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麦纪行

文摘   2022-11-19 16:24   西藏  

因为延伸审计的关系,我们去了玉麦。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几十年来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国旗挂遍走过的每一条路。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提出,希望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去玉麦,一则是近年来财政资金对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大量投入,出于“财政资金投入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的职责所在,必须要去;二则是玉麦卓嘎、央宗姐妹爱国守边的精神感召,仿佛有个声音,一直在呼唤着我们前去追寻。

所以,玉麦此行是必然的、幸运的,也是高尚的。

西藏解放前,玉麦曾经有70多户160多口人,由于种种原因,一度只剩下桑杰曲巴老人和他的两个女儿卓嘎、央宗坚守在这里32年,以赢弱的身躯,成为共和国最前沿的盾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玉麦都有着“人口最少的乡”这一共和国之最,只有卓嘎一家人知道,这个名号背后的寂寞与艰辛。

随行的隆子县珞巴族女县长一路上给我们讲了玉麦的许多故事,比如在柏油路没有修通之前,玉麦经常封山半年之久,有些刚去玉麦工作的政府干部还没有囤积食物的经验,看到过期的食品就随手甩掉,等到物资供应不上来,只好到垃圾堆里翻东西吃;比如有一任玉麦乡长上任时,把背包搂在胸前,仰面一路滑雪下山;比如玉麦的警民、军民关系特别和谐,不论是哪一方去隆子县城,行李再繁重,都会带些蔬菜翻山越岭;比如有人试着冬天开车走出玉麦,结果半路冻陷在雪里,待到来年春天才把车拉出来……这些故事,都是身处内地繁华之所、无需为一碗青菜、一碟肉操心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同时,更增添了内心的好奇与敬仰。

从扎日乡到玉麦,先是重重叠叠的大山,然后从219国道一个分岔口转进去,继续是重重叠叠的大山。一座又一座沉默、稳重、敦厚的大山矗立在眼前,仿佛永无尽头,唯一的区别在于雪的多与少罢了。山脚下天空晴朗,蓝天如洗,云朵像温柔的小羊,在蔚蓝底色的草场上悠然徜徉。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我们开始伴随着一望无际的大雪谷盘旋而上,群峰耸峙,白雪茫茫,云幛涌起,刀劈斧砍一样的山谷里,仿佛蕴藏着无穷的秘密,坐在外侧的我眼望脚下万丈悬崖,忍不住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假设、万一、如果……想着想着不禁一身冷汗。只有轻车熟路的次旦扎西师傅,淡定的操纵着方向盘,向着4627米的日拉山山口呼啸而去。

沿途,不时有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停在路旁,它的主要用途,应该是铲除公路上冰封的积雪,以及山坡上随时滑落的大小石块。每隔一段距离,都有正在建设的观景台,这也是我们此行重点关注的基建项目。每座观景台的位置都经过了精心选取,有的观雪,有的看林,能够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日拉山口的观景台气势最为浑厚,放眼望去,白雪仍远,白雾在前,茫茫一片,无际无边,凭栏伸脚,感觉已经踩碎了一片云。雪花在空中飞舞,冷气如刀切割脸庞,辛辣的刺激着鼻腔。如是所闻,如是我见。山在这里,玉麦在这里,而我们来了!

只有当你真真切切的翻过日拉山,才会真正领略到玉麦的偏远与崎岖,才会理解为何每年要大雪封山半年多。在国家斥巨资修通了联系深山的高等级公路后,路程依然如此艰险,当年的卓嘎一家人,以及后续的守护者,是以何等的勇气和毅力,战胜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才能为我国守住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在事实面前,用最为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文字来歌唱赞颂,都会显得无比苍白。

日拉山的另一边,有冰瀑悬凝、静水流深,有松萝挂枝、苔藓铺地,神圣的雪山与葱郁的森林交相辉映,停车暂驻,深深的呼吸一口纯净至极的氧气,心中涌起一股豪情:这么美丽的土地,世世代代在我们手中的土地,一定要守好,也一定能守好!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玉麦乡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常住人口也增长到260多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行走其间,道路平整,屋舍俨然,学校、超市、民宿、餐馆、广场等错落有序、一应俱全。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想去拜访“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亲耳聆听她们的事迹,可惜两姐妹都不在乡里。不过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陪同我们参观了桑杰曲巴旧居,并合影留念,算是弥补了些许的遗憾。值得一提的是,索郎顿珠是玉麦的第一代大学生,也是如今的玉麦村第一书记。

离开玉麦时已将近六点,山谷里刮起了金石裂帛一般的大风。这里常年雨水,气候潮湿,连青稞也无法生长,这里狂风烈烈,白雪皑皑,落石如斗。但这里是中国,我所站立、行走、经过的地方,就是我的中国,我们的中国。

永生永世,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玉麦,我没有白来,我还会再来!


沐雨观石
忙时种谷,闲来看云,爱恨交加人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