丏尊、圣陶写下《文心》这本“读写的故事”,确是一件功德。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而又能就近取譬,切实易行……这本书不独是中学生的书,也是中学教师的书。
——朱自清
产假期间,喂养孩子之余,我读了肖复兴老师的《重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肖复兴的12堂写作课》,读完意犹未尽;接着又读了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的《七十二堂写作课》,更是受益匪浅;然后按照目录推荐又读了两位先生合著的小书《文心》,一开始读,我就被书中那浓浓的语文气息吸引了,读完更觉相见恨晚!本文主要谈一谈我读《文心》一书的感受。
《文心》这本书写在三十年代前期,以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为背景,写了一群勤奋好学的中学生与他们的老师、以及有文学功底的家长之间发生的有关语文学习的故事。由32个小故事组成,可以说是中学生的“32堂国文课”,生动有趣地传授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文学史等多种语文知识。以故事的形式传授知识,读来既亲切有趣,又通俗易通,能获得新知。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书中关于语文学习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同样也可以解答现代学生的一些困惑。比如关于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认识,初中语文教材选文都是经典名篇,但是学生读起来却不太好懂,为什么要选这些文章呢?
书中这样写道“你们尚是孩子,今后所读的文字却都是现成的东西,不是现代的大人做的,就是古代的大人做的,他们不但是大人而且都是文人,他们只写自己的内外经验,并不预计给你们读的,你们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从文字里去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你们不久就要成大人了,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就是说我们学习这些名篇佳作的目的是学习经验,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为将来成人打下基础。
关于写作,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要和亲友通消息,我们要写信,写信便是作文;有一种意见要让大家知道,我们把它写成文字,这也是作文;经历了一件事情,看到了一些东西,要把它记录起来,这还是作文;有时我们心里欢喜,有时我们心里愁苦,提起笔来写几句,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这些都是作文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说“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
关于现代人写字,书中提出该有四项标准,就是迅速,准确,匀整和合式。“匀整可以分两方面来讲:一是每一个字本身笔画的匀整,二是全幅的字通体款式的匀整。”“什么东西差不多都有通行的格式,不合格式,人家看了不习惯就会引起不快的感觉。”比如书信有书信的格式,公函有公函的格式等等。
接着,吸引我的是文中关于语文的一些知识,讲解通俗易懂,让人读来清晰明白。书中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俄国诗《工厂的歌》为例,讲到“诗的所以为诗,全在有浓厚紧张的情感,次之是谐协的韵律,并不在乎词藻的修饰。”讲到新体诗时,书中提到“凡是含有‘诗的意境’的都可以称为诗。”新体诗和散文的区别是“诗是最精粹的语言,最生动的印象,普通散文没有那么精粹,所以篇幅大概比诗篇来的多;又不纯取印象,所以‘诗的意境’比较差一点。这就是诗和散文最粗略的分别。”
书中还通过分析温庭筠的《菩萨蛮》和辛弃疾的《菩萨蛮》讲了关于词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还有关于记叙、描写、诵读、戏剧、小说、文章的组织等等其他的语文知识。
第三,让我惊叹的是故事场景的设置。这些故事有课堂上的讲解和讨论,有课下的交流,有在自然界中进行的,有在图书馆中开展的,有在图画室、展览馆生发出来的;有与长者的探讨,有与国文老师的交谈,有图画老师的代讲国文知识;有演讲,有书信,有日记等等,形式不一,灵动有趣。
第四,让我由衷敬佩的是书中自然流露出的爱国之情。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没有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关心国事,为自己是文人,对国事政局深感无力而惭愧。文中的王先生说“外国人讥诮我们中国是‘文字之邦’,我们只能用文字去抗敌,大家应该怎样惭愧啊!”
第五,作为一本知识性的小书,书中的故事性也很强,前后情节连贯,人物形象鲜明,除了有相关的知识讲解外,还传达出了一些正确的学习观,不愧为经典之作,大家之作。比如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乐华是一个聪敏好学的学生,他的父亲枚叔曾在好几个中学校担任国文教师,当时是在H市某银行里担任文牍的职务。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之后,金融恐慌,许多银行纷纷倒闭,乐华的父亲也失业了。乐华的学费开始紧张,后来父亲应四川某中学之聘前去任教,半年后于兵荒战乱中奔逃回家,归囊空空,至此好学的乐华不得不停学。
读到此,不禁让人唏嘘,国难当头,人民困苦,读书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啊!同时也为乐华感到惋惜。然而,文中的王先生却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境界,他说“学习的主体是我们自己!学校内,学校外,只是场所不同罢了。我们自己要学习的话,在无论什么场所都行。假如我们自己不要学习,便是在最适宜的场所,也只能得到七折八扣的效果。所以退学不就是‘失学’,唯有自己不要学习才是真正的‘失学’!”乐华也终不负王先生的期望,在工作中仍保持学习,这一点后文也有交代。
书中的学生都是积极好学的,把学习看作一件最愉快的事,书中的老师善于诱导学生,启发学生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去讨论去解决问题。这本书呈现了语文教学的理想状态,让我心驰神往,这让我对于语文教学又有了更高、更明确的追求,感谢这次邂逅,这对于我来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阅读!感恩一切美好的遇见!
图文:李 楠
编辑:曾培培
审核:王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