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认为方言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土话”,没有完整的文字系统,也无法用来表达一些复杂的书面内容。其实不然,大多数的方言用字都可以在字典上找到,也可以用来进行文学创作。我们想做的就是把它们一一说给你听。
是一年冬,到了氽熏鱼的季节。
往年都是外婆氽,今年她走了,就轮到舅妈了。犹记得去年过年前也是氽熏鱼,舅舅、舅妈、上海阿姨几个人一起在厨房里忙活,毕竟是生疏吧,弄弄就“喇叭腔”了。
鱼氽得不错,镬㔶盖砸了。
「㔶」,也是一个自古有之的字,意思是“盖子”,最早记录可见于《扬子·方言》。
《广韵》上声感韵古禫切。
《方言》里最早的记录是“箱类”,有云“覆头”。“覆”就是“盖”,因此,㔶作“盖子”的含义应该就是从这衍伸而来的。
苏州旧时盖酱缸会用一种竹编的伞状尖顶的盖子,就叫酱帽头㔶。
各类盖子都可以称“㔶”,如:箬㔶、镬㔶、缸㔶等。所谓箬㔶,就是用箬叶编织的盖子,缸㔶和镬㔶就更好理解的,指的就是缸盖和锅盖。
宋耐得翁《都城记胜·酒肆》:“门首红栀子灯上,不以晴雨,必用箬㔶盖之。”
《民国崇明县志·方言》:“㔶,器物之盖,俗呼镬㔶、缸㔶。”
《光绪盛湖志补·方言》:“盖曰㔶。”
古时还有诸多异体字,但不见于一般字书,可能都是通行于苏南一带的方言字,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㔶”。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盖谓之~。”
《乾隆苏州府志·风俗》:“盖曰~。”
《民国璜泾志稿》卷一:“盖曰~。”
《养新录》:吴中方言读“盖”如“敢”(案:吾乡呼镬盖为“镬敢”)。
清朝顾禄描写苏州风物的著作《清嘉录》里也曾提及“㔶”字。《清嘉录·正月》:“谚云:参星参在月背上,鲤鱼跳在镬㔶上;参星参在月口里,种田种在石臼里。”
说的是每年正月初八黄昏时,农民要看参星预测一年水旱。参星过月西,荡在月口里,就要发旱灾,庄稼种在石臼里,是长不出来的;如果参星在月背,则会发水灾,鲤鱼都会哔剥哔剥跳上岸,跳到锅盖上。而当参星位于月亮西北角的时候,这一年就能丰收,所谓“主岁大稔。”
不过现在,苏州人说锅盖,一般都说“镬㔶盖”,得在最后加个“盖”字,或许是因为㔶字用得少,不好理解,所以又加个“盖”加以说明吧,譬如:
镬㔶盖豪稍掀一掀,粥侪潽出来则。(锅盖赶紧打开,粥都溢出来了。)
而“㔶”作器物盖子的用法,确实也逐渐萎缩到了几个特定的词汇里,多数情况下都说“盖头”了。
编辑 | 予安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导读
厣ie3
閛phan5 | 迸pan5 | 㫰laon6 | 橑liau2
疰tsyu5 | 膯ten1 | 湔tshie1 | 汏 da6
渧ti5 | 沰toq7 | 掇teq7 | 隑ge6 | 瀴in5
煠zaeq8 | 滗piq7 | 捘tsen3 | 晏e5 | 夭 i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