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正文都已经超过3,000字了,懒得看的还是听我语音播报吧
【前言】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昨天小女参加了2023风雅姑苏《苏州话说苏州》少儿组的决赛。
比赛视频宣传——专家组阵容豪华!
比赛结束后,大赛评委之一、著名评弹艺术家、已近80高龄的邢晏春老师在为本次比赛圆满落幕作总结发言时留下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觉得现在大家都提倡让‘苏州人说好苏州话’,这本身就让人感到难过,苏州人本来就应该说好苏州话!”
此言一语点醒观众席,大家为这句话鼓了半分钟掌。的确,苏州的主要标签之一,以“软、酥、糯”著称的苏州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着。
【正文】
十年前的2013年夏天,在亲朋的鼓励下,我参加了首届“寻找吴语新主播”苏州方言主持人大赛。在海选环节,也有颇多的少年儿童登台秀一下自己的苏州话,当时这批孩子的苏州话水平不仅吓到了我,可能也吓到了沈亮老师、李刚老师等一众评委。在通过几轮比赛进入决赛后发现,当时30岁以下民间选手(即非评弹学校毕业的专业选手)中,能区别江郎韵和姜阳韵者寥寥无几,完全分清尖团的更是凤毛麟角。
★苏州方言衰落史
苏州话,本地叫“苏州闲话”,属于吴方言(吴语)太湖片(北部吴语)之苏沪嘉小片。与中国东南部广大复杂方言(如,赣、闽、湘)一样,吴语也存在着多样性,有着“十里不同音、隔河听不懂”的特点。在长期演变过程中,结合苏州当地居民温婉柔和的性格,造就了苏州话软糯的特色,也促使了在方言基础上形成的评话、弹词(合称“评弹”)及苏剧等,其不仅在吴语区亦在全国独树一帜。早些年,每当苏州人自豪地提起家乡话之软糯时常会引用“宁与苏州人吵架,不与宁波人讲话”来自夸——当然,从方言学上看,这句总结对宁波话并不公正。
时过境迁,当代苏州人再被外地友人问及苏州话如何软糯时,他们中的大部分恐怕只能不失友好地回答:“要不我带您去平江路或山塘街听听评弹?”其实,这就是让邢老师难过的地方,因为“苏州人说好苏州话”已由一桩本来浑然天成之事变为一种追求,甚至是…梦想。
92年邓公南巡,第二次推动中国改开往纵深发展,南浦大桥贯通天堑,浦东开发开放,长三角全面崛起。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新加坡友人的助力下,苏州工业园区以难以置信的招商引资能力跃升为全国顶级开发区(新城区),人口相对较少的千年古城苏州开始大规模吸收外来人口弥补各方面人才的匮缺。为迅速适应新形势下的“大熔炉”环境,苏州地区众多中小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一律说普通话,甚至是…严禁说“苏州话”。这一阶段正好是苏州本地居民中85-95段出生的孩子处于求学阶段。多年之后,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段时期出生的中青年就是苏州方言的“断裂带/代”。几年前,苏州骄傲地宣布自己已成为深圳之后最大的移民城市之时,苏州方言已跟着完成了几何级速度的收缩。
可能很多人对几何级速度既不理解,也不接受,那么,看下前几年网传的6-20岁居民熟练使用当地方言情况图表,苏州以2.2%的比重垫底▼
虽然拿到这个图表的那天,我就对这个统计的可靠度存疑,但是对于2.2%的这个低值我毫不惊讶。很简单地例子,随便在最能代表苏州古城各种文化的姑苏区找一个4-2-1(2)家庭(即上两代全部为土生土长苏州人并长期使用苏州方言)看看他们孩子苏州话的使用水平即可。我甚至怀疑,2.2%都已经是乐观了。
★苏州方言甚至吴方言为什么难以保护
除了上述短期内外来人口比例大幅压倒苏州本地人口以及学校里多年推行的强制扑灭方言的无厘头手段之外,吴方言本身的山头林立(无主导)现象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从海门到温州、从舟山到上饶,吴方言是一个包含亿级人口的复杂地区,各分支在独立发展过程中亦有相互影响,但吴语区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类似广州白话在粤语区地位的核心分支,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统一标准,各说各的。多年来,苏州人认为苏州话最能代表吴方言,因为苏州是吴国的核心,苏州话最好听,全国都知道苏州有评弹等等。然而,上海人、杭州人、宁波人,甚至“贴隔壁”的无锡人都不买账。所以,苏州话只在苏州范围内传播,甚至…只在姑苏区(即以前的平江、沧浪、金阊三小区)传播,因为苏州下辖的“五虎”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及吴江(已建区)都有自己的方言,或者说独特口音。
更尴尬的是,小小的姑苏区内都有城里城外之分,那些把“吾”说成“奴”的人一律被严格视为“乡下人”,说的是“不上台面的苏州话”,以至于吴中、相城、园区、新区,甚至是姑苏区的平江新城、沧浪新城、金阊新城等这些合并了原先“乡下口音”地区的本地人,普遍地怕被所谓城里口音们说成“不上台面的苏州话”而选择了走出家门即说普通话,反正现在普通话大行其道,他们的孩子们再也不必纠结自己的苏州话口音问题了。
就这样,苏州话被严格切块,所谓的标准苏州话就限制在了六城门里,加上苏州话多变的发音、文白异读、尖团分流以及那些难以捉摸的古汉语字,在当今这个以“效率和效果”为追求的快消社会里,新一代觉得彻底没意思了,算了,反正我就是说了也被你们说不标准不纯正,谁爱说谁说去,反正老子不说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苏州文化的载体就这样快速地沉没了,硕果仅存的会说苏州话的中老年人成了活化石,变得快像西园寺曾经的那只癞头鼋一样珍稀。
5年前的春天,笔者的儿子受学校推荐参加苏州童谣比赛,一些入围决赛的小朋友在接受采访时应记者要求用苏州话回答问题,令人错愕的是,他们中大部分在舞台上可以很流利地背完一段上百字的童谣,但台下却无法流畅地用苏州话对话。开始觉得这很难以置信,后来想到自己当年学唱谭咏麟张学友的粤语歌时才终于释怀,不会说粤语也是可以会唱粤语歌的,同理可证,不会说苏州话,也是可以流利地背好苏州童谣的——就是对音节的机械记忆嘛!
★或许只能接受“语流音变”了
1999年冬天,彼时年少气盛的我,曾挑战过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李小凡先生(《苏州方言语法研究》等书作者、著名语言学家)。李老师在某次致电中与我交流了对苏州话研究的一些看法,我惊异地发现,1954年出生的他,作为一个地道老苏州人和苏州方言顶级学者,竟然不分尖团音,当我忍不住指出这一点时,他哈哈一笑,留下了让我至今难忘的一段话:“我是专业研究苏州话的,怎会分不清,只是苏州方言不分尖团就是从我这一代开始的,有点懒得分而已,并且,解放前上海也分尖团的,你看现在上海还有人分尖团吗?苏州早晚也得如此,你得接受这样的“语流音变”现象!”
确实,20多年过去,当苏州话已到濒危之时,分不清尖团就分不清吧,江郎韵说成姜阳韵也就随他去吧,起码这些人还在坚持说着自己心目中的家乡话了。陈鹏年、丘雍等人在编撰《广韵》时,虽然旨在对隋文帝时期的《切韵》作增补,以满足北宋雅韵的拼读需要,但这些发音和他们400多年前的隋朝老祖宗的发音一定是有很大不同了吧。所以,接受李老师提出的语言包容力,成了我近年来对苏州话快速流变现象的自我安慰。
★乌云背后的金边
然而,事情正在起变化。这次女儿从预赛到决赛一路走来,虽然她在决赛中成绩平平,比赛过程却让我这个“老苏州”感到欣慰。由于这次比赛少儿组和成人组是同步进行的(给题和打分另作区分),这给了我横向比较成人组和少儿组水准的机会,少儿组里多位高手已经在吐字、咬音等能力上不输成年人,赛后,特邀嘉宾予安老师甚至向我透露:“现在这类比赛越来越多,各路少儿高手也纷纷涌现!”这也正好符合了我的判断。
确实,近几年苏州市政府,特别是姑苏区政府在保护苏州文化尤其是保护苏州方言这一“非遗”上下足了功夫,各类比赛风起云涌也刺激了大家说好苏州话的热情。此外,在市府推动下,也在借助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通过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手段来留存苏州方言语音,研发通过人工智能来生成苏州方言发音智体。若干年后,苏州发音准不准,不用争,问下智体就行了。真的是科技改变生活啊!
正文结束部分,请允许我摘引姑苏区教体文旅委副主任裴泓的话:“我们希望广大市民都参与到‘苏州话说苏州’活动中来,以苏州话为纽带,展示自我,感悟苏式美好生活!”——没错,任何项目要有活力,就得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保护方言,苏州已经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感悟】
过去十年,我们家孩子学习苏州话心得及参与苏州话保护工作
2017本人文章参考:保护方言,匹夫有责!
我儿在获得18年比赛金奖后,很多苏州本地朋友都来请教我是如何让孩子坚持说好苏州话的?是要上硬手段还是靠自身实力耐心引导?待到女儿的“苏州话900句”系列节目在短视频上传播开来,就吸引了更多人围观和感慨“哎,我家世代苏州人,到我孩子这一代竟然不讲苏州话了!”
其实,今天公布下真相,我两个孩子说苏州话的轨迹真是大相径庭,大孩子从出生开始一直生活在方言环境中,接触普通话时是快4岁时候上幼儿园,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普通话一学就会,苏州话就未必了”这一信条。小女情况则不同,因为种种原因,两岁多先上了托班,家里还陆续有了只说普通话的家政阿姨。换句话说,女儿的母语其实普通话,当我们意识到女儿的苏州话需要像授课一样独立辅导时,她已经进入小学,并且家里也陆续出现了可能全国各地都有的现象——会说方言的大多数家庭成员向只会说普通话的小朋友“让步”。同时,女儿成长期间,苏州话的收缩速度继续加快,即使在我们生活的“六城门”里,普通话已经存在于每个角落,这就让女儿的普通话水平不断壮大,而苏州话于她就如英语一般,甚至连英语都不如。
我于2013年参加吴语比赛后,有幸考得了一张“苏州话辅导师”证书,也因此获得机会去一些学校传播苏州话,并受邀到社区给小朋友们讲苏州话。我儿在18年比赛得奖后也受邀成为《姑苏经典》语音书的录制人“乐乐”,同时也成为他们学校的苏州话小讲师,并参加了苏州广电的几次方言交流节目。然而,在此氛围下,女儿的苏州话水平依旧原地踏步。
常年写作的我,不得不承认,公众号的读者真的越来越少,所以,我终于决定要做小视频了。从今年暑假启动“苏州话900句”系列后,48期节目做下来,除了收获几千粉丝外,女儿的苏州话水平也开始了神奇进步。每每看到吴语区朋友甚至是一些旅居海外的吴语区朋友也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美鼓励之辞,女儿非常激动。另外,这回她首登苏州话比赛舞台,终于见识到高手如云,也进一步激励了她讲好苏州话传播苏州话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