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语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丛书”总序
石汝杰
在汉语研究的领域里,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对近代汉语的研究成为一股潮流,其成果丰硕,赢得了学界的瞩目 ,但是多数研究重点还是放在官话(作为通语,其前身则是先秦以来地位稳固的文言)的历史上。 相比之下,其他方言的历史研究就极为薄弱了。 一 方面,官话作为权威方言,其通语的身份“力压”其他方言,地位很不平等,“天然地”形成了上下、强弱的定位;另一方面,因为这一“传统”观念的巨大影响 ,官话以外方言的文献总量要少得多,其保存和流传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
一部完整的汉语史,应该包括通语和方言两方面的内容。 要了解通语的历史,必须同时重视方言的历史,因为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方言现象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能为整个汉语历史的研究提供极为丰富的材料,能补充官话历史文献的不足,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 。 而这个宝藏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说才刚起步,还有很多未曾涉足的领域。
跟其他方言区比,明清以来,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吴语地区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这里出版的各种图书典籍汗牛充栋,其中也包含大量有关方言资料的文献。这是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所没有的现象。
所谓吴语文献,是指用吴语写作的作品,也包括对吴语地区语言现象的记录。明清两朝以来,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文献。但是,常见的现象是,在以官话为主体的作品中,夹杂着 一些吴语的段落(如对白、歌谣等)。还有的是作者无意中在其作品中使用了方言的词语和语法形式。因为在那个时期,作为强势方言的官话已经崛起,其口语以及书面形式(白 话文的著作,如小说、戏剧等),在多个方面对吴语地区作家的写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很难找到纯粹的吴语文献,即使是公认的吴语作品(如冯梦龙编的《山歌》),也 难以避免官话的影响。 因此,如何鉴别方言成分及其使用方式,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无论如何,以上所说的这些都应该算作方言的文献,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
对方言文献及其历史的研究,包括文献学的考察和语言本体的研究,这是两个重要的侧面。 因而,研究者需要熟悉文献及其作者生活的时代(如社会、名物、风俗等),也需要扎实的语言研究的基本功, 把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同时,还需要对现代活的方言有深入的了解,把古今串联起来,这样才有助于得到比较全面可靠的结论。
最近几十年,有很多学者对吴语的文献做了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吴语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丛书”,是非常及时的。 顾名思义,这一丛书要汇集与吴语历史有关的研究著作,包括文献的整理和校注,也包括对方言各个侧面的本体研究等,为学界提供新鲜的研究成果。
这一丛书的构想,其启发来自我们正在做的《明清吴语词典》的修订增补工作(暂定名《 近代吴语大词典》),共同主持此事的盛益民教授积极倡议,身体力行,其功劳也是不能不提的。
在此,要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也要感谢为此盛举出力的各位作者,并谢谢诸位读者的支持。
《三才福》校注
吴存存 校注 石汝杰 校订
丛书名:“吴语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丛书
丛书主编:石汝杰 盛益民
ISBN:978-7-5720-2133-6
页数:242页
定价:60元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内容简介
三
才
福
《三才福》是一部在中国失传已久,也从未被任何国内曲目著录的清中期昆曲剧本。其抄本现收藏于莫斯科国家图书馆的斯卡奇科夫文库。斯卡奇科夫 (K·I·Skachkov, 1821-1883) 于道光十八年至咸丰七年(1848-1857)在北京工作期间获得此书并带回俄国。剧本采用清中期流行的才子佳人故事模式,情节曲折,唱词典雅,语言生动幽默,戏剧冲突引人入胜。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剧中对白大量使用苏州方言。结合故事中浓厚的苏州平民生活气息,《三才福》对我们现在理解清代的吴语文学和戏曲,理解清中后期江南都市生活、以及研究清代昆曲演出的吴语化倾向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使这部清代的苏白传奇现在不只是留在研究者的案头,还能让本来用方言白话写的通俗易懂的剧本在今天仍然是一部可读的作品,本书笺校者对剧中现在看来晦涩难懂的清代吴语辞句以及一些文史典故都做了详细的注解,因此本书除了它在文学、戏曲和社会史方面的价值之外,也可以用作学习清代吴语的辅助读本。
目 录
三
才
福
作者简介
三
才
福
吴存存,浙江温州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此前曾在南开大学和澳大利亚的新英格兰大学执教近二十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通俗文学与性别及性爱问题,曾以中英文在海内外发表了大量的关于明清文学与性别和性爱问题的研究专著、论文和文学翻译,其代表性著作爲《明清社会性爱风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Homoerotic Sensibil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Routledge, 2004),以及《戏外之戏:清中晚期京城的戏园文化与梨园私寓制》(香港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