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五石之大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摘   2024-09-24 08:00   陕西  

《老子四章》《五石之大瓠》教学设计

一、情景创设: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大多都在思考如何进入世俗,干预世俗,而有一家却像一条逆流而上的鱼,他与生产力发展相悖,主张小国寡民;他与积极干预相悖,主张无为而治;他和大多数思想不一样,他教人出世,教人摆脱束缚,达到逍遥之境界。他像个叛逆的人,站在绝大多数人的对立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道家奇妙的思想。教学策略:导语是一节课内容的提示和导向,用富有文采的语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意图:导语不仅仅要有文采,还要对本堂课学习的重点——道家思想作简要的介绍,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本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领会理解能力,培育体验与感悟的学科素养。

二、任务活动

设计任务一、古文今译,掌握字词

请大家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分工合作,结合课文注释,梳理文中重要实词,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小组展示汇报。

重点实词

词语

意义或用法

本课例句

揉和

埏埴以为器

黏土

埏埴以为器

户牖

门窗

凿户牖以为室

踮起脚后跟

企者不立

不行

行走不稳        

跨者不行

赠送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能容得下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击破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强行

勤勉而行

强行者有志

从事

做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教学策略:对于文中重要的实词,教师并不直接给大家呈现归纳结果,而是引导学生以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整理,教师只负责对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筛选、整合并展示。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整理本课重,点实词,以此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分工协作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应用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步骤一落实了学生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以及关注与参与的素养。

任务二、知人论世,老庄人物简介

老子和庄子是我国古代独一无二的思想家,其人其事非常有趣。知人论世是我们学过的常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分工合作,利用互联网查询老庄的相关人物简介,完成后制成卡片分享,并向其他人介绍这两位思想家。          
老庄其人其事

人物

简介

主要思想

     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近河南鹿邑冬)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隐退,著《老子》。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1.崇尚自然,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状态,反对社会文明的进步成果,否定仁义道德和礼制2.主张“无为而治”,回到淳朴的原始社会,与儒家、墨家相对立3.彻底摆脱了古代的宗教与神话世界观,否定神学目的论,主张“道法自然”。4.提出道是无,“有生于无”。5.万物最初起源于无。老子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命题,但其辩证法又带有贵柔无为的色彩。

    庄子 

1.约前369年—前286年,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人。2.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3.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1.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2.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教学策略:1.先学后教。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生成背景知识。2.自主学习。学生虽然知道先秦诸子百家,但对老子和庄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了解的依旧是一知半解。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筛选整合的过程,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设计意图:学生合作探究,一起搜集信息,利用多媒体工具得到原始信息,然后按要求整合、表达。锻炼信息提取、分析概括的学科能力,提升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的学科素养

任务三、提炼比较,概括观点与差异

本课的两篇课文都包含道家的思想,老庄各在文中表达了哪些观点?请分工合作,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概括。(当学生概括不全面时教师应作补充细化)          
老庄主要观点概括与比较

篇目

核心概念

主要思想

事例

    《〈老子)四章》        

    有与无、无用、始与终、不为、自然

1.道生于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器皿、户牖中空部分的“无”赋予了“用”途

2.修身内隐好过外显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都没有好下场

3.自胜者强

4.治国应重开始,重视细微,洞察先机

粗木生于毫末,高台起于累土,千里始于足下

5.无为而治,辅助万物之自然,对权柄没有执念,不肆意妄为

 

6.慎终如始

《五石之瓠》

逍遥、善用

摒弃功利;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不龟手之药、五石之瓠浮于江湖

教学策略:

1.少教精教。比较差异是一种较难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比较道家思想内部重要观点的异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道家思想,在对比中明白差异。

2.深度学习。比较异同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深度学习策略。通过对两篇课文中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比较,加深对二者学说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培育学生直觉与灵感的学科素养。

通过上述的梳理,我们会发现,儒家和道家都涉及一个概念叫作“道”,回顾第5课,比较阅读,试探究二者“道”的差异有哪些。          
儒道之分

                 

 

  儒家之道

1.道的具体内涵为君子立身处世的方式2.偏重对应着儒家的基本伦理3.分大小先后,有“大学”和“小学”之分4.是“有用之用”,追求作用于现实政治5.道先于生命,高于生命,可“朝生暮死”        

道家之道

1.具体内涵为万物之内的普遍规律2.偏重与人生终极价值3.没有大小之分4.超脱道德和功利,是无用之用

设计意图:儒家和道家思想跨课文比较是比较复杂的任务,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具有了不唯一、不集中性,在此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结合文化常识,多层次、多方面去比较,从而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和批判赏析能力,落实批判与发现的学科素养

任务四、梳理文脉,把握行文风格之

1.《五石之瓠》作为《逍遥游》的节选片段,保持了庄子一贯的寓言体风格。寓言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不属于议论,不能单纯靠总结得到本意,需要找到寓言之间的相似点。下面,请同学再仔细阅读《五石之瓠》,思考文中的两个故事间具有怎样的寓言对应关系。          
领会寓言的内涵

                 

 

惠子

庄子

宋人

五石之瓠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龟手之药

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体悟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犹有蓬之心也夫

所用之异也

教学策略:    

1.深度学、深探究。对文本内涵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深度探究,将课堂学习引向深入。

2.整体学习。本文是《逍遥游》的最后一部分,将课文与《逍遥游》整体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五石之瓠》作为独特的寓言体说理文章具有什么特色?请同学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老子》和《庄子》的艺术特色

篇目

艺术特色

    《庄子》

1.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2.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语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色彩3.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4.文章汪洋恣肆,结构富于跳跃性,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活泼,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老子》

1.句式运用独具一格。善用排比、对偶、递进等各种句式,表情达意,形式新颖,变化灵活,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排比句的运用使论述的事理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详尽通达,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气势磅礴,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2.设喻说理独具匠心。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阐说事理,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将人生的道理说得通透,给其语言增添了艺术光彩,增强了感人的力量

设计意图:在整体学习完成的基础上,深化学习是学生获得提高的必备过程。通过对两个寓言故事间的连接,点及文本的艺术特色的研讨,促进学生对老庄思想的领会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提升领会理解、发散创新和批判赏析能力,落实整合与语理、欣赏与评价的学科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展示第6课两篇课文的逻辑架构,也有利于学生对比两篇课文,梳理所学,温故而知新。          

         

 

   

杏坛涛声
交流语文教学经验,分享读书写作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