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股退市背后解读
文摘
2024-11-27 19:29
江苏
根据中物研究院最新发布消息,11月22日,停牌五个交易日的融信服务发布公告,其控股股东融心一品提出以协议安排方式将集团私有化及撤销其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
这句话通俗讲就是在港股交易所上市的融信服务准备退市。根据相关专业人员解释,股票私有化后,大股东可以以较低成本巩固对融信服务的控制权。根据公告,欧宗洪家族已掌握73.8%的融信服务股权,外部股东仅持有26.2%的股份。大股东仅需花费近0.8亿港元的现金,即可获得对剩余约4.826亿港元募集资金的自由支配权。以上这段话可以解释为,大股东只需要动用8000万港元就可以收购小股东手中的股票,从而获得当初融资4.826亿港元的使用权。这账无论怎么算,融信服务控股股东都是划算的,也不妄在港股交易所走一回,但是这样的结局对融信服务的小股东而言,则是输的彻彻底底,相当于他们陪跑了融信服务4年,最后啥都没捞着,还倒贴了本金。据了解,融信服务上市首日以4.83港元的价格开盘,较发行价下跌1.02%。上市后,融信服务股价表现不佳,逐年走低,股票流动性低,且难以融资。至2024年11月25日复牌,融信服务收盘价0.56港元,较上市首日股价下跌88.57%。也就是说,就算融信服务大股东心慈仁怀,哪怕以融信服务复牌价的2倍价格1港元私有化收购,假设小股东们当初是以4.83港元的价格买入,相对于1港元的收购价格,也是亏得底朝天。2、融信服务私有化,对物业行业来说,却是个积极信号其实,低价值物业股票私有化的原因,根源还在于股价长期低迷,股市融不到钱,每年还得为了维持股价,维持审计,不断往里面白搭钱。以华发物业私有化为例,据消息灵通人士讲,华发物业当初为了维持低迷的股价,保持正常的财报审计,每年至少需要花费数百万元打理,这位消息人士打趣说,“本想从股市捞点钱,哪知道钱没捞到,反而得不断下鱼饵。”所以,物业股票私有化退市,对物业行业来说,可能是个好事。第一、私有化后,物业公司不再需要看资本的脸色,为了满足上市交易所的规则,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毫无意义的维持股价成本上去,可以减少相关的行政成本及管理资源支出。第二、私有化后,物业公司不需要为了所谓合规和避规,花费大量资金用在各项非必要开支上,比如为了满足合规需要,上市物企的人员费用普遍进行了外包转移,降低自有员工数量等,这有利于物业企业短缺的资金有效利用。第三、私有化后,可以让物业公司专心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会因为为了上市财报的好看,为了讨好资本市场,而偏移自己的业务重心,有利于物业企业重回服务正轨。第四、私有化后,物业公司可以更专注于长期增长及裨益的战略决策,免受股价波动以及作为公众上市公司可能产生的额外成本及影响,增强物业公司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第一、市场估值和流动性影响:由于部分物业股的交易流通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导致这些公司难以在不对股价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大量场内出售。这可能会影响市场对物业股的整体估值和流动性预期,尤其是对于那些交易量低、市值小的物业股更是雪上加霜。第二、融资功能受限:私有化案例显示,部分物业股由于融资功能受限,几乎丧失了上市平台的融资优势。这可能会促使其他物业股的投资者和管理层重新评估上市的意义和成本,特别是对于那些市值管理造成压力的公司,包括后面正在等待或准备 IPO的物业企业。第三、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私有化可以有助于稳定物业公司的现金流,对于那些现金流紧张或者盈利能力较弱的物业股,这可能会成为一个吸引点,促使他们考虑通过私有化以改善财务状况。有读者朋友近期询问小木,物企股票私有化后,会不会对物业公司的运营造成影响?通过上述解读,我个人对股票私有化的物业公司整体持乐观态度!至少被资本绑架的枷锁已被打开!凌冬将至,为了满足大家找工作需求,这里特意从央企/混合企业拿到一部分岗位。如感觉合适,请与我私微快速联系(并进群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