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SCI论文;审稿意见;Science 科研工作中最悲催的事情大概就是:你和同事花了大量时间做研究,终于有些成果,费尽心血有理有据地写出一篇文章,打算告诉世界这个小小的发现,也许这个发现还能促进科学的进步。结果杂志非但没有打算发表您的文章,反而反馈过来一条条评审的建议“这篇文章狗屁不通!”同行评议从来就不是,未来也不可能是完美的过程。多数的评审意见是具有建设性的,礼貌且有帮助的。但是有时候如果遇到糟糕的评审人,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如果你遇到过以下的评审建议,那么有可能你就是糟糕评审的受害者。我们一起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Adam Ruben博士发表在Science杂志网站的抱怨。 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应对这些苛刻的审稿意见? Ruben博士只是给了抱怨,没有给出解决策略。为此,我们对原文编译的基础上做了大幅修改,重点补充了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所以本文中所有Response的内容,均为Hanson的独立见解和意见。 1. 最揪心的建议:补实验You Know What Would Be Awesome? More Experiments! 阅读评审建议的时候,最揪心的就是看到需要补试验。修改文章相对容易,但是再花几周,甚至几个月去补实验,有时候是不可能的,万一这个实验项目已经结束、甚至实验室关了呢?这条建议简直可能把已经完成的课题变成一个全新的项目。Response:如果是高质量的论文,回去做实验吧,小心别推翻了你之前的假设哦。不过对于那些不能或者不想补实验的同仁,可以这么做。充分检索,查找已经发表的SCI论文中对审稿人问题或者补充实验可能得到答案的研究结果。然后在Rebuttal letter中充分论证,并且在论文中做适当修改。目的都是告诉审稿人,这个问题是已经被解决了的。 我们的经验是,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过关, 极少数审稿人不同意,那就只好另外投其他杂志了。 2. 要求做一些本身已经完成的事情Please Do Something You Already Did “如果加上这些数据,可以更好的说明观点”。是的我同意您的建议,所以这也是我为啥在文章中已经列出了这些数据。收到这样的建议,简直无语,虽然可以轻易的完成回复,不需要时间再去整理数据。但是请问审稿人“您是认真的吗?”为啥您不先仔细评审一下您给的审稿意见?这让我想起了打某些公司客服电话,即使是在工作时间,电话里传出的依旧是录音“您好,请在我们的工作时间9am-5pm来电,谢谢。嘟嘟...”Response:面对这类问题,第一要紧的事是稳定情绪,然后以充满对伯乐一样的感激,因为审稿人给你的一个送分题啊。“你提的问题太棒了,这个关键问题正是我们很想出示/证明给其他学者/读者的。”然后逐条列在Rebttal letter里面,明确标记清楚原文的位置或者哪个图表。 3. 相左的审稿建议Perform These Mutually Exclusive Actions 墨菲的同行评议定律指出:如果一个审稿人赞同文章中的某部分内容,则另外一个审稿人很有可能让你修改这部分内容。这简直就是个逻辑悖论,让作者无从下手。也许这种建议,只对于逼疯作者有些作用吧。Response:这个意见需要重视和慎重回复,因为这是审稿人的观点,也可能是他的研究结果。 我们通常也是先赞赏审稿人给出的观点。无论如何,这是独立和很有建设性的观点,这就值得你从内心深处称赞。然后收集自己结果和他人已经发表论文中的证据,说明你为什么有这个结果/结论,数据总是科学家最能看懂的。另外,可以做的事情还有,问审稿人“您的这个观点太赞了,我们在讨论部分能够加上您的这段评论吗?”这样论文会更完善。4. 否定根本不存在的内容Reject Something You Didn’t Say 有时候收到一些评审建议简直和文章毫无关系,甚至让人觉得是不是给别人的建议错放到自己的文章里了。就像在亚马逊上,一个卖独轮车的商家收到了如下评论“我再也不会用你们家产品洗头了”。喔,面对这种审稿意见,当然你可以写邮件据理力争,但是要小心对方这样回复哦“不要耍小聪明,你简直太OUT,竟然看不出来,这条建议就是针对你的文章的。我现在比较忙,我要用独轮车去洗头发了!”无语!Response:又一道送分题啊。请记住,最好对付的就是爱犯错误的对手。但是当这个对手又是决定你的论文命运时,则需要记住“审稿人总是对的”。也许他只是刚刚审了另外一篇稿件。但是如果你有理有据地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很可能审稿人正在为自己的“小错误”而不好意思呢,这时候看到你认真对待他的问题,并且尊重他的意见,会是什么结果?记住: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5. 修改的建议太多了,多到离谱Look at the Size of That Diversion While I Scoop You! 倒霉了,光是读完这些修改建议就得花半天时间。更倒霉的是,这个审稿人恰巧和你同一个领域,基于那么一点点资源,研究同一个问题,所得结果也相似,而他的成果计划在1个月之后发表。哭o(╥﹏╥)o 。这时候,有可能这一堆修改意见,都是想对方拖住你的手段,这简直太卑鄙了。Response:还是继续以善意理解审稿人吧。首先需要表示感谢,审稿人这么认真,写了这么多;更要称赞对方,TA竟然对这篇论文有这么深刻的理解;特别要尊重对方,直言这些意见对于提升本文质量起到非常有价值的作用。 至于对方是竞争对手?拜托,他不仅仅是论文的对手,也会是课题申请的对手。但是,为什么不赶紧利用这个机会,把对手变成伙伴、甚至科研领域的朋友呢?6. 不够好,继续修改,拜拜NOT GOOD FIX IT OK BYE 另外一个大家都很憎恨的,大概就是那些含糊其辞的修改意见,例如“继续修改。”请问继续修改什么呢?修改您给出的审稿意见吗?如果不指出具体的修改内容,作者何谈修改呢。我想起高中时候,女朋友生气了,我问为什么,她只会说“你完全错了,自己好好想想,想不出来就不要来见我了。”Response:哈哈,看到Ruben博士的这条抱怨,本编辑太有代入感了。不过,最会打太极的难道不是我们中国人吗?那就把修改的论文内容都highlight,出示给审稿人看吧。并告诉审稿人,多谢他的建议,根据这些意见修改,感觉论文质量得到了提升呢!Wonderful comments. 7. 过于尖刻刺耳的建议This Takedown Represents My Finest Work! 审稿人批判一篇文章的不足,完全OK,他们有权这样做。但是如果你收到了尖刻过度的建议,请不要太挂在心上,有些审稿人就是有这种虐人的癖好。本来可以好好说“文章的结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他们却非得说成“文章的结论是谁得出来的?是我的猫吗?貌似它已经去世了”。我自己就曾经收到过这样的评审建议“恐怕这篇文章对这个领域的发展毫无意义,对这个领域的消亡没准还有点意义”。吃惊吗?刺激吗?有些人就是喜欢毒舌。Response:不要太难过,其实审稿人们并不是真的这么认为,他们可能只是以此为乐。我们中国人不总爱说一句话吗,“刀子嘴,豆腐心”。也许审稿人刚被女朋友/老板剋了,正难受着呢。但是,当TA收到你的不卑不亢回复函的时候,TA的状况已经变得不再那么恶劣。继续感谢审稿人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我们做了XXX修改”。哪怕是改几个字,审稿人也会感觉受到,自己的意见得到了回应。很好。 8. 多引用“我”的文章啊Needs More Me 很多论文本来可以顺利发表,却因为文中没有引用审稿人的内容而被拒稿。事实上,论文缺少的那部分数据,恰好来自审稿人之前的研究,这种几率有多大呢?此类审稿意见,多半是出于自恋,嫉妒或者是竞争。Response:送分题啊。引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确实会有罕见的强制引用的审稿人,貌似这些人也最终得到了惩罚。但是,在没有证据说明审稿人在要求不合理引用之前,先看看是不是就是自己漏了一些重要的文献。 9. 与科学毫无关系,充满偏见的建议It’s Not the Science, It’s You 最糟糕的同行评议建议,莫过于那种不关心研究本身,反而过于关注作者个人情况,甚至带有偏见的建议了。作者母语不是英语吧。作者刚开始科研吧。作者是男/女的吧。作者所在的机构水平略差吧。这些都可能成为审稿人拒绝一篇文章的原因,而且是最糟糕的原因。不如作者把自己的名字和头衔改成“查斯沃思·Q·惠廷顿四世,哈佛牛津麻省理工大学所有学系终身教授”,然后再回复文章给这个审稿人试试,估计就能通过了。Response: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会出现在几乎每个人身上,只是轻重而已。因为我们在了解一个人之前,只能先通过标签来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尤其是Ruben博士提出的第一条“作者母语不是英语吧”,相信大部分华裔投稿作者都会有体会,即使请母语是英语的专业编辑做了本土润色,仍然会收到这样的意见。更可笑的是,之前我自己的论文,即使是由土生土长的美国老板写的(美国基本上都是研究者提供结果,老板撰写),也收到过“语言需要本土语言润色”的意见;可能只是因为第一作者是我?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尽管我们对不了解的人会不自觉地贴标签,但是一旦打过交道,则对方给我们的印象会马上替代这些标签,而形成鲜活的人的印象。所以,证明给这些审稿人:自己是严谨认真的科学家。认真回复每一个审稿意见,仔细修改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再小。还有,最关键的,不要犯“低级错误”,比如单词拼写的错误。有时候用软件查一遍就会避免这些错误。如前所述,即使我美国老板写的论文,我用软件检查时,也确实还能发现有拼写。 结束语: 批判使科学进步,我们既要接受批评,同时也要合理的提出批评。法律没有规定审稿人必须体谅文章作者的情感,但是也请不要偏激的抨击他们的作品。审稿意见应该诚恳,周到,具有建设性以及充满尊敬。如果您正在评审一篇文章,请记住这个黄金法则:换位思考,就像对方也在同时评审您的文章一样! Hanson解读:这篇文章是Ruben博士发出来用来抗议审稿人的。这确实是作者会遇到并使他们痛苦不堪的问题。希望对审稿人有所影响,我们自己作为审稿人也要避免出现这些问题。但是对于作者,我们只能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无论得到何种审稿意见,都要尊重审稿人,感谢他们认真看了你的文章并且提出了问题。很多问题确实对于提高论文质量很有帮助。但认真回复审稿人意见,肯定会对文章是否能被接收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自己就曾经救活了一些看似被判了死刑的投稿,尤其是课题设计问题,这是临床科研、尤其是回顾性研究的硬伤。只要认真回复审稿人意见,并有理有据地解释清楚研究的限制,会得到理解之同情。其实想一想,很大一部分审稿人就是和你我差不多的科学家,他们也会面临和我们一样的困境;面对苛刻的审稿人,在回复中把他们带入到你的处境,就会获得同理心。毕竟,没有研究或者论文是完美的;一篇论文只要科学严谨地说清楚一个创新性问题,也是有价值的。 论文就科学家的艺术品,一辈子没有多少;且一旦发表,就贴上你的标签,并一直被其他人拿着放大镜审视。更关键的是,发表的论文会成为其他研究的基石和立项依据。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检查自己的研究论文。审稿人是从同行角度来为待发表论文把关的,自然要找茬;我们当然要认真对待,不管这些意见多么苛刻。 祝大家的投稿都顺顺利利。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20/04/how-tell-whether-you-re-victim-bad-peer-review 更多临床科研资料,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