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玉焘:《我爱这土地》教学札记
文化
2024-11-22 20:21
河南
每次讲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内心都会泛起不一样的涟漪。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也总有许多值得回味与思考的瞬间。上课伊始,我先在黑板上写下“土地”两个大字,然后问学生们:“当你们看到这两个字,会想到些什么呢?”同学们的回答很踊跃。有的说想到了家乡的田野,有的说想到了广袤的大地孕育万物。我顺势引出艾青笔下的土地:“在诗人心中,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意义,承载着无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爱这土地》,去探寻那深沉的爱。”在初读环节,我让学生们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他们起初读得较为平淡,但也能初步感知诗句的流畅性。我接着为他们范读,特意在一些关键词上加重语气。比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读完后,我看到有几个学生的眼神里多了一丝触动。我告诉他们,诗歌朗读要有情感的投入,要体会诗人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浓烈情感。于是,学生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朗读尝试,这一次,明显能听出他们在努力地将情感融入其中,教室里的朗读声也变得更有感染力了。解读诗歌内容时,我们逐句分析。对于“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句,我问学生们:“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呢?而且还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同学们开始认真思考,有个学生说:“鸟可以自由地飞翔在土地上空,能看到土地的全貌,诗人想通过鸟来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全方位的爱。”另一个学生补充道:“嘶哑的喉咙说明它一直在歌唱,哪怕唱到声音沙哑都不停歇,这是一种执着的爱。”我对他们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并进一步讲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国家正遭受苦难,诗人就像那只鸟,即使面临困境,也要为祖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对土地的热爱与担忧。当分析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时,我引导学生们去想象画面。一位同学描述道:“土地被暴风雨肆虐,河流在愤怒地奔腾,狂风在呼啸,整个画面充满了动荡与不安,就像我们的国家在敌人的侵略下千疮百孔。”我点头称赞,同时向他们介绍了这首诗创作于抗日战争初期的背景,让学生们明白这些意象都是对当时祖国遭受苦难的写照,而诗人将自己与土地、河流、风融为一体,共同承受着痛苦与悲愤。在探讨诗歌的主题“爱”时,我问学生们:“诗中的爱仅仅是对土地的爱吗?”大家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这里的土地应该是象征着祖国,诗人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也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以他才会因为祖国的苦难而痛苦,因为对祖国的爱而执着地歌唱。”其他同学听了也纷纷表示赞同。我借机告诉他们,这种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对土地、河流、风等具体事物的描写,以及“眼里常含泪水”“爱得深沉”等情感表达,实实在在地让读者感受到的深沉情感。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们再次朗读全诗。这一次,他们的朗读饱含深情,每一个字都仿佛倾注了对祖国的热爱。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我深知这首诗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这堂课让我明白,经典诗歌的教学不在于多么高深的讲解,而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思考、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与内涵,让他们在文字的浸润下,心灵得到滋养,情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