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大儿在上高中前的那个暑假,拥有了自己第一部专属手机。高中学校也允许孩子带手机进校,但进校后就得将手机上缴,放学时才可拿回。
开学前不久,学校还让签了一份手机管理协议,大意就是得遵守“进校交手机”的规则,否则,便不再允许带手机入校。
目前儿子的高中生涯已度过了五十多天。每天早上,他会拿上手机,坐爸爸的车去上学;到校以后,手机上缴;待到放学,儿子又取回手机,扫码共享单车,骑行回家。
昨晚,我忽然心血来潮问了一句:“你们学校是怎么管理手机的?放学后老师亲自把手机一个个发给你们?”
儿子说:“哪有那么复杂,大家就把手机放在教室前面的橱柜里,放学后自取。”
我有点意外,又问:“就那样敞着放?难道没有同学提前把手机取回,在学校偷偷玩?”
儿子说:“没有,谁会那么现眼?众目睽睽之下干那种蠢事?再说作业都写不过来……”
哦,原来如此。我脑海里忽然想到一个词,就是青春期孩子的“同辈压力”。
在很多心理学案例中,“同辈压力”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
比如,当一群同龄人都在抽烟时,如果某个孩子不抽,就会感到同辈压力,最后只好加入一起。
但从我儿子的口中,我感到了同辈压力的正面意义:当大家都遵守规则,努力学习时,如果某个孩子想“特立独行”,打破规矩,他也会感受到同辈压力。
在我们家庭内部,我对电子设备的管理一直严格,如果我把手机敞着放在桌子上,然后警告孩子“不许偷玩手机,否则怎么怎么样”,我不确定孩子能有那个自控力,他大概率是会偷玩的,因为在家里,少了一种正面的“同辈压力”。
很多心理学家指出:当青少年的同龄人群体开始发挥作用时,家长、家庭的影响就逐渐丧失。
这结论或许有点夸张,但鉴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与同龄人的相处时间是与父母的四倍以上(结论来自《普通心理学》),父母确实需要关注孩子身边的同龄人群体。
再给家长举一个反例。
曾经有一位初中老师来报名参加我的家长课,在学习过程中,她提到了一个令她烦心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她很难管理班上的孩子使用手机。
据这位老师反馈:虽然孩子进校后也被要求上缴手机,但有的孩子会把手机藏起来,说自己没带;还有一些孩子,上缴一个手机后,身上还藏着另一个手机。
虽然班级制定了手机管理制度,但禁不住总有部分孩子想方设法地破坏规矩,最后的结果是:一部分没有手机的孩子,一下课就围着另一部分偷带手机的孩子一起玩手机,有时候还躲在厕所里玩。
所以,正面同辈压力的形成,很不容易,可能需要90%以上的孩子都是积极正面的行为习惯。
但负面的同辈压力更容易产生。
但凡有几个孩子带头破坏了规则,形成了“破窗效应”,那么坏的氛围就逐渐形成。哪怕某些孩子原本自律,在整体恶劣的大环境下,也很难独善其身。(参考文章:想法改变不了想法,环境才能改变想法)。
针对这类现象,作为父母的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还需要再强化几个认知:
1、 尽量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责任心等正面的素质。培养的越早,孩子的行为习惯越巩固,将来就更容易抵御负面环境的影响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孩子自身没有好的行为习惯,可能一个“坏”的同伴就直接将他带歪。
如果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已久,则意志也会更加坚定,可能得有四个五个同伴才足以影响到他。
而且,自身三观正、习惯好的孩子,本身也更愿意跟同类的伙伴交往。也就是俗话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但是,这些三观的塑造和习惯的培养,最好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就完成。
如果等孩子到了十几岁,同伴的影响已经超过家庭了,父母再才想到去培养素质和习惯,那就收效甚微了。
2、 孩子到了青春期,重点仍是维护好亲子关系,让孩子信任父母,愿意跟父母交流。
十几岁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不在父母的视线范围内。父母若想掌握孩子的成长轨迹,思想动态,只能靠孩子自己主动说出来。如果孩子不信任父母,那他们就什么都不会说。
很多中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已经很晚,跟父母相处的时间也很少,真的不建议父母把这有限的时间,光用来叮嘱孩子的学习。
如果孩子还愿意跟父母说话,建议父母多关心一下孩子每天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跟同学相处是否愉快,以及班级里有没有一些趣事或烦心事发生。就当扯八卦了,还能顺便帮孩子解解压。
3、 有条件的话,尽量让孩子进一所学风比较正的学校,尤其是初中和高中。
如何了解目标学校的学风问题,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上网查。网络时代,很多人有了想法就会上网留言发声。
我在给儿子填报初中和高中志愿时,就上网搜过很多目标学校的风评,有些评论不仅来自大人,还来自在校学生。
曾有一所对口初中学校,中考成绩很不错,但我在网上搜到了大量的该校毕业生谩骂母校的帖子,所以我就第一时间将这所学校从志愿清单排除。
第二个办法,就是实地调研。
经常去目标学校的校门口转转,尤其是上学和放学时间。你可以观察到该校学生,甚至家长的精神风貌。
还有一种常规认识,就是让孩子努力考上一所重点名校。
从概率上来讲,教学成绩越好的学校,校风应该越好。
但也不是百分百的绝对。而且,孩子的成绩不是说好就能好,名校也不是想上就能上。
对于大多数普娃来讲,用“排除法”择校可能更有效,也就是,先将校风糟糕的学校排除。剩下的学校,再结合孩子的成绩,以及上学的便利性去综合考虑。
我家大宝所上的初中,就是家门口的一所中等资历的学校。这所学校校风很正。老师们认真负责,但也没那么急功近利;关键是离家很近,省时省力。(小升初择校经历:孩子的小升初结果出来了,没有惊喜,也没有失望。)
儿子的初中三年,进步很大,收获很多,中考成绩也算优秀,实现了高中的择校自由。
虽然孩子靠分数实现了高中择校自由,但依然没有选择区域内高考成绩最好、名气最旺的那所全国知名高中。最终,选择了离家更近的另一所市重点高中。(初升高择校经历:北京初升高,儿子放弃了梦中情校,选择了“金融街体校”)
如今孩子已经度过近两个月的高中生活了,各方面情况我们都很满意,包括手机的管理。
--------End---------
我是华川(川妈),一位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咨询问题请加个人微信,Chuanma04.(已添加川妈微信的家长请不要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