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怀中,原名怀忠,河北邯郸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员、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美术组组长。作品《底色》荣获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牵风记》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一读:
不解和疑惑
01
10月13小吾读书会推荐,第一次读《牵风记》,书未到,在微信读书中用时近4个小时快速整本阅读。读完小说,充满了种种不解和疑惑。
为什么取名为牵风记?
我查阅网上资料,“牵风”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在总体力量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突破战争史局限,牵引战略进攻之风。1962年徐怀中老师以“刘邓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为主要内容,创作20万字初稿小说起名《牵风记》,特殊历史原因,未出版被烧毁。2018年的《牵风记》重新创作,小说中围绕三人一马展开,没有宏大战争场面的描述(有战争背景少量的描写)。1962年版“牵风”意我能理解,2018年版 “牵风”,牵引的是什么风呢?
女主角汪可逾这是女主光环加身吗?
汪可逾所表现出来人性美让人感动、敬佩,她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称得上别具一格的“女八路”。或许是我作为女性的“嫉妒”,男性作者过度偏爱“汪可逾”,里面不少情节我极不理解甚至用“不喜”。一位18岁女子在几近赤裸面对成年男性拍照还能坦然交流;带领近百名民工妇女裸体挤在一条船上渡过黄河,死亡惨重;坚持己见,不肯从敌人尸体渡河,让整个慰问团未能完成演出任务而落泪;强行给俘管所战俘加饭加餐,导致全体人员和警卫战士饿肚子……最后汪可逾结局也是神圣女神存在。
警卫曹水儿是我认知里“英雄”的战士吗?
解放军,钢铁般的意志、严明纪律,英雄的存在。小说中塑造众多解放军人物是不完美的,但这些不完美不影响英雄的形象。作者为什么会用分量不轻的笔墨,塑造曹水儿这么一位屡屡在作风上犯错的战士?而且司令员如此放心让一个有“作风问题”人做自己警卫员,并且放心让他和汪可逾单独组成一支队伍?
战马“滩枣”是一匹“神马”吗?
汪可逾第一次弹古琴曲《关山月》,它就从远处甩开警卫员跑来,用头撞开后窗户,仿佛知道此曲为它弹奏;在溶洞内休养,汪可逾在没有琴弦的古琴弹奏,只有指法没有声音,却能让消失很久的“滩枣”跑到溶洞口倾听;汪可逾牺牲后,“滩枣”如何知晓汪可逾最喜银杏,并把她的遗体“背靠树干站立”?“滩枣”这匹马被神化了吗?
初读《牵风记》,如同一个无知的小儿,对小说种种充满了好奇和疑惑。这和我接触到的军事题材小说大相径庭,带着疑问,我参加了20号的小吾读书会。
二读:
理解和反思
02
1
历史背景与叙事视角的巧妙结合
●
《牵风记》首章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这一背景赋予了小说厚重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开篇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九旅高、中级干部聚会。从一张老照片开始,“少不了”“小心翼翼”“又议论”“匪夷所思”,不仅认识的人第一眼关注到,陌生人“最先”关注的也是“前排右起第九人”——“汪可逾”。汪可逾是谁?为什么她能让这么多人“念念不忘”?小说开篇在作者巧设悬念中把读者拉回了那一动荡的战争年代,为汪可逾和齐竞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汪可逾出场无巧不成书。野政文工团慰问节目不够精彩,在战士们起哄声中、在齐竞严肃批评“解散”紧张中,汪可逾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救场了,且是个怀抱古琴”北平女学生”。不仅缓和压抑的现场,也极大调动了读者的兴趣。齐竞如数家珍般对古琴、弹技、曲目和汪可逾“琴瑟和鸣”,让读者对“当兵”的齐竞如此“博学”而吃惊。加之“汽灯”故障,底下观众和书外读者在“隐约连续不断炮声中”饶有兴趣“沉浸”在两人“对口小话剧中”,“清风明月,万籁俱静。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以至于多年后,大扫荡“遭受祸害中心地区”七八十岁老人对当年战争记忆模糊,对汪可逾弹奏几支古曲甚至细节都能讲得出。一份加急电报,转眼之间,台上空空如也,仿佛那片刻的安宁和陶醉如同梦境醒来,没有任何痕迹。汪可逾的出场,给当时军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就不难理解。
第二章开篇镜头拉回战争现实,源于“琴”有“情”,汪可逾与齐竞相识,为后来情节发展奠定感情基础。军情紧迫,九团1号齐竞拒绝了汪可逾的参军申请,“甩掉她,甩掉她”。四年之后汪可逾如愿再次来到“老虎团”,成为汪参谋,再次追问“甩掉她”原因,齐竞告知,初见发现汪可逾“夜盲症”、“平板脚”,这是特有的领导者的敏锐,为下文中汪可逾特殊优待、和齐竞感情纠葛,与曹水儿、“滩枣”相识相知埋下伏笔。
小说不仅只是围绕汪可逾、齐竞展开。第三章、第四章宕开一笔,对警卫员曹水儿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描述。从曹水儿新婚参军、传言曹水儿光荣牺牲、风闻因“奸污妇女”被枪决、曹大姐对于丈夫(曹水儿)牺牲早已有了充足的准备、以及听到“风闻”不轻易相信……镜头一转详细介绍曹水儿在骑兵训练队,“乘骑、射击、马刀、救护样样名列前茅”,后文中以一杀四合情合理,也和曹水儿因作风问题被枪决形成强烈对比(这也是初读时的惊讶)。
第十五章对于战马对的处决,群马的决绝、“滩枣”的逃离、战士们的不得已、神枪手连长的“失手”。第二十六章,司令员齐竞面对警卫员曹水儿愧疚与羞耻。二十八章至尾声齐竞面对汪可逾死亡复杂的情感。小说采用了微观视角切入,虽通过讲述三个人(旅长齐竞、通信员曹水儿、部队文化教员汪可逾)和一匹马(军马“滩枣”)的故事,但每一个次要人物都是有血有肉,全面来展现战火中的复杂情感和人性光辉。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小说在展现宏大战争场景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2
人物塑造与情感纠葛的生动展现
●
部队文化教员汪可逾来自古都北平的书香门第,擅操琴、会书法,这养成了她认真执着、不肯妥协的性格。在小说中,她的美丽被多次提及,如她在门洞里睡觉被齐竞看到时,全身肌肤如同抛光的一比一汉白玉人体雕塑,丰腴润泽,令人赞叹。她的天然微笑也成为了一个女战士的个性标记,让人感受到人性和灵性的超拔之气。她有着洁癖,嫌弃纸币上沾染太多的污物,因此总是用手帕托着纸币交团费。她的床单也最怕别人坐上去,少女的纯洁让她对尘世纷扰避之三尺。她在许多事情上都是个完美主义者,如逼着老乡将颠倒的春联纠正过来,以及在敌情危急时也不肯半途而废,坚持完成大标语。汪可逾心地善良,有不忍之心。她关心小春壶的命运和前程,不惜出面为其说情。在急行军途中,她不忍让胶轮大车碾过死者的身体,哪怕是刚刚还对自己举枪相向的国军士兵。她对俘虏兵也是心无渣滓,坦诚相待。汪可逾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和意识的女性。她不自卑、不仰视、不委曲求全,她的爱不染丝毫杂质,只求灵魂共鸣,不容世俗玷污。当发现与齐竞思想已经无法同频时,她毅然决然选择放弃。在战争中,她也表现出了勇敢的一面,如坚持随军或独自离开,以及在行动中和敌伪军正面遭遇时勇敢跳崖。汪可逾不仅有着个人的美好品质,还有着充沛的家国情怀。她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在战争中,她积极参与支前工作,组织女民工渡河等任务。她的理想追求也体现在对原初记忆的向往上,她认为现代人应该找回不用包裹无拘无束的那种初始记忆,恢复生命的自在状态。这种理想追求也体现深刻的哲理省思。
齐竞是一位留洋回来的大学生,他学过艺术,精通古琴,爱好摄影。这些背景使得他在部队中显得与众不同,他不仅有着军人的刚毅和果决,还有着艺术家的敏感和细腻。他因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部队中迅速崛起,成为了一号指挥官。齐竞在小说中展现出了文武双全的特点,他既能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又能在文化活动中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他的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在部队中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信任。齐竞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矛盾和纠结。他一方面有着强烈的革命理想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又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对女性的贞洁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这种矛盾在他的感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既对汪可逾充满了爱慕和追求,又无法容忍她可能的“不纯洁”。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齐竞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自省。他意识到自己的封建思想和对汪可逾的伤害是不可原谅的,这种反思和自省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刻。
通信员曹水儿,他的忠诚和勇敢是战士的典范,但他的风流和弱点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曹水儿作为骑兵通信员,对工作尽职尽责,从无懈怠。他高大雄健,头脑简单,在被纪律管束时规规矩矩,能够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他智勇双全,能够通过巧辨风向识破敌人阴谋,挖地洞藏身躲过烧山搜查。在战争中,他勇敢果决,为部队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水儿在小说中展现出了风流成性的一面,曹水儿的悲剧在于他最终倒在了女人身上,他与保长女儿苟且后遭反告“强奸”,被判死刑。尽管他明知有些冤枉,但谁也救不了他。他的形象丰满立体,从最开始的风流形象到后来对女神的敬畏和尊重,都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成长。他的故事,更加深入地了解战争年代中普通士兵的内心世界和人性挣扎。
小说中的情感纠葛复杂而动人。齐竞与汪可逾之间因共同爱好古琴而建立的深厚友谊,在战火中逐渐升华为爱情。然而,由于齐竞的贞节情结和汪可逾的悲惨遭遇,两人的感情最终破裂。曹水儿对汪可逾的敬重和呵护,以及他自身的风流成性,也为小说增添了不少情感色彩。
3
人性光辉与战争残酷的深刻交织
●
小说中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命运,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汪可逾的纯洁善良和舍生取义,齐竞的儒雅健谈和内心的纠结,曹水儿的勇敢果决和风流成性,都展现了人性的不同面向。同时,小说也通过人物的悲剧,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和磨砺。(人物分析详解)
小说虽然以战争为背景,却没有宏大战争场景描绘,而战争的影子始终出现在每一章节中。“隆隆炮声中一曲《高山流水》”开篇慰问,是在作战间隙中演出,“伤员”喧闹起哄又何尝不是战后情绪宣泄;一封加急电报,转眼间演出台空空如也;曹大姐特殊的婚俗,多少新婚别;战争频繁,为休养生息繁育人口的“私奔”;地主成分刘春壶母亲的惨死;战区保长的残忍、百姓的麻木;汪可逾和齐竞之间的爱情被战争所摧毁,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伤痛……小说将镜头聚焦在三个人、一匹马、一张琴之间的曲折故事主线上,不轻易的插叙和各阶层次要人物悲剧,深深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
初读《牵风记》的种种不解,是我这样一位从未亲历过战争的幸福的人,站在个人角度片面狭隘的感知。再读《牵风记》,查阅资料,感受小说中充满的温柔、安宁、爱情、友情、浪漫,也充满着遗憾、痛苦、惨烈,是浪漫故事里的马革裹尸,也是文韬武略里的爱恨情仇。书已到,疑惑还未全解,带着万分感恩心情,我将继续开启第三次《牵风记》的阅读。
图文|张红娟
审核|陈淼
编辑|袁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