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4.9 | AIT,Brazil | 不同分隔层的LIB组的热失控传播研究

文摘   2024-10-20 08:30   新加坡  
声明:推文作为学术交流用途,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或解读错误之处,请在后台留言指正~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1. 原文链接

DOI Link:

https://doi.org/10.1016/j.ijthermalsci.2023.108836

 2.通讯作

  • ScienceDirect: 

https://www.scopus.com/authid/detail.uri?authorId=56242811600

 3. 收录日期

Received: 6 September 2023

Accepted: 6 December 2023
Published: 11 December 2023
 4. 研究内容

1. 科学问题

  • 不同隔膜材料在TR事件下电池单体、模组的传播行为

2. 实验与模型方法

2.1 电池样品
  • LiCoO2/石墨
  • 圆柱形18650电池
  • 100% SOC(充电状态)和2 Ah的容量

2.2 模型

1. 副反应模型


2. 热模型

3. 模型参数

3. 研究结果

3.1 单体电池的0维模型

  • Fig. 1:0D集总参数模型,烘箱测试温度(145、150和155 °C),并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 145 °C:在200分钟的暴露时间内,电池未达到热失控(TR)。

    • 150 °C:触发TR,电池在75分钟内达到197 °C。

    • 155 °C:TR更快触发,电池在45分钟内达到260 °C。
  • 根均方误差(RMSE)

    • 145 °C:6.4 °C

    • 150 °C:10.7 °C

    • 155 °C:18.7 °C

    • 150 °C的误差可能与安全通风口的电解质蒸发(未建模)有关,导致温度降低并延迟实验数据中的峰值。
  • 第一阶段:加热Fig. 2):此阶段,烘箱通过对流和辐射加热,电池表面的温度上升,SEI分解是主要反应。随着烘箱温度的提高,SEI反应物消耗更快,浓度曲线向左移动。
  • 第二阶段:热失控触发Fig. 3、Fig. 4、Fig. 5):虽然SEI分解无法直接触发TR,但足以使电池温度超过烘箱温度,指示内部能量释放。这一条件使得阳极-电解质反应变得更加活跃,最终导致阴极-电解质反应和电解质分解反应的触发,导致TR的发生。

    • Fig. 6:展示了三个烘箱温度下的电池内能量释放的总体现象。

    • 以150 °C为例,SEI分解在22分钟内释放能量,随着反应物的消耗,能量释放减少。到25分钟时,阳极-电解质反应被触发,能量释放再次增加。

    • 到70分钟时,阴极-电解质反应成为最后能量释放峰值的主要贡献者。
  • 第三阶段:电池冷却:能量释放停止后,电池通过烘箱空气开始冷却,温度高于烘箱,导致通过辐射和对流进行热交换,直到温度实现平衡。
  • 净能量率平衡Fig. 7):该值表示通过热交换和化学反应加入或移除的能量总量。

    • 对于145 °C(无TR)和150 °C(发生TR)烘箱温度,初始几分钟内净能量率平衡为正。

    • 当电池温度与烘箱温度相等时(约50分钟),热传递停止,但由于TR反应的能量释放,净能量率平衡仍为正,使电池继续加热,导致TR温度激增。

    • 145 °C情况下,净能量率平衡在约50分钟时变为负值,电池进入冷却模式,最终实现热平衡,未发生TR。
Fig. 1.  Cell temperature as a function of time during oven test for oven temperatures of 145, 150, and 155 °C, comparing the lumped parameter mode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Fig. 2. SEI reactants dimensionless concentration as a function of time during oven test for oven temperatures of 145, 150, and 155 °C.

Fig. 3. AnE reactants dimensionless concentration as a function of time during oven test for oven temperatures of 145, 150, and 155 °C.

Fig. 4.CaE reactants dimensionless concentration as a function of time during oven test for oven temperatures of 145, 150, and 155 °C.

Fig. 5. Electrolyte decomposition dimensionless concentration as a function of time during oven test for oven temperatures of 145, 150, and 155 °C.

Fig. 6. Volumetric internal energy release as a function of time during oven test for oven temperatures of 145, 150, and 155 °C.

Fig. 7. Net energy rate balance for 145 and 150 °C oven tests.

3.1 单体电池的3维模型

1. 模型
  1. 热传递边界条件在电池表面施加自然对流和辐射的热传递边界条件(Table 7)。对于烘箱测试模拟,边界条件的环境温度对应于烘箱中的控制温度,触发TR通过外部热传递。
  2. 内部短路模型:电池内芯卷的0.5%体积经历局部加热(电池储存能量的15%,估算为1.3e11 W/m),从内部触发TR。


Fig. 8. Double loop numerical scheme that integrates the UDFs to the Ansys FluentTM solver.

2. 单电池3D烘箱测试模型结果

1. 温度曲线Fig. 9):展示了从3D Ansys Fluent TM模型中获得的电池温度曲线,测量位置为中高度、半径的一半,涵盖三种不同的烘箱测试温度(145、150和155 °C)。

2. 热失控能量释放与浓度曲线Fig. 10、Fig. 11):

  • 突出显示了150 °C烘箱测试情况下模型的比较,分别展示了TR能量释放和浓度曲线。

  • 曲线对应于电池中高度位置、距圆柱轴线半径的一半。
3. 3D模型的相关性:获取电池的3D表示能够评估物理域内感兴趣变量的行为,尤其是温度,TR反应速率依赖于此。

4. 温度分布Fig. 12):展示了5000秒模拟期间电池内的温度分布。

    • 1200秒:外部区域与烘箱的温暖空气接触,通过对流和辐射热传递接收能量,温度由外向内增加。

    • 1500秒:观察到过渡现象,电池内部温度高于烘箱温度,表明发生了显著的内部能量释放。

    • 3884秒:电池达到峰值温度,此时可消耗的TR反应物被耗尽,电池开始冷却阶段,5000秒时显示出这一现象。

Fig. 9. Cell temperature in a probe point as a function of time during oven test for oven temperatures of 145, 150, and 155 °C using the 3D model.

Fig. 10. Volumetric energy release profile for the 150 °C oven test — lumped parameter and 3D model comparison.

Fig. 11. Dimensionless concentrations for the 150 °C oven test — lumped parameter and 3D model comparison.

Fig. 12. Cel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for 3D simulation from 300 to 5000 s for the 150 °C oven test case.

3. 单电池3D内部短路模型

  • 温度分布与能量释放Fig. 13:该图展示了在内部短路情况下电池内的温度分布和体积能量释放。

    • 能量释放发生在ISC体积内,观察到形成一个“反应前沿”,该前沿沿电池的圆柱形状传播,消耗其反应物。

    • 该反应前沿的形状与文献中的结果相似盖的体积不再释放能量。这是由于反应物的耗尽,导致这些反应物不再存在或可被消耗。

Fig. 13.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an ISC-triggered cell for 0.1 s (a) and 0.3 s (b).

3.2 电池模组3D模型

  • 模块几何形状Fig. 14):对称平面(A-A截面)。
  • 分隔介质配置:
    • 使用三种配置:陶瓷纸纤维、G7和空气间隙。空气间隙为基线配置,考虑未选择特殊材料分隔电池的情况。

    • 电池间最小距离为1.5 mm,确保模块紧凑且无直接接触。

    • ISC触发的电池位于对称平面(A-A截面)上。
  • 边界条件:

    • 侧壁考虑为绝热,意在隔离电池模块与邻近模块的影响。

    • 顶部和底部模块墙面考虑混合边界条件,考虑空气对流和辐射热传递现象。

    • 顶部采用自然对流,底部采用强制对流以模拟实际应用中冷却系统的作用。

    • 顶部的对流系数为5 W/(m²·K),底部为40 W/(m²·K),表面发射率为0.8
  • 模型假设:模型未考虑电池操作的热负载。研究的核心在于理解TR触发的故障条件及其传播的可能性。
  • 材料特性Table 9):对两种固体分隔材料的热导率进行描述:

    • 陶瓷纸纤维的热导率视温度而变化,G7的热导率则视为常数。

    • 未考虑热接触阻力,保持保守的建模方法。
  • 空气间隙模拟Fig. 15 在模块的顶部和底部添加G7层,以提供结构支持,使空气被夹在两层固体材料和模块墙之间。
  • 模块重量特性Table 10):三种分隔配置的半模块重量特性展示:

    • 陶瓷纸纤维是三种配置中最轻的,重量为0.460 kg,比G7(0.567 kg)低23%,比带有G7顶部/底部支撑的空气间隙(0.466 kg)低1%。

    • 陶瓷纸纤维配置具有最大的能量密度(253.4 Wh/kg)
  • 流动建模
    空气间隙模拟激活动量方程以建模浮力驱动流动,使用Rayleigh数评估流动状态。Rayleigh数低于1e8,表示流动为层流。

Fig. 14. a Geometry scheme — pack assembly; b Resulting SpaceClaim geometry.
Fig. 15. Scheme of the battery half-module in the case of air interstice.

Fig. 16. Double loop numerical scheme that integrates the UDFs to the Ansys FluentTM with momentum equations.

3.3. 不同ISC位置的结果

  • 分隔材料与ISC位置分析

    • 分析中使用了两种分隔材料:固体绝缘材料(陶瓷纸纤维和G7层压板)以及空气间隙。

    • 空气间隙情况下,假设电池的辐射表面有两种发射率条件:标准发射率(ɛ=0.8)和降低发射率(ɛ=0.2)。
  • ISC触发位置Fig. 17):

  • 采用了三种ISC触发位置配置,均位于对称平面:

  1. ISC触发靠近模块墙面;

  2. ISC触发位于第二排电池;

  3. 同时有4个ISC触发

  • 目的:通过比较位置1和2,评估ISC触发的关键位置;位置3模拟更严重的情况,即多个电池同时因ISC引发TR。
  • 模拟分析:

    • 首先对比了位置1和位置3的情况,均使用陶瓷纸纤维作为固体分隔材料。分析选择固体分隔材料配置以减少计算工作量,因为不涉及流体,导热为主要传热模式。

    • Fig. 18 展示了模块中部平面的温度分布。

    • 温度分布结果Fig. 19):

    1. 位置1(靠近模块墙面)时,模块中部半径处探针点测得的最高温度为133 °C(位于电池4),比位置2(第二排电池,电池6和7)的115 °C高出超过15 °C。

    2. 位置2,ISC触发电池被4个邻近电池围绕,而位置1仅有2个邻近电池。因此,触发点释放的能量在其周围的分布不同,导致位置1的热传递情况更为严重。
  • 结论:

    • 在位置1和2之间,位置1为考虑的最坏情况(热传递更为严重)。

    • 模块角落处(电池7)的ISC触发位置未进行测试,因为这会违反对称平面要求。

    Fig. 17. ISC-triggered cell position in module simulation.

    Fig. 18. ISC-triggered cell position comparison at 400 s.

    Fig. 19. Neighbor cells temperature comparison — ISC trigger position analysis.

    3.4. 不同分隔材料的分析

    • 分析内容

      • 固体分隔材料:传热以导热为主,依赖材料的热性能和热通量传递的距离。

      • 空气间隙:热传递包括辐射和对流,辐射热通量可长距离传播;浮力效应使对流热通量在电池上部更为强烈。
    • 热通量分析:

      • Fig. 20(陶瓷纸纤维):电池4邻近ISC触发电池,热传递均匀沿电池轴向方向进行。

      • Fig. 21(空气间隙,标准发射率ɛ=0.8):电池1和7接收到较高热通量,热传递不均匀。
    • 辐射与对流的影响Fig. 22):

      • 辐射占总热通量的80%以上。
    • 温度分布对比Fig. 23-26):

      • Fig. 23:ISC触发电池温度最高的是陶瓷纸纤维(600 s时398 °C),表现出最强的抗热传播能力。

      • Fig. 24:电池4的峰值温度最高的是空气间隙(标准发射率ɛ=0.8),其次是陶瓷纸纤维、G7和空气间隙(降低发射率ɛ=0.2)。

      • Fig. 25-26:电池1和7表现出陶瓷纸纤维的热延迟效果,温度曲线平缓,未超过85 °C。G7和空气间隙(标准发射率)表现相似,温度高于空气间隙(降低发射率)。
    • 热失控(TR)未传播原因:

      • Fig. 27-28:尽管热传递引发了初步的内能释放,但未达到触发后续反应所需的温度,未能引发TR。
    • 实验验证:

      • Fig. 29:空气间隙(1.5 mm)模拟结果与实验一致,未触发邻近电池的TR。实验中模块无侧墙,这解释了模型与实验间的冷却速度差异。
    • 电池容量影响:

      • 模拟基于18650(2 Ah)LCO电池。较大容量电池几何形状会直接影响热行为,需进一步通过模拟评估。

    Fig. 20. Surface Heat Flux at neighbor cells (1, 4, and 7) for the ceramic paper fiber separator case — 100 s of simulation.

    Fig. 21. Surface Heat Flux at neighbor cells (1, 4, and 7) for the air interstice case (standard emissivity) — 100 s of simulation.

    Fig. 22. Total Heat Transfer and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for cell 4.

    Fig. 23. ISC-triggered cell temperature at a probe point as a function of time for different separating media.

    Fig. 24. Cell 4 temperature at a probe point as a function of time for different separating media.

    Fig. 25. Cell 1 temperature at a probe point as a function of time for different separating media.

    Fig. 26. Cell 7 temperature at a probe point as a function of time for different separating media.

    Fig. 27. Cell 4 volumetric energy release as a function of time for different separating media.

    Fig. 28. Energy rate balance in cell 4 — air interstice case with standard emissivity.

    Fig. 29. Comparison between model results and experiments

    3.5. 多ISC触发电池的结果

    • 模拟场景

      • Fig. 30:模拟了4个被对称面切割的电池同时因ISC触发TR的情况(空气间隙)。

      • 尽管这种情况发生概率较低,但在冲击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可能会触发多个电池的TR。

    • 热失控(TR)传播现象:

      • 在500秒的模拟中,观测到热失控的连锁效应,电池4、6、5、8和9因热滥用逐渐达到TR。

      • Fig. 31:电池4和6的温度曲线相似,在224秒时温度急剧上升;电池5在252秒出现温度峰值。

    • 热传递和边界条件的影响:

      • 电池4和6比电池5接收更多热量,原因在于模块的绝热边界条件:ISC触发的电池1和4主要向电池4和6传热,而电池2和3的热量则分摊到电池4、5和6之间。

      • 热失控的强度因能量接收量不同而异,靠近ISC触发电池的电池(如4、5、6)首先受到热量影响,8和9则受到二次热量传递的影响。

    • 反应转变与温度峰值:

      • Fig. 32:在170秒时,能量释放短暂下降后又迅速上升,表明TR反应从SEI层分解及负极+电解液反应转变到正极+电解液反应和电解液分解。这种反应转变促成了224秒(电池4)和252秒(电池5)的温度峰值。

      • 对比单ISC触发案例(Fig. 28),单个电池未达到触发更强烈反应的温度,因此未出现TR现象。

    • 设计与安全建议:

      • 模拟结果表明,在电池模块配置中,化学成分及多个ISC触发可能导致TR传播,这是混合动力及电动飞机设计时需重点解决的安全问题。

      • 需关注TR在单个电池中引发的操作温度上限超出问题,同时考虑其他分隔条件能否延迟或防止TR传播

      • 未来模拟应包括电池失效时释放的热气体,以增加模型中的对流项,从而更准确评估TR传播的风险。

    Fig. 30.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plots at the battery module mid-height.

    Fig. 31. Evolution in time of temperatures for neighbor cells 4, 5, 6, 8, and 9.

    Fig. 32. Evolution in time of volumetric energy release for neighbor cells 4, 5, 6, 8, and 9.
    4. 重要结论
    • 空气间隙(常规发射率):为最关键的情况,最近的电池温度可达136°C,其他邻近电池温度超过90°C,虽然不足以引发TR,但仍超出电池的安全操作温度(约60°C),这对飞机操作存在安全隐患。

    • 陶瓷纸纤维:为最有效的隔离材料,能够延迟邻近电池的加热过程,并大幅降低电池1和7的温度峰值,比G7材料轻23%。

    • G7材料:隔热效果较弱,未能有效延迟邻近电池的升温过程。

    • 降低表面发射率:表现出减少电池间热传递的良好效果。

    • PDF 

                                     

    仿真储能
    本平台主要更新关于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储能元件仿真的最新文章和来自各国的能源新政策!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