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15 eTransportation | Tsinghua & BIT,China | 膨胀后的LIB安全性研究

文摘   2024-10-25 09:01   新加坡  
声明:推文作为学术交流用途,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或解读错误之处,请在后台留言指正~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1. 原文链接

DOI Link:

https://doi.org/10.1016/j.etran.2024.100368

 2.通讯作
  • Googleshc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LsAQS_MAAAAJ&hl=en&oi=sra

  • ScienceDirect: 
https://www.scopus.com/authid/detail.uri?authorId=8934002500
https://www.scopus.com/authid/detail.uri?authorId=57196330840
  • UniversityWeb:
https://www.inet.tsinghua.edu.cn/ineten/info/1108/1198.htm

https://www.inet.tsinghua.edu.cn/info/1427/2260.htm

 3. 收录日期

Received: 9 August 2024

Accepted: 11 October 2024
Published: 16 October 2024
 4. 研究内容

1. 科学问题

  • 电池气胀老化的安全性能

GA

2. 实验与模型方法

2.1 电池样品

2.2 实验

  • Fig. 1a: 实验装置与数据采集

    • 实验中,电池与传感器放置在温控箱中,实时采集电压、电流、温度、膨胀力和位移,数据统一处理。
  • Fig. 1b: 多路传感器与多电池测试

    • 采用多路复用FBG传感器,实现单温控箱内3层电池(18段)测试,两个箱体同步评估36个电池,显著简化实验。
  • Fig. 1c: 电池膨胀监测

    • 结合电和机械特性,检测电池膨胀异常,识别容量下降、膨胀力增加和气体膨胀的老化迹象。
Fig. 1. Experimental setup and equipment principles. (a) Experimental setup; (b) Expansion sensor model; (c) Principle of monitoring abnormal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atteries.
  • Fig. 2: 三种电池膨胀诱导策略

    • 为确定最佳膨胀诱导策略,研究在55°C高温下对三种策略进行了对比实验,直到电池容量衰减至80%且出现明显膨胀。
  • 策略 #1: 1C 高温循环

    • 采用 CC-CV 模式进行充放电,通常作为实验的参考标准。

    • 步骤:1C充电至4.35V,恒压至1/20C;15分钟静置;1C放电至3.0V;再静置15分钟。
  • 策略 #2: 高温浮动充电

    • 电池充满后维持在4.35V高压,模拟长时间连接充电器的情境,常见于夏季的车辆固定控制面板中。

    • 步骤:1C充电至4.35V,恒压至1/20C;保持4.35V直到下次容量测定。
  • 策略 #3: 用户日常使用模拟

    • 模拟典型用户习惯,包括在电池充满后维持100% SOC,再继续使用。

    • 步骤:1C充电至4.35V;静置4小时;CC-CV充电至4.35V再静置8小时;0.2C放电4小时。

Fig. 2. Strategy flowchart.

3. 研究结果

3.1 电池膨胀现象

  • Fig. 3: 不同策略下电池膨胀行为与容量变化

    • 实验概述:使用Type A电池作为实验样本,测试三种策略下的电池膨胀行为,结果显示策略2在膨胀诱导上更为有效。
  • Fig. 3a: 电池膨胀位移比较

    • 策略2在第3个循环就出现加速膨胀,而策略13在第7个循环才表现出加速膨胀。

    • 每个循环持续7天,因此策略2较其他策略提前一个月引发电池膨胀。

    • 第7个循环时,策略2的膨胀位移达到峰值1.7 mm,而策略13的峰值分别为0.25 mm和0.5 mm。

    • 实验中,电池受到传感器平板梁的压缩,限制了膨胀效果。移除传感器后,膨胀可能超过5 mm。

    • 部分工作条件下观察到负位移,这是由于传感器初始组装时的间隙适配和结构不稳定性造成的,在间隙适配完成后,传感器组件稳定但会出现轻微松动,导致相对膨胀位移出现负值。
  • Fig. 3b:电池容量变化

    • 策略2在第4个循环便引发显著的容量下降,并在第9个循环时突破80% SOH(健康状态)阈值。

    • 相较于策略13策略2显现出更早的容量衰减和更显著的膨胀效果。

Fig. 3. The swelling effects of Type A batteries under three different strategies. (a) Battery swelling displacement under three strategies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values refer to the observable limits of the battery's expansion displacement during a single charge-discharge cycle. These displacement extrema are measured relative to the initial displacement at the zero moment of the first cycle). (b) Evolution of battery capacity decay under three strategies.
  • Fig. 4:不同电池类型在策略2下的全周期电气与机械特性演变

    • 实验概述:展示了Type A电池在三种策略下的电气与机械特性演变,以及其他四种电池(Type B、C、D、E)在策略2下的膨胀与热机测试结果。
  • Fig. 4a: Type A 电池

    • 策略2触发效果显著,膨胀力分析显示在第3循环中开始快速增加,表明早期的气体膨胀迹象。

    • 不同几何位置的机械测试结果中,“Middle”位置为主要分析对象。
  • Fig. 4b:Type B 电池

    • 第1个循环第2天,膨胀力开始增加,表明策略2下的气体膨胀发生。

    • 实验第9天膨胀力急剧增加至截止状态,膨胀现象结束,膨胀力达到0.743 N。
  • Fig. 4c: Type C 电池

    • 前两个循环无明显异常,但在第3循环时膨胀力迅速上升,伴随异常的容量增加,表明微短路现象。

    • 电池内部可能形成高阻抗电子路径,导致充电设备在上限电压下继续供电。
  • 其他电池类型(Type D、E)

    • Type D:第2个循环中,膨胀力在实验第12天显著增加,最终膨胀力为3.42 N,实验共持续37.25天。

    • Type E:第3个循环后膨胀力达到11.16 N,为五种电池中膨胀最显著的类型。其异常膨胀与Si/C负极材料的膨胀特性和气体生成相关。
  • Table. 2:膨胀后五种电池的力学与电气特性总结

    • Type A:53.66天内达到60% SOH,表现出较高的高温浮动稳定性。

    • Type B:11.78天内达到终止条件,膨胀力较小(0.743 N),可能与传感器预紧不足有关。

    • Type C:微短路导致无法准确测量容量,实验终止时膨胀力达2.76 N。

    • Type D:37.25天后容量衰减26%,膨胀力3.42 N。

    • Type E:第3循环后实验终止,膨胀力最高,达11.16 N,与Si颗粒膨胀和大量气体生成有关。

Fig. 4. The electrical and force characteristic evolution of gas swelling behavior for the remaining four types of batteries. (a) Type A STR #1; (b) Type A STR #2; (c) Type A STR #3; (d) Type B; (e) Type C; (f) Type D; (g) Type E.

  • Fig. 5: 五种电池在新状态和气体膨胀后的热失控特性

  •     1. Type A电池

    • 经高温高压充电老化后,气体膨胀电池的自热起始温度和峰值温度出现较晚,且自热起始温度更高,最大温度更低。

    • 原因在于气体膨胀电池的SEI层被反复破坏,电解液减少,使得自热过程不明显。通常需达到约140 °C时才会出现自热现象,而热失控可能直到200 °C才发生。

      2. Type B、C、D电池:

    • 气体膨胀电池与新电池的峰值温度几乎一致,自热起始时间和温度差异较小,但膨胀电池热失控发生时间明显早于新电池。

    • 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电池含有层状富镍氧化物,导致在高SOC下氧化性较强的Ni会释放气体,引发一系列副反应,加速气体膨胀和热失控。

      3. Type E电池:

    • 含有镍富层状氧化物,气体膨胀电池的热失控时间晚于新电池。

    • 负极掺入Si颗粒,减少了常规碳基负极的副反应,提升了安全性。
  • 电池安全评估

    • 安全评分方法:通过Eq. (1)对五种新和气体膨胀电池进行评估,关键参数包括自热起始温度(T1)、热失控起始温度(T2)、热失控过程时间(Δt)。

    • 评分结果显示:Type A和Type E的气体膨胀电池安全性评分高于新电池,表明老化后热安全性有所提升。而Type B、C、D电池的膨胀电池评分低于新电池,反映出安全性下降。
  • 热失控实验(ARC测试)分析:

  •     1. Type A、E电池:

    • 高温高压下老化导致SEI层厚化和电解液减少,自热过程减缓,提高了热安全性。

      2. Type B、C、D电池:

    • 气体诱发老化加速了自热过程,使得热安全评分下降,特别是在高温气体诱导的老化加速条件下,膨胀电池的自热现象提早出现,导致热失控提前发生。

      3. T1温度的影响因素:

    • T1主要反映负极与电解液之间的放热反应,受电解液组成影响;尽管测试结果存在温度偏差,实际中T1更多反映了电池的内在热安全特性。

      4. T2温度的解释:

    • 隔膜类型(非陶瓷涂层隔膜)的高温收缩性差异导致测试结果不同于典型非LFP电池,且测试中观察到内部短路现象,表明隔膜失效可能引发绝缘性下降。
  • 热失控特征温度

    • 自热起始温度 (T1)表示电池开始异常发热的温度,反映整体安全性。

    • 热失控起始温度 (T2):区分逐渐升温与快速升温的关键点,高T2通常表示电池更具通过安全测试的能力。

    • 最大热失控温度 (T3):表示热失控过程中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决定了热失控的严重程度

Fig. 5. Results of ARC thermal runaway safety tests for the five types of batteries. (a) Type A; (b) Type B; (c) Type C; (d) Type D; (e) Type E.

Fig. 6 机械滥用测试下的电池安全性

  • 1. 测试方法

    • 按照中国国家标准GB 31241-2022的压缩测试程序进行,针对软包电池,使用直径25 mm的钢制半圆柱放置在电池宽面上进行压缩。半圆柱的纵轴经过电池宽面的几何中心,且垂直于电池端子方向。压缩力施加到达特定值后自动停止。

    • 机械滥用参数根据GB 31241-2022标准选定,特别是针对3C软包电池的压缩力根据电池宽度确定。Type A电池的压缩力上限为4 kN,Type B、C、D和E电池为7 kN。测试通过的标准为电池未发生燃烧或爆炸。
  • 2. 测试结果:

    • 温度表现整个测试过程中,所有电池的表面温度均未变化,波动维持在室温范围。

    • 电压表现

    • 新电池的电压保持不变。

    • Type B、C、D和E的膨胀电池中,有些在制备过程中出现微短路,导致电压分布存在差异。

    • Type B、D、E膨胀电池在机械滥用过程中电压无显著波动。

    • Type C电池 在重复实验中,部分电池出现0V至1V的电压波动,可能是因为压头位置接近微短路点,在压缩过程中局部微短路点重新连接,导致电压局部恢复。

    • Fig. 7 补充信息中的监测结果显示:气体膨胀电池由于气体填充,在压缩过程中位移大于新电池。所有测试中,力未出现突然下降或拐点,电池温度也未增加,且未观察到结构损伤,表明未因机械滥用而引发大范围内部短路。

    • Fig. 6 显示了新和膨胀电池在机械滥用实验中的热、电表现:
  • 3. 安全性验证

    • Fig. 8显示,在整个机械滥用过程中,无论是新还是膨胀电池,均未发生燃烧或爆炸,验证了两者在机械滥用下的安全性。

    • 机械滥用和热滥用在实际事故中可能同时发生,但本文基于GB 31241-2022的测试中将其分开处理。未来研究中,将考虑分析机械和热滥用的联合效应,以更好地模拟真实环境。


Fig. 6. Results of the mechanical abuse safety test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for the five types of batteries. (a) Variation in battery surface temperature; (b) Variation in battery voltage.

Fig. 7. Results of mechanical abuse experiment for mechanical, electrical, and thermal tests for batteries. (a) Type A; (b) Type B; (c) Type C; (d) Type D; (e) Type E.

Fig. 8.  Battery status after mechanical abuse, Left: new battery, Right: gas swollen battery. (a) Type A; (b) Type B; (c) Type C; (d) Type D; (e) Type E.


Fig. 9 电气滥用测试下的电池安全性

  • 1. 测试方法

    • 按照中国国家标准GB 31241-2022的高温外部短路测试程序进行。将电池放置在57 °C ± 4 °C的环境中,待电池表面温度达到该范围后,静置30分钟。

    • 在此条件下,使用电线短接电池的正负极,确保外部总电阻为80 mΩ ± 20 mΩ,并监测电池温度变化。当电池温度下降到其最大值的20%或短路持续时间达到24小时时,实验终止,以较严格的条件为准。通过测试的标准为电池未发生燃烧或爆炸。
  • 2. 测试结果:

  • Fig. 9 总结了电气滥用测试结果:

  1. Fig. 9(a) 显示了五种类型的新和膨胀电池的最高短路温度。

  2. Fig. 9(b) 进一步表明膨胀电池的短路最高温度与电压的相关性。

  3. Type A电池:新电池和膨胀电池在满电状态下的最高温度差异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两者的能量状态差异,新电池在满电状态下的能量明显高于膨胀电池,因此新电池的最高温度较高。

  4. Type B和Type E电池:新电池在短路后温度迅速上升至100°C以上;而膨胀电池由于内部微短路,电压极低,导致外部短路后温度保持不变。第二组Type B膨胀电池的表现与Type A膨胀电池类似,短路后的最高温度低于新电池,原因是实际容量显著较低。

  5. Type C和Type D电池:新电池在短路后温度迅速上升。膨胀电池的最高温度与其电压呈正相关关系,电压越高,短路后的最高温度越高。

  • Fig. 10  当外部短路连接瞬间,电池温度迅速上升,电压骤降至0 V。随后,当短路断开后,电池温度逐渐恢复到烘箱温度。在所有情况下,短路后电池电压未恢复,保持在0 V。

  • 3. 安全性验证:

    • Fig. 11  在整个电气滥用实验过程中,无论是新还是膨胀电池,均未发生燃烧或爆炸。这验证了五种电池在电气滥用下的安全性

    Fig. 9. Results of the electrical abuse safety test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for the five types of batteries. (a) Variation in battery surface temperature; (b) Variation in battery voltage.

    Fig. 10. Results of high-temperature external short circuit electrical abuse tests for battery thermal and voltage signals. (a) Type A; (b) Type B; (c) Type C; (d) Type D; (e) Type E.

    Fig. 11. Battery status after electrical abuse, Left: new battery, Right: gas swollen battery. (a) Type A; (b) Type B; (c) Type C; (d) Type D; (e) Type E.

    Fig. 12 热滥用测试下的电池安全性

       1. 测试方法

      • 按照中国国家标准GB 31241-2022进行热滥用测试,将电池放入恒温箱内,以5 °C/min ±2 °C/min的速率升温。当箱内温度达到130 °C ± 2 °C时,恒温保持30分钟。通过测试的标准为电池未发生燃烧或爆炸。

      2. 测试结果:

    • Fig. 12 显示了热滥用测试结果,测试过程中,所有类型的电池均出现了“温度超调”现象:

    1. 在恒温箱内,环境温度逐渐升高至130 °C。若电池未出现自发加热,其表面温度将随环境温度缓慢上升并略有滞后。然而,高温下电池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发加热。

    2. 测试中,五种电池的自发加热起始温度分别为117 °C、62 °C、67 °C、72 °C和62 °C,这表明在130 °C的环境温度下,电池会产生自发加热,使其表面温度超过130 °C。

    3. 然而,五种电池的热失控起始温度分别为170 °C、146 °C、156 °C、152 °C和140 °C。自发加热导致的温升未达到热失控起始温度,最终自发加热逐渐减弱并停止,使电池表面温度回落到130 °C。此现象被定义为“温度超调”。

    4. 对于气胀电池,温度表现不完全一致。部分Type A、Type C和Type D的膨胀电池出现“温度超调”现象,而其他则与箱内温度保持一致。

    5. 在ARC实验中,五种类型的膨胀电池的自发加热起始温度分别为138 °C、62 °C、67 °C、102 °C和77 °C。尽管理论上所有膨胀电池应当出现“温度超调”,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6. 对于新电池而言,由于一致性较高,在ARC测试中热失控各特征阶段温度的分布较小,有限实验结果可合理外推。膨胀电池在老化过程中,内部差异导致老化路径不同,表现也不同,因此有限测试数据不能完全代表所有膨胀电池的特征温度,老化电池的特征温度分布范围更广。

  • 3. 安全性验证:

    • Fig. 13  在热滥用测试中,无论是新电池还是膨胀电池,均未发生燃烧或爆炸。这验证了电池在热滥用下的安全性。

    Fig. 12. Thermal abuse safety testing results for five types of batteries according to national standards.

     Fig.13.  Battery status after thermal abuse, Left: new battery, Right: gas swollen battery. (a) Type A; (b) Type B; (c) Type C; (d) Type D; (e) Type E.

    膨胀电池气体成分及可燃性分析

    • 1. 实验目的

      • 分析膨胀电池内部气体的组成及含量,以及在可能条件下的理论可燃性。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气体成分分析,并基于Lechatelier公式计算气体的可燃性。

    • 2. 气体成分分析:

      • Type D 和 Type E电池由于测试设备和校准气体的变化,检测到某些烷烃气体的同分异构体成分。Type E电池由于铝塑膜损坏,发生气体泄漏,经过多次实验未能检测到有效气体成分,结果均显示为空气成分。

      • Type E电池: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多次膨胀老化实验,所有Type E电池均在实验结束时显示铝塑膜损坏,导致气体泄漏。因样本数量有限,目前无法进行更多实验,但计划未来继续收集并分析不同老化阶段的气体样本。

      • Table 4 列出了各类型膨胀电池的气体组成和含量:

    • 3. 不同类型电池的气体组成:

      • Type A 和 Type D电池主要气体成分为CO2,其他可燃烷烃气体的总含量低于30%,Type A电池甚至低于15%。

      • Type B 和 Type C电池

      • Type B电池中烷烃气体的总含量超过40%,CO和H2含量均超过10%,CO2约为27%。

      • Type C电池中C2H4含量接近60%,H2和CO2分别约为3%和13%。
    • 4. 可燃性计算:

      • 在除Type E外的其他四种膨胀电池中,由于结果中CO2含量较高,采用测试曲线确定特定可燃物质和惰性气体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通过数学消去法将某种惰性气体与其他可燃气体配对,视为“新”的可燃气体,进而使用Lechatelier公式计算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
    • 5. 各类型电池的可燃性分析结果:

      • Type A电池CO2/H2比率超过59,指示高CO2含量,理论上无可燃条件。

      • Type B电池:CO2/H2比率为2.19,计算可燃气体后,燃烧上限为23.3%,下限为5.9%。

      • Type C电池:CO2/H2比率为3.83,燃烧上限为25.4%,下限为3.7%。

      • Type D电池:未检测到有效H2信号,下限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详细分析得出为15.45%。使用Lechatelier公式,混合气体的可燃下限为13.5%,上限为28.4%。

      • Type E电池:由于铝塑膜破裂,实际检测气体成分为空气成分,显示无可燃性。然而,并非所有Type E电池都会发生铝塑膜破裂,因此参照其他含有分层镍富氧化物的电池,Type E膨胀电池在特定条件下仍可能存在可燃性。

    4. 重要结论

    • 避免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电压,因这会显著增加电池膨胀的风险。

    • 限制快充使用:尽管快充可以缩短充电时间,但频繁的高电流充电会加速电池老化。减少快充周期有助于将电池温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延长其使用寿命。

    • 防止电池受到冲击、振动或压缩,这些因素可能会损害电池的结构完整性,增加内部短路的风险,威胁用户安全。

    • 处理严重膨胀的电池:在最坏情况下,若电池严重膨胀,应及时交给专业人员处理。切勿自行刺破电池,以免释放有毒有害气体,对人身健康和环境造成威胁。此外,刺破电池隔膜可能导致内部短路,进而引发火灾或爆炸

    • PDF 

                                     

    仿真储能
    本平台主要更新关于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储能元件仿真的最新文章和来自各国的能源新政策!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