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3.6 | BAM,Germany | 液氮低温下LIB的可控TR监测

文摘   2024-11-08 10:00   新加坡  
声明:推文作为学术交流用途,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或解读错误之处,请在后台留言指正~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1. 原文链接

DOI Link:

https://doi.org/10.1002/ente.202301379

 2.通讯作
  • Googleshc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51E9zOAAAAAJ&hl=en&oi=ao
  • ScienceDirect: 

https://www.scopus.com/authid/detail.uri?authorId=58055061200

 3. 收录日期

Received: 1 Nov. 2023

Accepted: 1 Feb. 2024
Published: 31 March 2024
 4. 研究内容

1. 科学问题

  • 不同穿刺深度、低温冷却速率以及机械损伤对锂电池热失控反应的影响机制

2. 实验与模型方法

2.1 电池样品

2.2 实验过程

1. 温度控制

  • 预冷实验使用冷气发生器,温度范围 −190 °C 至 100 °C,温度稳定性 ±0.2 K。
  • 快速冷却实验开发了自制的不锈钢槽,结合液氮自动填充系统。

2. CT 成像

  • 在 BAM 使用两台实验室微焦 CT 扫描仪进行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3. 样品选择与测试

  • 测试使用 18650 型圆柱电池。

  • LiFePO4 电池用于验证 NPT 质量,LiNi0.5Mn0.3Co0.2O2 电池用于热失控(TR)相关测试。

3. 研究结果

3.1 针刺(NP)实验装置

1. 高精度 NP 工具设计(Fig. 1a)

  • 测试腔室与安全环境246 L 不锈钢腔室设计用于LIB滥用测试,具备气密和防火性能,最大工作压力可达6 bar。腔室在氮气流或LN2条件下运行,通过传感器测量氮气流量和排气体积,支持FTIR气体分析。

2. 执行器与运动测量设计(Fig. 1b)

  • 线性执行器与中间板:使用24 V DC电机或NEMA 23步进电机,满足不同速度需求。激光三角传感器实现0.01 mm的高精度测量,确保中间板稳定运动并通过四线性导轨减少倾斜。

3. 氮气冷气系统(Fig. 1c)

  • 低温气体生成与分流:冷气系统提供从100 °C到−190 °C的温控氮气流,通过绝热软管和PTFE管实现均匀冷却,导向气流到热隔离的电池固定器。

4. 电池固定器与热绝缘(Fig. 1d, 1e)

  • 固定器设计:固定器设计有固定孔图案,确保高重复性,支持不同电池格式。采用阻燃硅酸钙材料,提高热绝缘效果,减少热量损失和外部干扰。
Fig. 1. Deviation of motion accuracy tests with the three control modes and different test conditions. Markers represent the mean deviation of the occurring deviation between each motion step. The whiskers represent the respective maximum and minimum motion deviation from the setpoint of each test.

3.2 NP 工具的运动精度(Fig. 2)

1. 运动控制验证
  • 在无电池穿刺条件下,验证步进执行器的三种控制模式。分别为开环控制、编码器闭环控制、激光传感器(LS)反馈闭环控制。
  1. 开环模式依赖于步进电机的步数;

  2. 闭环模式使用轴编码器返回位置以校正步数;

  3. LS 模式则通过激光传感器反馈调整步数。
2. 精度测试结果:
  • 在0.5至40.5 mm的距离下进行运动精度分析。

  • 数据表明所有测试的绝对偏差较小,最大偏差出现在1 mm s⁻¹速度和5 mm步距的编码器闭环模式下,范围为−0.07至0.065 mm。
3. 不同控制模式的表现:
    • 开环控制模式平均偏差与速度无关。

    • 编码器闭环模式:平均偏差随速度增大呈非线性增加趋势。

    • LS 闭环模式:在较高速度和较大步距下,偏差增加,说明控制算法未补偿质量惯性,导致轻微超调。然而,该模式的绝对偏差范围最小,整体偏差小于0.01 mm,可进行通用偏差校正。
4. 结论:
  • LS 闭环控制模式通过直接与钉子夹具相连,确保了运动控制的稳定性,不受执行器磨损影响。
Fig. 2.  a) Overview of the test bench with all components. b)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self-developed NP setup with shock cooling option mounted. c) Photograph of the set-up with mounted cold gas option. d) Three possible penetration positions with example cell. e) Universal thermally insulated cell holder including heating elements.

3.3 常温下的NPT测试(Fig. 3)

1. 机械再现性与后处理CT分析
    • 研究采用全放电的LFP电池以减少热失控(TR)反应影响,分析NP测试的机械表现。

    • Fig. 3a: 两次LFP电池测试的力数据;Fig. 3b: LFP-1电池的后处理CT切片。

    • 电池中心金属杆位置(约8 mm)引起的横向运动在y力曲线中体现,后处理CT显示LFP-1的侧向误差较大。
2. 机械质量与TR触发:
    • 3轴力传感器可用来评估NP的机械质量。

    • 提高机械再现性需理解最小穿刺深度以稳定触发TR。
3. NMC电池的TR触发研究:
    • 在20 °C下对100%SOC的NMC电池进行慢速穿刺测试(0.01 mm s⁻¹),Fig. 3c展示了测试初期的电压、z力和温度趋势。

    • 初期轻微短路未引发TR,表现为电压小幅波动和z力的逐步下降

    • 第4至第6次短路电压迅速跌至0 V,伴随温度骤升和TR反应。
4. 最小穿刺深度:
    • 4至7层的穿刺足以触发NMC电池的TR,确定3 mm为可重现的TR触发深度
Fig. 3.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cal reproducibility during the NPT (at 45 mm s−1) of fully discharged 18 650 LFP-cells, showing a) the force sensor data and b) the respective postmortem CT images of LFP-1 and LFP-2. Exploration of the minimum penetration depth required for a reliable TR during a NPT (at 0.01 mm s−1) utilizing fully charged NMC-cells, showing c) the z-force and d) the voltage trend of NMC1–4 with marked short circuits. The details of the NPTs can be found in Table S1, Supporting Information.

3.4 穿刺深度验证(Fig. 4)

1. 室温条件下的CT分析:
    • Fig. 4a,b: 在20 °C下完全放电的NMC电池(NMC-5)的CT切片,穿刺深度约为4.95 mm,接近预设的5 mm。轻微的深度偏差可能由于未穿刺层的弹性效应和测量误差引起。
2. 低温条件下的CT分析
    • 将电池浸入液氮(LN2)后进行NPT,CT显示电极层在靠近钉刺区域存在弯曲和铜电流集流体的压缩(橙色区域),反映了冷冻状态下更高的力需求和更明显的层弯曲。
3. 穿刺形态差异:
    • 室温穿刺(Fig. 4a,b)显示较圆的穿刺形态伴有活性材料的缺失和粗糙的短路层边缘。

    • 冷冻状态穿刺(Fig. 4c,d)呈现较直的形态,无直接反应,层边缘较平滑
4. 机械可靠性:
    • x-和y力数据一致显示了穿刺测试的机械稳定性,CT中钉刺与金属杆约90°的夹角进一步支持这一结论。

Fig. 4.  a,b) Postmortem CT of the discharged NMC-5 cell at 20 °C after NPT. c,d) postmortem CT of discharged, LN2 submersed NMC-6 cell after thawing to room temperature. e) Z-Force Data of NMC-5 and NMC-6. f) XY-Force Data of NMC-5 and NMC-6. 

3.5 低温下的穿刺测试(Fig. 5)

1. 温度与电压趋势
    • Fig. 5a和5b:−85 °C下两个NMC电池在NPT过程中的温度和电压变化,包含回温至室温的过程。停止冷气流后,电池通过对流被动回温,通常由于NPT损伤引发的内部反应导致自加热。
2. 钉刺状态的影响:
    • 留钉状态:电池在回温时通常会经历TR,温度达到800 °C以上,电压短暂上升后快速降至0 V,随后温度急剧升高,表明钉刺作为导电体释放大量电能。

    • 无钉状态:回温时温度仅略升高至133 °C,三分之四的电池电压在温度小幅上升后立即恢复并稳定。
3. 参数差异:
    • 无钉实验:速度≈45 mm s−1,穿刺深度≈12 mm。

    • 留钉实验:速度≈5 mm s−1,穿刺深度≈6 mm。

    • 尽管无钉实验的损伤更大,但未在回温时触发TR,显示钉刺的导电性在TR发生中的重要性。
4. 总结:
    • 两组实验分别探讨了钉刺在回温前是否移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钉刺的导电性是TR触发的关键因素,而非NPT速度或深度。
Fig. 5. a) Cell temperature and b) corresponding cell voltage during NPT after precooling with and without nail remaining inside the cell during rethermalization to room temperature. (The time was synchronized at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3.6 冲击冷却测试(Fig. 6)

1. 实验概述
    • 冲击冷却测试通过在液氮中快速冷却电池,研究TR(热失控)过程中的不同状态。

    • Fig. 6a: 液氮浸没时电池从表面到核心的预期冻结过程,使TR反应主要集中在内层。调整液氮量和预冷时间可实现NMC电池的重复性冻结。
2. 实验过程:
    • 初步尝试在无预冷的情况下直接进行NPT(穿刺测试,穿刺深度为5 mm),导致整个电池的TR。

    • 通过设置短暂预冷时间(6 秒,3 kg液氮),实现了目标的TR冻结效果。液氮液位波动影响冷却时间的必要性。
3. 实验结果:
    • Fig. 6b: 两个成功的冲击冷却实验的电压和z-力趋势。穿刺深度达到3 mm后,内部反应减慢,电压下降减少,z-力逐渐上升。

    • 冲击冷却测试包括五个步骤(Fig. 6c)

    1)液氮注入,启动加热元件,确保温度稳定;

    2)液氮注满后温度均匀化至22 ± 1 °C;

    3)开始冷却过程;

    4)进行NPT;

    5)开始回温。
4. 对比与分析:
    • 与预冷测试相比,冲击冷却测试的电压读数高(4.2 V),表明未发生预先钝化。冲击冷却测试在回温时显示更高的温度和更快的电压下降,表明损伤更严重。

    • 两种测试中TR均局限于局部,显示未完全传播。
Fig. 6.  a) Schematic of expected cell temperature gradient during LN2 shock cooling and NPT. b) Z-Force and voltage behaviour during NPT shock cooling experiments of NMC-15 and NMC-16. c) Corresponding temperature and voltage progres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shock cooling test,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steps: 1) Filling LN2, 2) Temperature stabilisation with heating elements, 3) Start of shock cooling, 4) Start of NPT, 5) End of submersion and start of rethermalization.

4. 重要结论
  • 低温NPT测试

    • 电池在低温条件(−85 °C)下的NPT实验分为钉子保留和移除两组。钉子留在电池中时,回温引起明显的热失控(TR),而钉子移除后只显示轻微升温,表明导电性对TR的影响大于穿刺参数。

  • 冻结后的热失控行为:

    • 液氮冷却的电池在穿刺测试中,内部反应较慢,且TR局限在电池内部。冷却后回温时,钉子移除的电池仍保持功能,显示出不同的损伤程度。

  • 冲击冷却实验:

    • 冲击冷却测试表明,电池快速冻结后TR反应更集中,损伤更严重。电压和温度变化表明该方法产生更严重的损伤,但TR仍未完全传播。

  • PDF 

                                 

仿真储能
本平台主要更新关于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储能元件仿真的最新文章和来自各国的能源新政策!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