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悠悠

文摘   文化   2023-03-26 17:36   西藏  

我毫不意外的又去了这座古桥,就像看望一位老朋友。

桥下是日夜不休、万世流淌的清清河水,河底石板坚硬,游鱼数数尾,倏忽不见。两岸草木青青,虽然冬季寒冷尚未褪去,但玉兰花已然盛开,老树上的苔藓渗出丝丝绿意。一切一如往常,只是河畔村庄里的人生生死死,往来行人的面孔换了几茬模样,陌生的就如雕版印刷的古籍善本。

小时候,几乎天天都要经过这座古桥。桥面石板斑驳、星星点点,明暗之间写满了时光的印记。两侧挂满了木瓜藤,全然遮住了花岗石拱券的沧桑。我们在桥下用石头砸向这面绿色的墙,希望那饱满的木瓜能够应声而落,随水流到脚边。虽然成功率很小,更何况即使有幸获得了木瓜,也不知道拿来干嘛,只记得它能挤出乳白的汁液,沾到手上黏糊糊的。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就是因为这座古桥,才记得如此牢固。

如今,随着古桥的修葺,木瓜藤也好,桥底的铁蝙蝠(那似乎是用来镇桥的)也好,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只有那古旧的桥面石板,大约是确无更换的可能,也无必要,才把这几百年的风雨记载了下来。

古桥曾经经历过生死危机。一度,繁忙的交通、重载的货车,将它刚硬的身躯差点压垮,应该作为古迹保存下来的它,却承担了巨大的实用价值,这就好比端着乾隆年间的宫廷金碗,却用来吃饭喝汤一般。好在,前些年上游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古桥才终于结束了它负重的使命,只是压弯的脊梁,却再也恢复不过来了!

查阅县志,古桥有据可查的建造历史,一是明嘉靖45年(1566年),那年的明宫廷发生了很多事情,在《大明王朝1566》剧里有详细展现。然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邑人捐资重修,次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不久就波及本乡故土,参与修桥的那些人,无论是出钱、还是出力的,应该都死于这场战乱以及战乱引起的瘟疫等等。“十室九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导致了清政府主持的大规模移民,才有了我的祖辈们来到这块土地,才拥有机缘认识这座古桥。

沧海桑田,往事悠悠。当你在端详古桥的时候,它照样也在凝视着你。越往深处想,心底就越是一凛。

时间收割机留下的茬口,都是公平的。无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贩夫走卒,终究都是要化为尘土。

那么,还是想办法做些事情,留些印记吧!把名字刻在建筑上、印在书本上、烙在人心上。

不知世上所有的拱桥是不是皆是如此?再高明的技艺,也不能让桥拱与倒影合成一个完美的圆。人生总有遗憾,总有伤感,低落的心绪整理完毕,终归还要继续前行。桥梁、渡口、驿站……都只是暂停歇息的逗号……

人皆可为尧舜。


沐雨观石
忙时种谷,闲来看云,爱恨交加人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