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食物,在云贵川渝人民的餐桌上非常常见,是让当地人牵肠挂肚的家乡味道。同时又是部分北方人难以接受的食物,甚至听到名字就能联想到味道而发呕。他就是鱼腥草,又名“折耳根”。
近年来,鱼腥草享誉盛名,被称为“天然第一抗生素”,甚至被冠上“神草”称号,《中国药典》第一部(2015年版)将鱼腥草归入了药食两用的名单。今天梁医生就来给大家讲一讲鱼腥草的功效与应用。
一、鱼腥草是如何“消炎”的?
西医所谓的炎症,在中医看来就像一团“痰火”,多是身体湿热程度比较严重的表现。
鱼腥草微寒,它是带点寒凉的,寒能清热,鱼腥草清热解毒的同时,还有祛痰的作用,所以它能消炎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鱼腥草的药性可以通达人体的上中下三焦,上到咽炎、扁桃体炎,下到肺炎、膀胱炎、尿道炎,它都管,都能治。
无独有偶,现代药理实验也表明,鱼腥草中所含的“鱼腥草素”有抗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的非挥发性成分有抗病毒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此外,鱼腥草还有利尿、镇咳平喘等多种药理作用。
二、鱼腥草还有哪些功效?
1. 清肺热——痰热咳喘
鱼腥草可用于痰热咳喘,表现为咳嗽气喘;或气粗息促,痰黄难咳,舌质红,苔黄腻等症状。
对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慢性或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热引起的反复咳嗽等,都可以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
2. 消痈排脓——肺痈
《本草经疏》里说,鱼腥草治痰热壅肺,发为肺痛,吐脓血之要药。
鱼腥草历来被视为肺痈的首选之药。
所谓肺痈,就是说肺里面长了脓疮,就像身上长了脓包一样,里面有很多黄浊痰水,相当于西医的肺脓肿、化脓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
鱼腥草像一把小刷子,能够把肺里面的痰热从上往下纷纷扫入肠道,扫入膀胱,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
3. 清热解毒排脓——疮痈肿毒
《本草纲目》里说,鱼腥草能“散热毒痈肿。”
只要是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且容易形成溃疡和脓肿,都可以单用鲜鱼腥草捣汁外敷或煎汤熏洗患处。也可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的药物同用,疗效更佳。
4. 利尿通淋——热淋、热痢
● 湿热下注于膀胱,会导致排尿灼热感、尿少尿痛、尿色黄赤等一系列症状,相当于西医所说的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 湿热下注于大肠,会导致身热腹痛,痢下赤色,粘稠而秽等症状。常见于西医的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期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三、鱼腥草有毒吗?
有人说鱼腥草中含有马兜铃内酰胺,有肾毒性,是真的吗?
但马兜铃内酰胺分为很多种,毒性也各不相同。毒性最大的为马兜铃内酰胺I、马兜铃酸。
目前研究发现,鱼腥草中有的马兜铃内酰胺BII、AII和FII类,并没有任何研究证明这几种物质会致癌,因此可以放心食用。
四、建议食用方法
《本草纲目》里说,鱼腥草“其叶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对于这种味道,爱的人难以自拔,不爱的人避而远之。
其实,鱼腥草的“腥味”来源于其本身含有的独特挥发性成分癸酰乙醛,即鱼腥草素。干燥后的鱼腥草不再有强烈的鱼腥味,其味道近似肉桂,泡水后有类似红茶的色泽和味道,更易被人接受。
所以,对于云贵川渝人民以及能接受鱼腥草特殊味道的人群,日常可以取30~50g(一人份)鲜品凉拌、炒腊肉等等。
但对于无法接受其特殊味道的群体,建议直接用15~25g干品泡水喝,或者水煎5~10分钟后取汁服用,不宜久煎。
※用药注意:
虚寒证(畏寒肢冷,尿清便溏,舌淡胖)及阴性疮疡(无明显红肿热痛的表现,局部水泡破裂后常有糜烂、溃疡)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