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寂寞

文摘   2024-06-28 21:17   西藏  

在山南援藏的日日夜夜里,最大的困难和挑战不是气候、气压、语言、交通、饮食等等诸多外在的因素,而是精神上的寂寞。

可是高原上的寂寞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一时半会还很难说清楚。

如果让我参与新一批援藏人员选拔标准的制定更新工作,那么,除了身体上的各项检查必不可少以外,我会建议增加一项心理测试,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项:在一个相对幽闭的空间里能够坚持多长时间?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一无所知的陌生环境和人员?是否就是否可以在人到中年百事缠身之际,狠下心来做一名“甩手掌柜”?是否具有一到两项非常稳定且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等等等等。

我始终相信,一个心理强大,意志坚韧,情绪稳定,心胸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比单纯的体检合格更适合在高原扎根奋斗。话又说回来,心理素质如此之好的人,在哪都会很成功,不必非得来西藏。我只是做个形容,希望来的人个个“心大的能跑象”,这会让大家过得更加淡定和快乐。

物质上的不确定和精神上的不满足,是谋杀完美生活的两把快刀,明晃晃的威胁着凡俗人等本已踉踉跄跄的人生步伐,这是十多年前看完《三言二拍》那些明朝的八卦故事写下的读后感。关于这两件事带来的种种折腾,女性作者(现在都改头换面为情感博主了)写的比我细腻生动的多,但是写高原,写重复的日子、重复的寂寞,写纠结无奈的黄昏,每天都有而且每一个都不省心的寂寞黄昏,我应该还可以。

先说物质生活,可是又真没什么好说的,极简生活,简到极致,如同一杯泡了很多开的毛峰。衣食住行这四件事,我对衣的追求等同于无,在高原保暖比什么都重要,关键是你打扮给谁看呢?都说女为悦己者容,男女其实都是差不多的。食,有工作队的食堂保障,用不着为两头蒜三块姜的灶头琐事烦心,只是肚子经常胀气,有没有吃饱自己都感觉不到,再好的美食也要打折扣。住,当你在高原拥有一台正常工作、从不捣乱的制氧机,就拥有了幸福生活的稳妥根基,至于没有因为无人监管而陷入邋遢油腻的居住环境,则是若干年前的半军事化管理刻下的深深烙印。行,满格电的电动车可以走遍整个泽当镇,远一点的人民公园散步、雅江之畔赏花都在可控范围,大部分目的地步行可达。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来自组织的关怀保障构筑了物质生活的坚强基石,额外消费的欲望被压得很低很低,除了各种保健品和药物。队友们一起讨论的,经常是“你最近吃什么药”“这个药治失眠挺有效”“保护心脑血管的药还是不能停”“肠溶片能不能长期服用”之类,就像一群未老先衰、久病成医的人在碎碎念。

挺没意思的吧!我也觉得没啥意思,不是那么丰富但心满意足,这就是事实。

乘着想象的翅膀,游走于从未涉足的空间,适用于写小说。苏童写《红粉》里的青楼跟他生活于新中国没有关系,莫言也不是非要上过刑场才能写《檀香刑》。但是想象不能发展为杜撰,援藏的点点滴滴都真实存在,非亲身经历不能为也。

在精神生活这个层面,大部分时候也很好,可以重拾那些耗时费力,在内地很难静下心来实现的兴趣和梦想,只要不是太出格,基本无人干涉,比如,最能印证“男人至死是少年”的弹弓、弹吉他……重拾旧爱与培育新欢并行不悖,我业余时间除了购买和借阅兼而有之的读书,开始悉心研究剪枝、浇水、换土换盆、施肥等园艺常识,并成功清除了双色茉莉的蚜虫病害。有时也想拓展一下业余生活范围,追剧,可是电视一直是坏的,懒得修;打牌,时间稍微长一点就要犯迷糊,认不清对家更记不住牌。最让我情绪放松的,反而是每个周末上午,用个把小时抹完桌拖罢地,打开音箱听着喜欢的音乐,清风吹拂、窗纱微动的那一刻。

寂寞不是无聊,虽然这两个词经常运用到一起,即使困难重重,我依然对生活饱含热爱。寂寞更不是空闲,尽管西藏的整体节奏缓于内地,但忙碌的时候也没什么差别。寂寞也许就在某个瞬间突如其来,决开记忆的闸口将你淹没,它时常伴你左右,形神俱在又无以言表。

山南的黄昏特别漫长,尤其是夏天。明朗的天空、清晰的云层、执着的太阳,让人在下班的路上犹疑不定,不知去向何方。

在农耕社会,只要天还亮着,就得继续劳动,连鸡鸭都还没进笼,人怎么可以回去歇着,简直罪孽深重。只有等到太阳落山,天色黑的不辨五指,家家户户都点上了灯,休息才是那么心安理得。我一直怀疑等待天黑的过程如此难熬,心理发源地就在皖南的那个小村庄。初入职场时,其实早已有过类似体验,当时的单位下班时间是晚上五点,冬天还好,夏天昼长夜短,被迫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在周边瞎溜达。大把的时间倒逼着我拿起笔,先是在稿纸上手写,次日再录入到电脑上备存,整个办公室只有一台电脑,正好趁着下班没人的时候。写入迷了,天也黑了,高高兴兴出门,这一天便过得很有意义。

大约从去年三月份起,我又间断性的恢复了早年间的这段场景,只是工具由纸质的笔记本变成了笔记本电脑,我把太阳写下了山,把月亮拽到了窗前,把灯火写亮,把时钟写圆。写作是我与时间作斗争的武器,持戈在手,才能拥有“刑天舞干戚”的勇气和力量。

但还是不能避免寂寞,在狂风撕金裂帛的夜晚,梧桐更兼细雨的清晨,窗外柳叶摇动的片段,一个与故人相似的身形;写作的灵感与激情更不可能时时都有。四通八达的所有道路都堵死后,干坐着也成了一种选择。

回到正题,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不可战胜的。寂寞与否,全在于内心感受。在这个问题上,李渔早就给出了答案:“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两年来,我或多或少还是践行了其中一部分,尚可称之平稳渡过。知之本就不易,行动难上加难。且行且珍惜!


沐雨观石
忙时种谷,闲来看云,爱恨交加人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