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一瞥
以前曾经写过几篇关于戏剧的小文章,自然算不上有什么见解,也谈不上知识的深度,甚至连戏剧的皮毛也没摸到,只是小时候跟大人看戏的一点点记忆,说来都是源于喜爱。对,是“看戏”,因为那会儿还没有“听戏”的能力。后来又因为 编辑职业的关系,读了几本与戏剧相关的书,于是和那一点记忆勾连在一起,形成了文字。为整理,也为自娱。
小时候看戏孩子们都不安分,在露天的剧场内游走,在戏台前跑跳追逐,惹得管场子的举着杆子吓唬。如果胡乱跑到后台,会有更多的人呵斥。
在农村看戏,都是现搭的戏台,木头架构,半人多高,四角有立柱,上面有顶棚,台口有幕布。台上铺木板,木板上铺毯子,翻筋斗的时候,那咚咚的声音特别入耳——这是小孩子爱看戏的重要原因之一。之二恐怕就是戏装上的花里胡哨各种光亮,比如男角儿的盔甲女角儿的凤冠霞帔,以及摇摇摆摆颤颤巍巍的雉鸡翎。
样板戏风行的年代,各村都建起戏台,不唱戏的时候,那里就是孩子们的玩耍天地。有时也学几招演戏的动作,喊几句戏里的台词。尤其是春节期间,唱戏只在晚上,白天幕布不卸,在戏台上跑几圈,很有过瘾的感觉。
最近看了一本书,其中讲戏台的内容很多,对自古至今戏台的变迁大有梳理之功,包括戏台的类型、功用等的介绍,很受教育。
戏台的形成,是在祭台祭坛的基础之上。远古时期,敬天地、礼鬼神,是蒙昧的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宗教高于一切;即使宗教体系还不够完备。人们普遍认为神在高高的天上,为能与神更接近,所以起土筑高台,方便与神交流、对话,或被训诫、领旨意、听指示。为了通神,必先娱乐天神,把歌舞吟咏说唱置于高台之上,方便天神的视听。说这些表演就是戏曲的滥觞,应该毫无异议。那么,彼时的祭台、祭坛延展、改变,就成了后来的戏台。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戏与戏台的敬天礼地娱神的功能一直存在,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一步步在向着愉悦人心的方向转化。
远古的祭台设在空旷地域,以避人世喧嚣,又利于更多信众参与、见证、服膺。而且,也有理由推测,最早的祭祀只是辟一块场地而已,或者是寻一个天然的高台。而前者,或许就是演戏“撂地儿”的延续。除了演戏,古彩戏法、杂耍、马戏,也都有“撂地儿”的经历。
关于敬天礼神的戏台,由于日渐规范、豪华,只能移植在寺庙、祠堂、王府、宫廷等处所。这些戏台中,有以祭祀为主的,兼有以“歌舞演故事”的功用,譬如寺庙和祠堂的戏台;有以“歌舞演故事”为主,也在固定时间用来祭祀的,譬如王府、宫廷的戏台。当然,即便是以演戏为主要用途的戏台,也不会明目张胆自承,怕被加上“玩物丧志”的骂名。清朝后期修建了不少宫廷戏台,王公重臣上行下效,也以此为时尚,事实上真的把自己的王朝玩儿完了。
晚清之际,经过几千年的孕育、完善,喜欢戏曲的种子也在民间开花结果、根深叶茂,昆腔,弋腔,秦腔,梆子腔,以及各地的地方腔,南北呼应,一派繁荣。有资料显示,戏曲种类已经多达三百六十多种,可以统计到的剧目数以万计。笔者编辑过王森然老先生的《中国剧目词典》,笃信此言不虚。
正因为戏曲的普及性、平民化,戏台也出现在村镇乡间,至今保留最多也最好的省份是山西,他们的古戏台堪称国宝级。不过,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露天戏台的使用才更广泛;因为简陋,使用芦席草席遮蔽围挡,所以出现了“草台”一词,也就有了“草台班子”的称谓。其中强调的是“临时性”,不管是台子,还是班子。
从远古到现代,在此中间过渡的戏台形式有戏亭,戏楼,戏车,戏船等,都曾是演戏的场所。华丽与简约兼有,固定与移动并存。
建戏台演戏商业化,是从“茶园子”肇始。起初,为了招揽茶客,茶园里辟出一角,请来戏班演出,为茶客消闲解闷,也为标榜自己的清雅。此时,茶客没有听戏消费,只需付茶资即可,戏班的费用由茶园子承担。辛亥革命后,应该是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茶客除了茶资还要掏戏资。戏资不固定,不同于现今的戏票,是分时间段收取。伙计端了托盘,在茶客中游走,嘴里喊的是“打钱儿”,本是打赏的意思,却用“打钱儿”,避免对演员的轻贱。或许那时的伙计没想到,他们创造的“打钱儿”一词现在用得频繁,银行、电商、消费者应用广泛。后来老百姓把剧场叫“戏园子”,与“茶园子”相关。
戏台的讲究很多,从朝向讲,分明台或阳台和阴台,明台坐北朝南,阴台方位相反。二者各有优劣:有一说是明台所向是敬神位,就是说戏台对过是神位,不坐观众。另一说阴台是以观众为尊,让观众坐北朝南;况且戏中所演忠孝节义,惩恶扬善,全是传达神的旨意。
东西向的戏台也有说道,东方为青龙,朝西无碍;西方为白虎,主凶,不管新建还是旧用,唱戏前都要“破台”“净台”免灾——这是个相当复杂、神秘的仪轨,颇费讲解。这些讲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四十年代。
戏台中还有隐台,一般建在王府或宗祠里。平时为厅堂,用以待客、议事;如果演戏,拆除三面隔扇,换上台栏即为戏台。隐台一使两用,不失为一种节约的策略。相对而言,只用来演戏的戏台也叫明台,有万年台之称,永存永续。
另有一种彩台,属于临时搭建,一般用于大户人家为婚庆、得子、祝寿等喜事做堂会,请专业的彩子行来做。虽是临时使用,但形制却与正规戏台相差无几,上五色下五色俱全,花篮彩旗具备。台面大小,由主家划定的场地决定。彩台与一般戏台一样,在建、破、净、拆过程中,都必遵仪轨举行祭祀祈福,不得潦草。
戏台的搭建,需要行家里手,因为其中特别要强调音响效果,天幕、藻井、上下场门、台帐及刺绣、木板台与氍毹、桌椅衬布、水井或水缸等,硬件要全,要讲究。譬如说台帐与桌椅衬布的布料,各有不同的吸音效果,必须选对。就连刺绣线的长短粗细,都与演唱的声音有关。
民国时期,受外来舞台影响,曾经有过旋转台,但是试验之后,一是不合国粹以歌舞演故事,二是生旦净丑的发音吐字效果大受影响,而很快弃用。还有在戏台上使用金属、塑料、玻璃等材质为布景等道具,因回声反弹快而失真,不得不摒弃。
最后以所谓的标准戏台为例,说一说剧场的划分。戏台分前台后台,前台演出用,后台供演员化妆、休息及存储器物用。临近戏台处称池子,是普通观众,最多设板凳座位,票价最低;两侧二层设官座,供达官贵人使用,有包厢;戏台对面的正楼不设观众席,那是神位而虚席,有礼敬的意思;官座与正楼下设散座,票价在官座与池子之间。
现在剧场的设置改变了,由于音响设备精良,且置放科学合理,听戏的人不再嫌弃戏台前的吵闹,愿意近距离接近演员,以前的池子成了贵宾席,大有河东河西之慨。
还有,也曾批判的原来帝王的奢靡,倒成了今日民族骄傲,万里长城,明清故宫,尤其是由唐明皇开创的梨园文化,以及故宫里的畅音阁大戏台……
202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