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视频播放键观看本期视频
大家好,我是梁医生。
在补肾的中成药中,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是最为常用的。但要问起谁的补肾效果更强,很多人就不确定了。
今天,梁医生就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两个药。
地黄丸的「祖宗方」
所有地黄丸的祖方(最早或最具影响力的名方),其实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崔氏八味丸。据说是唐代名医崔知悌后来加进书中的。
崔氏八味丸由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组成。
把原方的桂枝改成肉桂,便是桂附地黄丸。
去掉桂枝、附子便是六味地黄丸。
崔氏八味丸还有一个名字叫“八味肾气丸”,可惜的是,现在只能在台湾、日本等地看到它的踪迹了,国内并没有这个中成药。
在国内,桂附地黄丸是最接近 “补肾百方之首”——八味肾气丸的。区别是原方用桂枝,而桂附地黄丸中是肉桂。
桂枝、肉桂的区别
桂枝、肉桂本是同根,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肉桂是肉桂树的树皮。
但桂枝以助阳化气为功,偏于走上、走外,
肉桂以补火散寒为功,偏于走下、走里,
桂枝味冲、质轻,更利于宣透气机,
肉桂味厚、质沉,更利于补肾益阳。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张仲景时代的桂枝就是现在的肉桂。
因为在汉《伤寒论》之前,既没有肉桂之名,也没有桂枝之名。“桂枝”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
汉唐时期所用的“桂枝”实指“肉桂”,也就是植物牡桂的大枝或小枝的“嫩枝皮”。由于这种“桂枝”是应该除去粗皮后才能使用的,所以也称为“桂心”。
两种地黄丸的功效/特点
●六味地黄丸
【功效】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组方特点
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被称为“三补三泻”。
三补:
熟地——入肾经,滋阴补血,益肾填精
山萸肉——滋补肝经,兼入心经,肾经
山药——补脾,兼入肺经
三泻:
丹皮——清肝火
茯苓——去除脾经的水湿
泽泻——直入肾经泻水
全方滋而不腻,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润而不寒,先后天同补。
●桂附地黄丸
【功效】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痿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
组方特点
桂附地黄丸是六味地黄丸加上肉桂、附子而成。
六味地黄丸属阴,像“汽油”一样。而肉桂和附子是热性的,像火一样。它们搭配起来,既添了火,又添了油,这便是阴阳相生的道理。
如果没有这把火,油是烧不起来的。如果没有油充当燃料,火也不能烧得持久。
在肉桂和附子的加持下,桂附地黄丸实现了阴阳双补,但阴和阳在这里并不是平分秋色的,整体以温补肾阳为主,以滋阴为辅。
综合来看,桂附地黄丸的补肾效果优于六味地黄丸。
使用原则
如果偏肾阴虚,出现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腰膝酸软、两颧红、舌红苔少等表现,更推荐使用六味地黄丸,专注于滋阴。(若火气更盛,可换成知柏地黄丸,以增强滋阴泻火之功效)
若偏肾阳虚,有手脚冰凉、怕冷、夜尿频多、水肿等症状,则更建议用桂附地黄丸。
由此可见,中药或中成药并无绝对的好坏、高低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自身证型,适合自身体质的药才是最好的药。
文章顶部有视频,建议配合观看 可便于理解。
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