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Link:
https://doi.org/10.1016/j.ijthermalsci.2023.108836
2.通讯作者
ScienceDirect:
https://www.scopus.com/authid/detail.uri?authorId=56242811600
Received: 6 September 2023
1. 科学问题
不同隔膜材料在TR事件下电池单体、模组的传播行为
2. 实验与模型方法
LiCoO2/石墨 圆柱形18650电池 100% SOC(充电状态)和2 Ah的容量
2.2 模型
1. 副反应模型
2. 热模型
3. 模型参数
3. 研究结果
3.1 单体电池的0维模型
Fig. 1:0D集总参数模型,烘箱测试温度(145、150和155 °C),并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145 °C:在200分钟的暴露时间内,电池未达到热失控(TR)。
150 °C:触发TR,电池在75分钟内达到197 °C。
155 °C:TR更快触发,电池在45分钟内达到260 °C。 根均方误差(RMSE):
145 °C:6.4 °C
150 °C:10.7 °C
155 °C:18.7 °C
150 °C的误差可能与安全通风口的电解质蒸发(未建模)有关,导致温度降低并延迟实验数据中的峰值。 第一阶段:加热(Fig. 2):此阶段,烘箱通过对流和辐射加热,电池表面的温度上升,SEI分解是主要反应。随着烘箱温度的提高,SEI反应物消耗更快,浓度曲线向左移动。 第二阶段:热失控触发(Fig. 3、Fig. 4、Fig. 5):虽然SEI分解无法直接触发TR,但足以使电池温度超过烘箱温度,指示内部能量释放。这一条件使得阳极-电解质反应变得更加活跃,最终导致阴极-电解质反应和电解质分解反应的触发,导致TR的发生。
Fig. 6:展示了三个烘箱温度下的电池内能量释放的总体现象。
以150 °C为例,SEI分解在22分钟内释放能量,随着反应物的消耗,能量释放减少。到25分钟时,阳极-电解质反应被触发,能量释放再次增加。
到70分钟时,阴极-电解质反应成为最后能量释放峰值的主要贡献者。 第三阶段:电池冷却:能量释放停止后,电池通过烘箱空气开始冷却,温度高于烘箱,导致通过辐射和对流进行热交换,直到温度实现平衡。 净能量率平衡(Fig. 7):该值表示通过热交换和化学反应加入或移除的能量总量。
对于145 °C(无TR)和150 °C(发生TR)烘箱温度,初始几分钟内净能量率平衡为正。
当电池温度与烘箱温度相等时(约50分钟),热传递停止,但由于TR反应的能量释放,净能量率平衡仍为正,使电池继续加热,导致TR温度激增。
145 °C情况下,净能量率平衡在约50分钟时变为负值,电池进入冷却模式,最终实现热平衡,未发生TR。
Fig. 2. SEI reactants dimensionless concentration as a function of time during oven test for oven temperatures of 145, 150, and 155 °C.
Fig. 4.CaE reactants dimensionless concentration as a function of time during oven test for oven temperatures of 145, 150, and 155 °C.
3.1 单体电池的3维模型
热传递边界条件:在电池表面施加自然对流和辐射的热传递边界条件(Table 7)。对于烘箱测试模拟,边界条件的环境温度对应于烘箱中的控制温度,触发TR通过外部热传递。 内部短路模型:电池内芯卷的0.5%体积经历局部加热(电池储存能量的15%,估算为1.3e11 W/m),从内部触发TR。
2. 单电池3D烘箱测试模型结果
2. 热失控能量释放与浓度曲线(Fig. 10、Fig. 11):
突出显示了150 °C烘箱测试情况下模型的比较,分别展示了TR能量释放和浓度曲线。
曲线对应于电池中高度位置、距圆柱轴线半径的一半。
4. 温度分布(Fig. 12):展示了5000秒模拟期间电池内的温度分布。
1200秒:外部区域与烘箱的温暖空气接触,通过对流和辐射热传递接收能量,温度由外向内增加。
1500秒:观察到过渡现象,电池内部温度高于烘箱温度,表明发生了显著的内部能量释放。
3884秒:电池达到峰值温度,此时可消耗的TR反应物被耗尽,电池开始冷却阶段,5000秒时显示出这一现象。
3. 单电池3D内部短路模型
温度分布与能量释放(Fig. 13):该图展示了在内部短路情况下电池内的温度分布和体积能量释放。
能量释放发生在ISC体积内,观察到形成一个“反应前沿”,该前沿沿电池的圆柱形状传播,消耗其反应物。
该反应前沿的形状与文献中的结果相似盖的体积不再释放能量。这是由于反应物的耗尽,导致这些反应物不再存在或可被消耗。
3.2 电池模组3D模型
模块几何形状(Fig. 14):对称平面(A-A截面)。 分隔介质配置: 使用三种配置:陶瓷纸纤维、G7和空气间隙。空气间隙为基线配置,考虑未选择特殊材料分隔电池的情况。
电池间最小距离为1.5 mm,确保模块紧凑且无直接接触。
ISC触发的电池位于对称平面(A-A截面)上。 边界条件:
侧壁考虑为绝热,意在隔离电池模块与邻近模块的影响。
顶部和底部模块墙面考虑混合边界条件,考虑空气对流和辐射热传递现象。
顶部采用自然对流,底部采用强制对流以模拟实际应用中冷却系统的作用。
顶部的对流系数为5 W/(m²·K),底部为40 W/(m²·K),表面发射率为0.8。 模型假设:模型未考虑电池操作的热负载。研究的核心在于理解TR触发的故障条件及其传播的可能性。 材料特性(Table 9):对两种固体分隔材料的热导率进行描述:
陶瓷纸纤维的热导率视温度而变化,G7的热导率则视为常数。
未考虑热接触阻力,保持保守的建模方法。 空气间隙模拟:Fig. 15 在模块的顶部和底部添加G7层,以提供结构支持,使空气被夹在两层固体材料和模块墙之间。 模块重量特性(Table 10):三种分隔配置的半模块重量特性展示:
陶瓷纸纤维是三种配置中最轻的,重量为0.460 kg,比G7(0.567 kg)低23%,比带有G7顶部/底部支撑的空气间隙(0.466 kg)低1%。
陶瓷纸纤维配置具有最大的能量密度(253.4 Wh/kg)。 流动建模:
空气间隙模拟激活动量方程以建模浮力驱动流动,使用Rayleigh数评估流动状态。Rayleigh数低于1e8,表示流动为层流。
Fig. 16. Double loop numerical scheme that integrates the UDFs to the Ansys FluentTM with momentum equations.
3.3. 不同ISC位置的结果
分隔材料与ISC位置分析:
分析中使用了两种分隔材料:固体绝缘材料(陶瓷纸纤维和G7层压板)以及空气间隙。
空气间隙情况下,假设电池的辐射表面有两种发射率条件:标准发射率(ɛ=0.8)和降低发射率(ɛ=0.2)。 ISC触发位置(Fig. 17):
采用了三种ISC触发位置配置,均位于对称平面:
ISC触发靠近模块墙面;
ISC触发位于第二排电池;
同时有4个ISC触发。
目的:通过比较位置1和2,评估ISC触发的关键位置;位置3模拟更严重的情况,即多个电池同时因ISC引发TR。
模拟分析:
首先对比了位置1和位置3的情况,均使用陶瓷纸纤维作为固体分隔材料。分析选择固体分隔材料配置以减少计算工作量,因为不涉及流体,导热为主要传热模式。
Fig. 18 展示了模块中部平面的温度分布。
温度分布结果(Fig. 19):
在位置1(靠近模块墙面)时,模块中部半径处探针点测得的最高温度为133 °C(位于电池4),比位置2(第二排电池,电池6和7)的115 °C高出超过15 °C。
在位置2,ISC触发电池被4个邻近电池围绕,而位置1仅有2个邻近电池。因此,触发点释放的能量在其周围的分布不同,导致位置1的热传递情况更为严重。
结论:
在位置1和2之间,位置1为考虑的最坏情况(热传递更为严重)。
模块角落处(电池7)的ISC触发位置未进行测试,因为这会违反对称平面要求。
3.4. 不同分隔材料的分析
分析内容:
固体分隔材料:传热以导热为主,依赖材料的热性能和热通量传递的距离。
空气间隙:热传递包括辐射和对流,辐射热通量可长距离传播;浮力效应使对流热通量在电池上部更为强烈。 热通量分析:
Fig. 20(陶瓷纸纤维):电池4邻近ISC触发电池,热传递均匀沿电池轴向方向进行。
Fig. 21(空气间隙,标准发射率ɛ=0.8):电池1和7接收到较高热通量,热传递不均匀。 辐射与对流的影响(Fig. 22):
辐射占总热通量的80%以上。 温度分布对比(Fig. 23-26):
Fig. 23:ISC触发电池温度最高的是陶瓷纸纤维(600 s时398 °C),表现出最强的抗热传播能力。
Fig. 24:电池4的峰值温度最高的是空气间隙(标准发射率ɛ=0.8),其次是陶瓷纸纤维、G7和空气间隙(降低发射率ɛ=0.2)。
Fig. 25-26:电池1和7表现出陶瓷纸纤维的热延迟效果,温度曲线平缓,未超过85 °C。G7和空气间隙(标准发射率)表现相似,温度高于空气间隙(降低发射率)。 热失控(TR)未传播原因:
Fig. 27-28:尽管热传递引发了初步的内能释放,但未达到触发后续反应所需的温度,未能引发TR。 实验验证:
Fig. 29:空气间隙(1.5 mm)模拟结果与实验一致,未触发邻近电池的TR。实验中模块无侧墙,这解释了模型与实验间的冷却速度差异。 电池容量影响:
模拟基于18650(2 Ah)LCO电池。较大容量电池几何形状会直接影响热行为,需进一步通过模拟评估。
3.5. 多ISC触发电池的结果
模拟场景:
Fig. 30:模拟了4个被对称面切割的电池同时因ISC触发TR的情况(空气间隙)。
尽管这种情况发生概率较低,但在冲击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可能会触发多个电池的TR。
热失控(TR)传播现象:
在500秒的模拟中,观测到热失控的连锁效应,电池4、6、5、8和9因热滥用逐渐达到TR。
Fig. 31:电池4和6的温度曲线相似,在224秒时温度急剧上升;电池5在252秒出现温度峰值。
热传递和边界条件的影响:
电池4和6比电池5接收更多热量,原因在于模块的绝热边界条件:ISC触发的电池1和4主要向电池4和6传热,而电池2和3的热量则分摊到电池4、5和6之间。
热失控的强度因能量接收量不同而异,靠近ISC触发电池的电池(如4、5、6)首先受到热量影响,8和9则受到二次热量传递的影响。
反应转变与温度峰值:
Fig. 32:在170秒时,能量释放短暂下降后又迅速上升,表明TR反应从SEI层分解及负极+电解液反应转变到正极+电解液反应和电解液分解。这种反应转变促成了224秒(电池4)和252秒(电池5)的温度峰值。
对比单ISC触发案例(Fig. 28),单个电池未达到触发更强烈反应的温度,因此未出现TR现象。
设计与安全建议:
模拟结果表明,在电池模块配置中,化学成分及多个ISC触发可能导致TR传播,这是混合动力及电动飞机设计时需重点解决的安全问题。
需关注TR在单个电池中引发的操作温度上限超出问题,同时考虑其他分隔条件能否延迟或防止TR传播。
未来模拟应包括电池失效时释放的热气体,以增加模型中的对流项,从而更准确评估TR传播的风险。
空气间隙(常规发射率):为最关键的情况,最近的电池温度可达136°C,其他邻近电池温度超过90°C,虽然不足以引发TR,但仍超出电池的安全操作温度(约60°C),这对飞机操作存在安全隐患。
陶瓷纸纤维:为最有效的隔离材料,能够延迟邻近电池的加热过程,并大幅降低电池1和7的温度峰值,比G7材料轻23%。
G7材料:隔热效果较弱,未能有效延迟邻近电池的升温过程。
降低表面发射率:表现出减少电池间热传递的良好效果。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