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福堂
转眼间有三十多年了,和同事们闲聊,说到农村的巨大变迁。我们几个都是从庄稼地里考大学然后来到城市的,对于农村的话题一谈就拢,大家对于曾经的农耕经历铭心刻骨。随之话题说到农具,因为我们分别来自邢台的南和、石家庄的藁城、沧州的任丘,所以在农具的样式上有所不同,于是想到了搜集民间农具,搞一个博物馆式的收藏、展示。我们这一代应该担负一个责任,让后世的人知道来处,知道他们的前辈的生活与奋斗,他们眼前的所有美好不是凭空而来,要珍惜,要继承,要继续奋斗。
这个动议,还是受当时渐渐兴起的收藏热的影响而生,旧瓷古玉,竹木牙雕,手串项链,字画文玩……热门话题以他为最,人们趋之若鹜,一时成为风尚。我们认为,这些对于底层社会毕竟距离很远,用个“虚妄”怕不为过。收藏嘛,还是务实些,且力所能及。比如说去农村收购锄镐犁耙,一定是省力又省钱。何况,当时的农民“种地不如打工”“打工不如做老板”的意识已经萌发、践行,农具多被当成废物,遗弃在草棚闲舍,一天天在锈蚀,还碍手碍脚。倘若有人收购,大有求之不得之意。就是说,这样的设想与实施,没难度,能成功。藁城离省城近便,在那里租一处院子可做先期存放用。
这个宏伟蓝图得有个名字吧,尤其是我们做文字工作的起名要响亮,能抓人眼球与心理,才能不负夫子不负自己。记得当时有受外来电影《海底总动员》,后又有《玩具总动员》词汇的影响,用总动员,我们就起名字叫做《农具总动员》。现在想来到底是模仿他人,缺少新意,还是没有达到我们最初的理想。但当时还是被这样的理想热血沸腾了好久,同时,也做了一些调查,包括收购信息以及计划实施后的前景,反馈很是不错。
有句俗话说:秀才造事三年不成,还真的灵验了,我们过了嘴瘾却缺少行动,因为没有时间更没有财力,最后只能让这个口头计划流于口头、死于口头,而已而已。
多年过去了,想起此事就总觉得心有遗憾、不甘,哪怕是自己也认定“农具总动员”动员不了我们的意中人,完不成我们的心中愿,前途渺茫。
后来与朋友到野三坡,在一家农家院吃饭,饭前在院里走动,发现这家主人有收藏农具的爱好,或称志趣,前院后院还有两间屋子,摆放着许许多多农具,各式各样,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简直是大喜过望。我知道,是深藏心底的那份剪不断的情怀又起、是那一段欲做还休的过往的重燃!我高兴现在有人在做。不多问不多说,拍了一些照片留念,并能日后以作望梅。
又是一年春去也,和家人避暑、怀旧到海拉尔、牙克石、根河,沿途走来,有些场院停放了不少农业机械,从外观上看,有的是仍然使用的,有些是闲置或废弃的,当然它们不会标有标签,但似乎这样的农机数量不小,不知道这种情况原因何在,更不敢妄断与扶贫相关。记得有精准扶贫一说,是强调好钢用在刀刃上吧。我是因为农具的收藏展示情结,而牵扯到神经,感到了心动,所以拍了照片。真心希望东北的每一台农机,都在为我们的大粮仓建设尽情燃烧自己,贡献自己。
从农具到农机,有着清晰的“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足迹。
202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