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样子,我的样子,他的样子,我们的样子……
最近脑海里经常徘徊风格差异极大的两首歌:王贰浪的《像鱼》:“记住你的样子,像鱼记住水的拥抱,像云在天空中停靠”,罗大佑的《你的样子》:“不明白的是为何人世间,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无论新与老,两首歌的关键词,皆为“样子”。
是啊,我们都在西藏工作两年了,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们已经从起初的陌生人、外来客转化为高原的一份子了吗?在家人、同事、朋友眼中,我们还是两年前新桥机场出发时的那个自己吗?
2022年冬天临近休假前,去市委边上一家店修手机,在等待的间隙里,与店主闲聊起来,他一边忙着手上的活一边询问: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回去?我顿觉诧异不已,此前素昧平生,像北极熊与企鹅一般从未谋面,何出此言。他抬头微微一笑,像你们这种头顶遮阳帽,腕配运动表,身披冲锋衣,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十有八九还戴着大墨镜的人,除了援藏干部还能有谁?
对照一下我的队友以及湖北、湖南援友的种种日常,确与店主所描述的基本一致。他肯定是个善于观察总结的人,更主要的,是那种感觉,一看就知道,想蒙混过关,没那么容易。这种感觉看不见摸不着,但人群中你总是能一眼认出援藏干部,即使他们蒙的严严实实,以最社恐的姿态,与世无争的顺着墙角低头走过。在林芝,在拉萨,在日喀则,按照这种标准寻找,也是基本可行的。
带墨镜是阳光和雪光太强烈了,不能不防,在人到老年罹患青光眼、白内障的概率上,高原上不戴墨镜的人比经常佩戴的人要高上一半多,有些老一辈援藏干部还没退休,视力就已接近于零,乃至无法正常工作,说起来怪吓人。在合肥我并没有戴帽子的生活习惯,而这两年来,为了防晒,宽檐帽、渔夫帽、棒球帽等一系列遮阳帽,统统都试过,最终还是觉得有系带的遮阳帽效果最好,因为再大的风也不会将它从头顶掀掉。后来我又充分听取了物理防晒比单纯涂抹防晒霜更有效的建议,买了一件挂耳冰丝围脖,将大半张脸罩的严严实实。局里的门卫西嘎师傅,每次见到一个全套防晒装备的骑手冲过来,就会提前打开门朝我点点头。截至目前,局里同事中间,这种穿着的只有我一个。
在防晒方面下这么大的功夫,是因为真的被晒伤过,晒伤后的疼痛阴损狡诈,又让人无可奈何。每次骑车出行必戴头盔,也是曾经被交警叔叔罚过款的缘故。吃一堑不是堑能吃或好吃,而是为了长一智。
至于冲锋衣,本来就脱胎于攀登雪山时最后一程的冲锋,此时脱去羽绒服、卸下大背包,只穿一件较轻便的衣服轻装前进即可,与高原密不可分。它防水防风保暖又耐脏耐磨,实乃高原居家、工作、旅行、生活之必备良器,我常常在袖口磨出了黑亮的油光时才想起来搓一搓。冲锋衣还有个难得的特点,再好看的人穿着也不见得有多好看,反过来,怎么穿也不会显得太丑,这样就扯平了,大家都集中精力向山顶努力,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我甚至怀疑它当初就是这么设计的。援藏干部普遍比本地干部怕冷,上个星期凄风冷雨时,逢人我就感叹:你们穿这么少不冷吗?同一个场合,能穿出个四季缤纷来。
这个口头禅在合肥也经常使用,从元月份一直念叨到春暖花开的3月。我的外婆在印象中一直是个体质虚弱的老太太,常年穿着厚厚的衣服,如今她的外孙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也开始向祖先看齐了!
运动手环及手表是为了监测血氧浓度、心率和睡眠时间,以及在每次翻越高山垭口时不停的震动提醒,提醒也没什么用,更不会因此而改变什么,它只能告诉你,到了这个海拔就不许拿性命开玩笑,不许疯疯癫癫活蹦乱跳,告知义务业已履行,其他概不负责。我每天早上都会看一下睡眠时间和质量,有时候仅仅打败了全国百分之一的人,这可怜的百分之一大约集中在那曲,有时候倒也还行,但也有不靠谱的时候,明目张胆的把深更半夜睡不着看手机的时间计入“快速眼动”或者“浅睡眠”,不知这种虚情假意的讨好有何意义?迈着小方步走路是我在高原生活中琢磨出来的诀窍之一,两只手前后摆动,是助力大步行走的工具,情不自禁的就要加速,加速就要喘气,喘气就要心悸,心悸就要难受,难受就要吃药……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真是爱煞人也。所以我就背着手走路,当双手被束缚在背后,步伐自然就会变的四平八稳、慢慢悠悠。
波澜不惊的表情,不疾不徐的语调,看淡人间的步伐,加上相对鲜明的衣着装束,就构成了援藏干部虽未事先约定,却是既成事实的统一气质。
这种气质,让我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战友,我始终认为在高原并肩战斗过的情谊,不亚于任何一种战友情、校友情、兄弟情等等。与此同时,这种气质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约束,在众人目光所及之处,要注重言行举止,意识到个人代表着派出单位、省份的形象。暮夜独处之时,更要慎独慎微,修炼内心,让自己变的足够坚强、稳重,好好活出自己的样子。即使真的变黑变粗糙了,也没关系,那是高原赐予我们无声的荣誉和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