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是一种长在皮肤下面的瘤结,它不红,不肿、不痛、不痒,也不会化脓,一般来说对我们的身体并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这疙瘩长在皮肤上,同样也长在了我们心上,一日不除,难免会让人惴惴不安。但是很多人对“开刀”比较抵触,哪怕是当时切除了,也难保以后不会复发。
所以,“治病求根”,铲除脂肪瘤的病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今天梁医生带大家从中医角度来分析一下。
中医怎么看待脂肪瘤
朱丹溪曾经说过:“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说的是,人身上的这个瘤结,主要是由于痰湿流注而成,在中医的认知中,脂肪瘤多属于“痰核”的范畴。属于皮里膜外之痰。
什么是皮里膜外呢?
所谓皮里膜外指的是五脏之外,表皮之内。如果再把范围缩小一点,那就是皮肉之间。
“皮里膜外”这个地方,一般药物很难进得去,就拿我们常讲的半夏来说,是化痰的好手,但相较而言,半夏更擅长化脏腑之痰。
白芥子这味药气锐力猛,非常的善于开破,善散“皮里膜外之痰”。
白芥子又是啥东西?
咸菜大家都吃过吧?一种叫做芥菜的蔬菜通常用来做咸菜。这个白芥子就是芥菜的种子。味道辛辣。可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朱丹溪曾说过:“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
《药品化义》也曾提到,白芥子“专开结痰…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
关于白芥子的这一功效,也有医家是这么形容的:“顽痰可搜”,这个搜字用的非常巧妙,就是说,身体里有一些非常顽固的痰湿,不管它藏的多深,藏的多隐蔽,都没用,白芥子一去就能给它搜刮出去。
附:治疗脂肪瘤经验方
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3g,陈皮10g,法半夏10g,土贝母10g,橘核10g,当归10g,白芥子10g,路路通10g。由“六君子汤”化裁而来。(仅供参考)
白芥子还能治哪些病?
● 内服
1. 寒痰咳喘
咳喘痰多色白,且兼有食少,胃脘部痞闷不适,舌苔白腻。针对这种咳喘,明代医家韩天爵的《韩氏医通》中有一张非常有名的方子,名为“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汤:
【组成】莱菔子6克、紫苏子6克、白芥子6克。
2. 胸胁胀痛
痰邪停留于胸胁,导致胸部满闷疼痛,稍一咳嗽就痛得厉害。此时可用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控涎丹“”。
控涎丹:
【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10丸,临卧姜汤送下。功能祛痰逐饮。
“涎”是液体,有口水之意,故本方所控之涎,非凝固之顽痰老痰,而是受气火煎熬形成的痰涎水湿,伏留于胸膈上下,也就是肺下部,胃上部那个如拱形天幕的地方。
3. 关节肿痛(阴疽)
肿大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证属阳虚寒凝者,可用“阳和汤”。
阳和汤:
【组成】熟地30g,肉桂(研末)3g,麻黄2g,鹿角胶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
● 外用
白芥子外敷法,又叫作白芥子灸,也叫冷灸。大家都知道艾灸,艾灸是有温度的,白芥子外敷,虽然没有明火,但是因为药性偏温,力气又很大,所以它本身的“火力”也是很足的,可以把身体里一些非常顽固的痰湿化掉。
三伏贴中就有白芥子的身影。(如:外敷风门、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之寒证)结合不同穴位可调理不同疾病。
若肿毒初起,可用白芥子为末,加醋调涂。
※用药注意※
①久咳肺虚、阴虚火旺忌用
②消化道溃疡、过敏者忌用
③用量不宜大,以免引起腹泻
④不宜久煎。
⑤本品外用,部分人会有皮肤起泡的情况,应严格控制使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