉恬静    C深沉低缓

2、设问:——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

 3.视唱

 4归纳;

旋律如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末尾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三)花影层台:

1、教师导语:我们把眼光从远处收回看看近处的江面上发生了什么?

设问:春风拂过江面,有什么变化?

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归纳: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

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2出示三副图画,让学生为它们取标题

(四)渔歌唱晚

1、教师导语:正当我们看着眼前的花影有点眼花缭乱时,忽然远处传来了阵阵的……循着声音向远处望去,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整段音乐的情绪是否一致?为此段取一个标题

2、分析: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欸乃归舟与尾声

1、教师导语:鱼船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快要接近江畔时……

设问: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数量有何变化?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分析: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

(欸乃——摇橹是发出的声音)

3、设问:尾声以怎样的情绪结束?

4、分析: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七、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蕴含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采用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这首诗结合题目从月升写到月落,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八、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九、作业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将进酒》

教材分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滴尽致抒发不平之气。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有对他的精彩描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字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等是俯拾即是,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襄阳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酒有关的诗歌。 

(说明:以上诗歌用多媒体显示,导入语的设计,一是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同时也是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直觉的感受;二是在诗歌的诵读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初步进入诗境。)

二、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揭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三、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要点有两个:    

首先要看到“钟鼓”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这种概括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他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其次,“古来”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着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

这首诗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他崇拜曹植,赞扬他“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做法,也证明了他这个思想矛盾的存在。

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四、鉴赏要点

1.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五、亮点探究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李白一生多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的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是纵情享用美酒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心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否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

探究学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吟》)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探究学习:这个问题可以从李白的思想世界入手分析。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后来李白又干谒韩朝宗等人,也没有实现他步入仕途的梦想,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成了李白的挚友。    

六、课外引伸、拓展:

讨论李白的饮酒:

① 思想性格使然:儒、道、侠三家兼有。杜甫《饮中八仙歌》曾言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更是俯拾即是,如:《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② 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七、学生齐读全诗,体味作者的这种情感流程。

八、教师指导朗诵,学生当堂背诵。

九、小结    

本首诗歌写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

1、气势豪壮——“千金散尽”、“三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

2、结构繁复——情感大起大落;

3、语言活泼——以七言为主,三、五、十言句“破”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教材分析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词)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如今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愰忽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与前人相比,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白描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以及如何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章虚实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美,表达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教学重点

词情感的把握,写作手法和遣词炼句的学习

教学难点

对苏轼婉约词中的豪放词风体会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走近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词人,一提到他人们马上会想到那首“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吟唱”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我们在初中还学过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放词《水调歌头•中秋》。大家一起告诉我这位词人是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他在书法、绘画、文、诗、词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被称为古今文坛第一奇人。他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擅长画墨竹、古木怪石。他位列“唐宋八大家”,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畅达,《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同为传诵名篇。他的诗境界开阔,内容深刻,诗风豪迈清新,自然奔放直逼盛唐诗风。他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题材广泛,词风豪放,开豪放词一派。可是今天我们学的却是一首饱含愁苦的婉约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二、写作背景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诗歌赏析

1、展示《江城子》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词。

点评学生的朗读。

2、播放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

3、课文赏析

教学引导: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体会词的遣词炼句,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细节和心理描写,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朗读可采用学生读学生评,学生自读自评,教师指导朗读,教师范读的方法。朗读时分上下片朗读,以此小结两片的内容和体会两片间的感情过渡。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时语气的舒缓、语调的轻重、停顿节奏、提起字。    

4、小结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的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以“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5、比较鉴赏

除苏轼外,北宋那位因一阕“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被人雅称为“贺梅子”的贺铸的一首《鹧鸪天》也是为自己妻子写的悼亡词,这两首词都是各自纯真爱情的哀唱。但两首词在词风却不相同。下面我们来比较赏析这两首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市)人,宋孝惠皇后族孙。,性格豪爽,好评论是非,尚义有侠气。以门荫入仕,做过几任武官,后转文职。因不媚附权贵,仕途蹭蹬,只任过泗州通判等职,晚年退居苏州,自号庆湖遗老。贺铸工诗文,尤以词著称。其中有爱国忧时之作,更多的则是咏叹男女情事及抒写个人闲愁的作品。风格多样,具备悲壮与婉丽等对立的特色,好融化前人诗句入词,艺术上有独到之处。有《庆湖遗老集》、《东山词》。    

贺铸生平不算得志,甚至有些窘困,又外貌丑陋,却娶了位皇室宗亲赵夫人,两人的婚姻幸福,赵夫人不惮劳苦,与贺铸相濡以沫,情深意笃。但在贺铸年近五十时,赵氏死去。

教学引导:指导学生体会贺词于平静的笔端哀情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表露出对妻子的深情,和的写作风格,与苏轼哀情外显而激烈,泼墨如水,大开大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夫妻间的深情厚意。通过对比,体会苏轼的婉约词也豪放之风。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 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五、齐读背诵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并当堂背诵。

   相关好书推荐:

    

杏坛涛声
交流语文教学经验,分享读书写作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