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案及课件分享

文摘   2024-09-25 08:03   陕西  

                          

                              家乡文化选题指导教案
教材分析

  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它是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提到:“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建设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材安排的三个学习活动分别采取访谈、调查、建议的形式展开。由于学生此前少有对文化生活的深度访谈、调查与研究,教师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方法的指导,关注教材中学习资源的阅读与运用;要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机会,完成选题论证、访谈与调查的设计;要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以上活动来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在阅读、实践与表达中拓展视野,提高对家乡文化生活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为此,我们可以确定如下学习目标和课时安排。

学习目标:

1. 通过关注与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2. 学习访谈、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技能,关注访谈问题的设计和访谈对象的选择。以“人物志”或“风物志”的形式为家乡留一段记忆。

3. 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在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学习调查材料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合理地制订调查大纲或计划。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并撰写调查报告。

4. 在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并了解建议书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课时安排

1课时:“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的选题确定、访谈设计

2课时:“家乡人物(风物)志”的写作指导

3课时:“家乡人物(风物)志”的分享与评价

4课时:“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调查准备、方法指导

5~6课时:调查报告写作

7课时: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互评与修改

8课时:“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的写作指导

9课时:建议书反馈交流及活动反思交流

学情分析

放假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任务:了解浏阳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参考《学法大视野》第四单元的相关知识,试着为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做好选题。

接下来的假期里,我们就接到了学生的各种电话和微信咨询。询问的问题可以大致归为这几类:“我该采访谁?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我从哪里开始着手呢?人物(风物)志撰写,要写些什么?”学生无从下手!

返校之后,我将作业情况进行了统计:

  26个同学未作,他们无从下手,或者从哪里开始;有5个同学浏阳人物(风物)概念理解错误;有24个同学完成了选题,但是有一个共性“选题大”,可能够大学教授几年的课题研究。因此,摆在学生面前的第一道关卡就是“如何选题”。 

可能有老师觉得这是学生能力不足所致吧。即便这样我们也要思考,如何让这方面的能力落地呢?而教材提供的教学情景还是比较宽泛而不够具体。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重新考虑学习任务。我们  设计了一个情景任务:围绕“浏阳知多少”这一主题,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具体的调查专题,在一周时间内分工合作,完成走访调查,撰写一份浏阳人物(风物)志,张贴在班级宣传栏,让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家乡。

设计意图:有情景才有可操作性,才可能引发学生的真正思维,脱离具体情景学生无法建立所学内容的意义。在第四单元的活动一中,如果没有主题、时间、对象这些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很容易空。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在边界哪里?如果我们不清楚所写的调查报告的读者是谁?那就说不清楚我们的选题到底是大还是小,这样会无的放矢。学生还会想如何去写人物志和调查报告呢?现在面对一周时间限制,学生才能明白,所谓选题太大的意思之一,规定时间之内,我无法完成这项调查。那就要规定时间的范围内,可行的选题有哪些。明确了人物(风物)志的受众对象是班级同学,才能去思考我怎么去写这一篇人物(风物)志。

 


杏坛涛声
交流语文教学经验,分享读书写作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