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车这件事,在我身上堪称一种玄学,如果有人问我是否晕车,都难以给出肯定的答案。有时候晕,有时候不晕;坐有些车晕,有些车不晕;和有些人坐一块晕,和另一些人同乘就不晕……但我肯定不是天生的晕车体质,从未吃过晕车药即为例证。这让我免除了大部分晕车之苦的同时,很少切身感受到逢车必晕之人上车之前的踟蹰犹豫、车行之中的内心翻腾和下车后的重影恶心。
因为常年奔波于工地的荒山野岭,走过很多羊肠险道的缘故,来到西藏之前,我是有底气夸口曾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所谓见过大世面的。唯一一次阴沟里翻船般的晕车,是拜大别山所赐,到了午餐的地方浑身酸痛、头昏脑胀,抛下一桌人搬张小椅子去晒场,趴在椅背上吹了很久的山风才缓过来。事后追溯,一路下来,转弯和下坡是多了些,也没达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大约是车上翻看手机时间长了一些才导致的。所以至今走险路,看到车上有人捧着手机不放的,我都要多嘴提醒一下,防止晕车。
山南道路崎岖,路远坑深,总体路况较好的同时,一些偏僻的支路也让人胆战心惊。有些内地客人来山南,一两天内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更不想说话,一方面是高反作祟,跟道路艰险晕车呕吐也脱不了干系,特别是本地的司机熟悉路况,性情又普遍奔放,路况越差越有挑战性,反而兴奋不已,三下五除二就把本来开朗活泼的人给整抑郁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劝说司机师傅尽量开稳当些,不要把他们等同于本地干部。但方向盘毕竟在人家手上,刚开始会注意一些,过不了多久又是油门一踩,继续泥水四溅、砂石乱飞,很难修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也养育一方司机,他们有他们的脾气和特点,没有什么好坏优劣之分。倘若以最重要的结果导向来判断,本地师傅们出事故的概率还是很低的,敬请放心乘坐。
山南坐车的习惯与内地大有不同,最尊贵的位置不是司机后面那一个,而是副驾驶。有点眼力见儿的,把乘车人的情况扫上一眼,就知道自己该坐在哪里。刚来时非常好奇,私下里碰到机会就询问这个习惯的由来。已经记不起是谁给我提供的解释,也说不清这到底是真实状况还是仅为笑谈:据说是早年间路况(可能根本就谈不上路况)恶劣的时候,随时可能遇到塌方、陷车、落石等危险状况,副驾驶处于事故中最不利位置,领导下乡出差,理所当然要带头作表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而且大家都已经认同了这个习惯,为了副驾驶的位置往往还要拉扯谦让一番,如同酒席上的主桌。
但是副驾驶除了不够安全和太阳直晒以外,优点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在减缓晕车方面。兵书有言:“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能往前坐一分就是一分,车辆的颠簸就少一分。有人在那曲工作生活,夜里宁愿睡在地上,因为海拔好歹又降了半米到一米。这就不是据说了,而是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这跟副驾驶是一个道理。有些西藏的数据,既不是吓唬也不是夸张,更不是博取眼泪的煽情,它就是不得不认可的事实。
说来说去,在山南晕车的概率比内地大多了。那重重叠叠的盘山路,数不清楚的发卡弯,无尽的垭口和经幡,崎岖的道路卡着车辆的地盘,即使坐在副驾驶,也要捂紧胸口心中默念阿弥陀佛。有次在平坦的路上进入梦乡,醒来一看,车就贴着陡峭的悬崖行驶,下面是奔腾的雅鲁藏布江,江水拍打着白沫,上头是嵯峨突兀的怪石,随时可能掉下来一块大石。刹那间浑身一紧,热血上涌,握紧了把手的同时,冷汗滋滋啦啦的从身体的各个部位冒出,浸透了全棉内衣,双脚的十个趾头控制不住的向内弯曲,紧紧抠住了地垫,虽然这种努力根本无济于事。随着车辆的前行,连银行卡账号和密码能托付给谁这种问题都开始琢磨了。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减少了这种胡思乱想,改为坦然受之,但是初始的那种震撼,或者说是惊吓,无法在记忆中抹去。
最难忘的一次晕车,发生在一条人际罕至的道路上。大清早我已经做了充分的预判,这条路不是善茬,早饭少吃点免得路上出状况。结果半小时内这部车从海拔两千八就爬升到了将近五千米,其中经历了多少弯道,速度又有多快,可想而知,我只依稀记得当时前车的尾轮似乎在冒烟。等到达目的地,一是想呕吐,折腾出一地酸水,二是想补水,呕完了口干舌燥,三是想吸氧,再不补充氧气就得出人命了,四是想吃东西,第一次感觉到肚里空空,非常强烈的盼望高热高糖事物的拯救,此后再也不敢因噎费食。最后,我需要一张餐巾纸,那吐了一地的样子着实太难看了,连牦牛都递来鄙视的眼神。
不要盯着前车的后轮,傍山险路尽量看路的中线,多想一些发生在内地的事情,少关注山脚下那些车辆的残骸,充分相信你旁边一脸淡定,时不时还哼着歌的藏族师傅手艺,这是我防止晕车的一切秘籍,在此和盘托出。此秘籍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见车就晕,那神仙也没得救,我有一个同学坐火车都晕,虽然照样走南闯北,其中甘苦自知。值得敬佩的是援藏队友之一,他人在错那市,下一次勒布沟就吐上一次,八百个日夜已经吐了上百回,天生体质无药可解却仍坚守在第一线。这样的兄弟,配得上党和国家给予他的一切荣誉。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