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深度报道。有一位新闻工作者“卧底”北京某顶流重点高中,近距离跟踪观察了几年,发现该校的学生群体,存在一个隐形的阶层划分:
第一阶层是“学神阶层”,即智商超高,成绩超好,而且学习还不算特别努力。在其他同学眼里,这种人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第二阶层是“学霸阶层”,这一层的学生成绩也很好,同时也非常刻苦努力,天赋比学神略逊。
第三阶层是“学渣阶层”,这一层孩子学习不努力,玩儿得却很花,成绩自然也很差。
第四阶层是“学弱阶层”,这一层孩子学习非常刻苦努力,但成绩依然垫底。
学神和学霸总是极少数,也不需要大人操心太多。
最值得关注的,是“学弱”和“学渣”群体。(哪怕孩子现在成绩不差,但随着不断地考试升学,竞争加剧,说不准哪一天就沦为了“差生”。)
“学渣”和“学弱”虽然成绩都差(相对身边的学神学霸),但“学弱”的地位却更低。
因为“学渣”给人的感觉是:“其实人很聪明,只是不太努力。”
而“学弱”给人的感觉是:“再怎么努力也就那样,就是天生的弱鸡。”
在这种定义下,有那么一部分成绩较差,或者努力过一段时间却没有取得明显进步的孩子,就会为了避免给人留下“学弱”印象而主动摆烂,成为“学渣”。
有一些孩子甚至很乐意接受“学渣”标签,因为这个标签能展示一些洒脱和个性,比“学弱”更有自尊。
我儿子今年也刚考入本市重点高中,我很好奇他们学校有没有类似现象。
昨天晚上,儿子找我拿手机查看班级群消息,顺便又刷了一下微信朋友圈,忽然来了一句“他们可真会玩儿!”
我问他们是谁?都玩了些啥?
儿子直接给我展示了他的微信朋友圈,发圈的都是他曾经的小学和初中同学,其中,有熬夜打游戏的,有请假看漫展的,还有每天连续发表恋爱日记的……有一个孩子,每天都发若干条微信朋友圈,甚至连上课时间都在发。
我向儿子了解了一下这几个孩子的情况。
儿子说,那几个同学成绩一直不太好,以前也爱玩,没想到上高中以后,玩得更狠。
我意识到,或许这些孩子,也是故意在给自己树立“学渣”人设吧。
而儿子现在的高中同学,发朋友圈的较少。可能是因为新集体组建不久,划阶层和立人设的行动还没开始。
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各种考试和排名的公布,在这个新的班集体里,也会产生新的阶层划分。
这个重点高中重点班的孩子,都是中考的胜出者,可以说不存在“学渣”和“学弱”。但是到了高手如林的新群体,终究有部分孩子会被重新排序打入“底层”。
我家娃是很努力才考入这所重点高中的,所以肯定不是“学神”。
能成为这个新班级的中等生,就算幸运。但成为“差生”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
如果孩子十分努力,成绩仍然排在后列,他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他会不会也沦为“学渣”或“学弱”?感到自卑或自暴自弃?
作为父母又该怎样教育和引导呢?
最近我一直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今天也把我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首先,始终把身心健康排在首位。
作为父母,我始终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只问他在学校吃得饱不饱,学得累不累。如果孩子说累或饿,茶水点心赶紧奉上。
除非孩子自己主动提及,不追问孩子考试和排名的事。
同时,也引导孩子自己把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告诉孩子:“如果感觉身体累了,心里难受了,一定不要勉强自己。哪怕成绩暂时下降一些,也别透支自己的身体。”
如果家长不把学习成绩排在第一位,孩子也不会用成绩来定义自己,也不会因为几次成绩下滑就心理扭曲。
其次,保持合理“期望”,正确定义“努力”。
高中学业难度增加,竞争加剧,父母别对孩子的排名期望过高,同时也告诉孩子:“进入重点高中,排名下降是大概率事件。排名下降并不是因为你不优秀,而是因为你有了更多优秀的同学。”
所谓“努力学习”,也并不需要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是把一天中精力最好的黄金时间用在学习上。当学习累了,黄金时段已过,就去运动或休息,重新为自己补充精力。这才是科学的努力。
如果孩子过度努力,努力到身心俱损,就更承受不住“努力而没有进步”的打击。
最后,别太在意他人的评判,更别刻意树立“人设”。
告诉孩子,学习不是学给老师同学看的,甚至也不是为家长而学。
我们努力学习,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智慧,追求自己人生的更高境界。
学霸也好,学弱也罢,这都是别人的主观定义。
自己的人生被别人的目光和言语所左右,才是真正的“弱者”;
为了刻意树立人设,打乱自己的节奏,扭曲自己的性情,不仅是渣,而且也蠢。
告诉孩子:
追随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往前走。
若干年后再回望自己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就是成功。
免费领书:关于“自驱力”这件事,这回总算研究透了
我是华川(川妈),一位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咨询问题请加个人微信,Chuanma04.(已添加川妈微信的家长请不要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