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在育儿上取得的最大成果,不是儿子考上重点高中,而是11岁的女儿,终于学会骑自行车了。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骑自行车有什么难的?我家孩子五六岁就可以骑得很溜了。
请千万不要忽视个体差异!
对某些孩子来说轻而易举的事,对于另一些孩子而言,就是很难,难于上青天。
无论是学习语文、数学,还是学习某项运动、才艺,都是一样的道理——别人家孩子学得容易,并不代表我家孩子就会容易。
我家大宝川哥在幼儿园阶段就学会了骑自行车。二宝涵小妹在五六岁时,也曾被爸爸带着学过一阵子,当时我没在现场,不知道具体怎么个学法。总之就是学了一段时间毫无进展,然后孩子就坚决不学了。
接下来若干年,每次大人一提学骑自行车这事,涵小妹就强烈抵触,一张口就是:“我已经努力学过了,我一辈子也学不会的!”她已经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就是当一个人以往的努力无效,失败太多,信心丧失时,就会在遇到类似问题和挑战时,产生“我一定做不好,我一定会失败”的惯性思维。
一晃五六年过去,涵小妹明年就要小升初了。而马上要“初升高”的哥哥,最近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熟悉一遍新学校的路线,我又忍不住动了教妹妹骑车的念头。
为了消除妹妹的抵触情绪,我使用了一点“小心机”:
1、淡化目标。
目标不是“学会”,而是玩耍。就拿自行车当个大玩具。
我们每天下午都有家庭户外活动时间,我建议拿自行车当个新玩具来玩——“你推车走也行,你骑我推也行,怎么好玩怎么来。如果你感觉难受,咱们就换一种玩法。”
2、拉长过程。
我跟孩子说,为了充分解锁自行车的玩法,我们这个暑假先坚持“玩自行车”21天,每天不低于半小时。21天之后,你若不想玩,那咱们今年就不玩了,明年暑假接着再玩。
进行任何一项练习,如果没有足够长并且持续不断的过程,是无法看出效果的。
很多人所说的努力,可能只是一两次粗浅的尝试,或者偶尔心血来潮式的努力,这都没有意义。
过程要多长才算合理?
麦克斯威尔.马尔茨在《心理控制术》里提出,21天是一个人形成习惯的平均时间。当然还要看具体学习什么技能。个人感觉,至少一周起步,最好20天以上,才有记录或评估的意义。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双方出现情绪问题,我跟闺女还约定了一个规则:“不管你玩得如何,骑得怎样,妈妈都不批评、不指责、不摆脸色;不管你骑得如何,玩得怎样,在21天内,你都不能说放弃。” 最后我俩拉钩确定了。
解除一切心理负担之后,我就带着孩子去“玩”自行车了。
而消除孩子畏难情绪的关键,就是分解任务,一点一点地慢慢往前推进。
第一天,我只教她试着推行自行车,以及安全停放。
第二天,继续让她推车行走,熟悉“车感”,偶尔让她坐上车,由我来推行。
第三天,让她坐在车上,尝试踩踏板,我把着龙头推行。
第四天,继续练习推行,偶尔放手1秒。快到收工时,来了一次勇敢“放手”,闺女居然可以自己骑行几十米了。
结果真是出人意料!短短几天,她就基本学会了自己骑行!
在此之后,涵小妹每天都迫不及待地出去骑车,练了六七天,她已经学会了上车、下车、转弯、绕行障碍物等所有要领。
有一天学完骑车回家的路上,我对涵小妹说:“以后遇到任何困难,就想想这次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涵小妹也自信心爆棚:“妈妈,我知道了!我觉得没什么困难能难得到我了!”
这次教闺女学会骑自行车,不仅仅是让她学会一种技能,而是将她从以往的“习得性无助”思维中解放了出来。
我在家长课堂接触过很多这种案例。
有一个9岁的孩子,数学成绩不太好,经常连80分都考不到(班级排名倒数)。妈妈亲自辅导了一段时间,成绩没有起色;然后又上了一段时间课外班,成绩还是没提高。有一天,孩子忽然觉得自己根本学不好数学,直接摆烂,不仅课外班不想上,连学校作业也不认真完成了。
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孩子不仅是数学学不好,可能整个人生态度都变得消极。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办法,将孩子从“习得性无助”里解放出来。
具体怎么做呢?可以参考涵小妹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1、淡化成绩目标
家长辅导也罢,上课外班也好,别给孩子提具体的成绩目标。
我们不要对孩子说:“妈妈每天花这么多时间辅导你,你期末必须考90分以上。”
但我们可以说:“妈妈喜欢陪你一起解答这些数学题,咱们就当玩一个闯关的游戏!”
2、分解任务,拉长过程。
数学能力的提高涉及很多方面。我们可以从最简单、孩子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开始,比如,第一个月,每天一起陪孩子练习计算,至少练习21天,每天练习15分钟。(时间具体怎么设定,看家长孩子的时间安排)
我们可以不跟孩子提“正确率”之类的目标,但可以把练习时间作为目标。
告诉孩子:只要我们每天坚持练习15分钟,持续练习21天,咱们就算大功告成!
不管计算有没有进步,只要孩子坚持认真练习21天,就值得庆祝——“宝贝你真的坚持下来了,这真是太棒了!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比会做题更加宝贵!”
此外,为了避免陪练过程中出现情绪问题,大人跟孩子之间也可以在计划启动之前做一些特殊约定,比如:“错得再多,妈妈也不能生气,进步再慢,你也别说放弃。”
“无论结果怎样,咱们坚持去做,那就对了!”
如果我们只关注过程,不计较结果,就可以帮孩子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在学习或练习时,不患得患失,不害怕挨骂和受批评。
21天后的结果会如何?
家长最好降低期待,一开始就让自己接受“没有任何进步”这个最坏的结果。
就像我在教涵小妹骑自行车时一样,我原本计划通过21天让她消除对自行车的恐惧,如果今年学不会,明年再学也可以。
所以,在陪孩子练习时,我不急躁,孩子也不着急,我俩只专注于每天的练习过程,没想到结果比预想的要好。
如果结果不尽如意呢?
再调整调整方案,重新启动一个21天或30天的计划。
有时候陪孩子练了一个又一个21天,依然没看到明显的进步,那么或许就是“时节未到”,咱们再缓一缓,静待花开吧。
就好比涵小妹三年级时听写英语单词,正确率不到30%,我带她练习了几个周期,正确率也不过50%。然后我中止干预,顺其自然。等到五年级时,发现孩子很容易就能听写全对了。
有些孩子的生理发育就是迟缓一些。我家大宝川哥也是如此,小学三年级前还只是一个后进生,到了五六年级大脑才逐渐开窍,到了初三才偶尔考第一。
当然这种“逆袭”的故事并不会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无论孩子天赋如何,成绩咋样,父母坚持走正确的路就够了。
即使再过若干年,孩子依旧没能实现逆袭,但他们能认真过好每一天,并且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我认为这样的教育就不算失败。
--------End---------
继续阅读:关于“自驱力”这件事,这回总算研究透了
我是华川(川妈),一位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咨询问题请加个人微信,Chuanma04.(已添加川妈微信的家长请不要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