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我们某个家长群,有位妈妈因为孩子幼升小被分进“差班”而十分难过,觉得未来6年都无法开心了。
很多群友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我也在群里分享了儿子上小学的经历。
可能还有其他家长也有类似的焦虑,所以今天就接着这个话题再聊一聊。
首先,如何定义“差班”?
孩子刚被分班,集体生活和考试排名尚未开始,如何能判定某个班级好或差?
有些家长是通过师资力量来判断的,认为有经验的老师,或优秀班主任带的班才算好班。
还有家长通过生源来判断,认定那些”关系户”进得多的班就是好班。
这两个判断都不科学。
有资历的老师和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各有各的优势。刚上小学的孩子正处在天真烂漫的年纪,反而可能与年轻老师气场更合。
如果谈到纪律和成绩,可能有资历的老师会抓得更好。但是小学头几年的成绩代表不了什么。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分数,都不十分重要(后文会举例)。
再说“关系户”比较多的“好班”,其实孩子的素质却并不一定就好。
假设某个“好班”各方面都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进到这里,会不会有自卑情绪?别小看现在的小学生,他们对同班同学的家庭情况、父母职业,都了如指掌。
所以,家长以为的“好班”,并不一定真正适合自家孩子。
我在家长课堂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家长费尽心力让孩子进到一所好学校或好班级,结果却倍感失望,甚至考虑要中途转学。
我一直认为我儿子曾就读的家门口的小学不错,但是按照很多家长的标准,儿子当年所在的小学班级,可以说非常不好。
首先,因为师资短缺,儿子小学一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个刚毕业的体育老师;到了三年级,又换了一个刚毕业的大男孩当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到了六年级,终于换了一个工作年限长一点的女班主任。然而后来孩子跟我讲,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六年级时的班主任。
再说纪律情况。每次家长会,老师们都会委婉敲打:“咱们班孩子,聪明是聪明,就是有点太活泼了。”
至于学习成绩,学校从不公开发布。但家长们通过私下打听,还是发现咱班孩子的成绩属于年级里比较差的一批。
为什么这样一个班级,我却感觉到“好”呢?
首先,我觉得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很好。家委会组织过好几次线下活动,全班几十个孩子,个个都阳光开朗。小学六年,也没听说过有谁厌学或抑郁。
其次,班级氛围比较好。因为大家都普通,没啥阶层差异,孩子们之间也很少攀比。当然小矛盾小冲突也时常会有,毕竟都是孩子。
最后,再说说成绩。小学阶段的成绩前面说过了。小学毕业后,大家通过电脑派位被派进了不同的初中(跟小学成绩关系不大)。一晃初中三年过去,今年中考成绩出来,当年的小学家长群里又热闹了起来,有不少家长在群里报喜。
据不完全统计,儿子的小学同班同学,考进北京头部高中的孩子就有五六个,考上其他市重点、区重点的孩子就更多了。
对于那样一个纪律不严,师资不强,小学成绩很拉胯的班级来说,中考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真是很令人欣慰。
所以,小学相对宽松的教育方式,并没有影响到孩子们初中以后的爆发。甚至可以说,这些小学六年过得比较滋润的孩子,上初中以后反而后劲更大。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给出结论:孩子中考成绩好,就是因为小学管得松。
没有那么绝对的因果关系。
决定孩子们学业水平的,最终还在于他们自身的资质;其次,就是家庭层面的习惯培养和三观塑造;到了初中以后,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才逐渐增大,
刚上小学的孩子,正是习惯培养的黄金期,只有父母才最了解自家孩子的特质,也只有家长,才有可能给孩子提供针对性的、一对一的习惯培养。
所以在小学阶段,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不幸”被派进一所不太好的小学或不太好的班级,家长大可不必灰心。
做个简单比喻:
如果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再配上一个资源优质的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发挥100%的潜力。
如果孩子家庭教育良好,但小学一般,孩子也可以发挥出70%以上的潜力。剩下的30%,留到初中高中再发挥也来得及。
最后再分享一个特例:儿子小学班上成绩最好的那个孩子,这回中考成绩却很不理想,让我们很多家长感到意外(据说是因为初中三年迷上了电子游戏。)
人生是一部从不预告剧情的连续剧,无论当下面临着怎样的顺境或者逆境,面对未来,咱们都尽量少做绝对化的判断。
“塞翁失马”的故事,值得反复品味。
--------End---------
我是华川(川妈),一位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咨询问题请加个人微信,Chuanma04.(已添加川妈微信的家长请不要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