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与天目里美术馆联合策划的《想象与叙事:影像中的厨房、稻田与物种》交流分享活动,于2025年1月12日(周日)下午14:00至16:30在杭州天目里1号楼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五楼多功能厅举办。本次活动揭开【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映话系列】的开篇,也拉开两馆之间的合作序幕,为推动上海与杭州之间更加深入的艺术对话迈出了重要一步。
天目里美术馆副馆长吴天女士,
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钱文轩
天目里美术馆副馆长吴天女士率先致辞,对参与活动的嘉宾表达了热烈欢迎,并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中的学术贡献表示高度赞赏。她提到,该项目致力于系统化地整理和保存中国当代艺术中与影像相关的重要资料与档案。这项工作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开创性价值,也为影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支撑。吴天女士进一步指出,影像艺术的演变与发展一直是天目里美术馆关注和深入研究的核心议题,她期望此次映话系列活动能够为观众带来新的见解与启迪。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女士,
图片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提供,摄影:汤岱蓉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女士向天目里美术馆的支持与合作表达衷心感谢。她强调,天目里美术馆在杭州当代艺术生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此次映话系列活动在这里启幕,旨在加强上海与杭州两地艺术机构及生态的互动,更希望借此契机,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开创一个长期性、开放性学术平台,推动未来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打开学术探索新篇章。
本次映话活动由《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总监施瀚涛先生主持,与天目里美术馆策展人孙熳女士及艺术家费亦宁、蒋涵萱、毛晨雨展开交流。三位艺术家分别分享了他们的作品,内容涉及物种、族群和人际互动等主题,从宏观到微观,多元呈现。在创作手法和影像风格上角度多样,例如,探讨家族、地方文化及未来物种展开想象和叙事;或将影像作为行动媒介,从生活场景嵌入,围绕日常进行思考。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执行总监施瀚涛先生,
图片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提供,摄影:汤岱蓉
天目里美术馆策展人孙熳女士,
图片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提供,摄影:汤岱蓉
艺术家费亦宁女士,
图片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提供,摄影:汤岱蓉
从费亦宁的动画影像《月之滨Ⅱ:你我的坐标》开启了本次作品分享。她的作品从生物实验环境出发,探索人类与非人类物种之间的生命路径,试图通过多种生命的第一视角,创造一种多感官的联觉体验。
费亦宁,《月之滨Ⅱ:你我的坐标》(静帧),2023年,
影像(单通道影像、动画、超8毫米胶片、4K、彩色、声音),12分26秒(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费亦宁谈到,一种导致失忆的有毒微藻的微观形态,启发了她将其与人类存储外部记忆的媒介联系起来,如重叠的电影胶片、早期计算机分析机和雅卡尔织布机的打孔卡片。形态与功能的相似性促使她构建出未来世界的“遗忘之滨”。在这个作品中,人工智能和转基因海牛成为叙事的核心,通过它们展现了人造生命在共同进化与照护中形成的超越人类的亲缘关系(多于人more-than-human),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艺术家蒋涵萱女士,
图片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提供,摄影:汤岱蓉
蒋涵萱的作品《你会知道我的名字吗?》来自她长期艺术项目《厨房里的谈话》系列,延续了她对厨房作为交流空间独特意义的探索。作品讲述了三位男性在厨房中的相遇,通过影像展现他们各自的寻觅与触动。通过琴弦的微妙拨动、步伐的轻盈变化以及似梦似幻的片段,艺术家诗意地再现了他们对过往经历和生命的卑微与壮丽。
蒋涵萱,《厨房里的谈话III》之影像《你会知道我的名字吗?》(静帧),2023年,
数字化超16毫⽶胶⽚电影&4K,⿊⽩&彩⾊,16分10秒(致谢A4国际驻留中心,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艺术家分享了“厨房里的谈话”项目的源起与她在不同文化中的实践经历。讲述了她如何以参与式影像为方法论,以摄像机、食物与写作为媒介,力图在后现代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中,试图解析情感纽带和真实微型社群的构建过程,探索私人领域内的情感联结,以及跨个体间身份和文化观念的碰撞与融合。未来她希望将这一系列的作品以档案的方式集中呈现,以厨房这一临时共同体为媒,折射出全球不同地域与文化空间中的人们丰富而多样的情感与行为。
艺术家毛晨雨先生
图片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提供,摄影:汤岱蓉
毛晨雨的《细毛家屋场的宇宙主义者》将焦点放在艺术家的故乡——“细毛家屋场”,讲述居民如何以宇宙主义者的身份居于屋场、“居于电影”。这部文献性电影通过细毛家屋场的故事和地形,回应了“宇宙电影”的概念。作品源自艺术家长期聚焦乡土议题的影像项目“稻电影”,通过镜头将故乡的宇宙观与电影的语言交织,探索乡土与更广阔宇宙之间的关系。
毛晨雨,《细毛家屋场的宇宙主义者》(静帧),2023年,影像装置(4K单屏、立体声),
9分27秒(作品由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委任制作,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艺术家介绍了这一项目二十多年来的创作历程——如何从地形与地势中发展出故事,并以黄金水稻的农耕实践搭建起稻电影与种稻的实体关系。这一长期、在地的坐标使艺术家得以持续地思考与回应现代性问题、反对陈旧的乡村建设概念、更新与拓展乡村知识谱系与针对乡村的言说语汇。《细毛家屋场的宇宙主义者》正是在此基础上,以"稻电影"过往的影像作品为文献,通过反复的征用与德勒兹的“情动”理论下的内在驱动力,而使电影成为一种动能,突破传统的话语方式,回应气候、物种与技术等当下所面对的主题。
对谈现场,从左至右:毛晨雨、费亦宁、蒋涵萱、孙熳、施瀚涛
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钱文轩
在映后讨论环节,施瀚涛(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执行总监)与天目里美术馆策展人孙熳以及艺术家们展开了精彩的对话。孙熳将三部作品的观影过程比作一次从宇宙深处缓慢降落的旅程——它们从一个仿佛无人存在的空洞时空开始,逐渐进入一个悬浮的厨房,最终落回到真切、充满生命力的稻田。这一比喻生动地呈现了作品在从虚构到真实、由未来到当下的转变,也展现了艺术家在不同时空维度中角色的游离。同时她又梳理出另一条由微观到宏观的观影脉络——从生理与记忆的原理剖析,到个人人生与情感的展现,再到一个群落文化的书写。在这样的旅程中,孙熳认为艺术家们在各自浮动的坐标中积极地寻找着位置,并以作品回应这种漂浮,令人触动。
施瀚涛同样将观影体验形容为一次逆向的时空之旅,并进一步总结了三部影片中所体现出的编织性与对联结的关注。他从费亦宁的影片及分享中提到的编织(fabricating)概念出发,指出影像叙事(narrative)作为一种建构(construction),其本质也是一种由经纬线的多重线索发展而成的编织。这一点在三部作品中呈现为对媒介本身的反思与实验。
与此同时,他指出三位艺术家以多样的主题与表现方式在各自的作品中形成对某种或虚或实的流动体验的联结。他认为,在费亦宁的作品中,尽管有着跨越六千万年的时空跳跃,书写的是后人类的故事,却以细腻抒情的笔调触及了当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在蒋涵萱的作品中,摄影机与食物成为人们联结的媒介,以参与式的创作方法成为一种对当代艺术实践新面向的探索;毛晨雨则通过在地的乡村叙事,以阴地、阳地、龙势等概念构筑起了一个神秘而引人入胜的场域,形成一种特殊的联结。
同样有感于费亦宁谈到的编织概念,毛晨雨分享了自己如何在创作实践与理论阅读中,发现互为关联的线索,从而在一种更深的内在性联系中生发出更广阔的创作。接着他回应孙熳的提问,介绍了受上海双年展的委托创作《细毛家屋场的宇宙主义者》的经过。而这些年的创作与参展经历,也促使他思索电影的内在性问题,并提出电影通过情动,跃升并滑向另一个平面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从一个小区域的实践中回应当代社会典型的大问题。
从毛晨雨所分享的转基因水稻的相关创作中,孙熳指出基因的复写与读写使她想到Ways of Being一书对人类精子的繁衍机制或许源自某种古老病毒的描述。因而她回应费亦宁作品的设定,指出一个后人类的世界未必是全然荒芜的,毒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成为一种转机。费亦宁回应道,在片中提及的微观的情况下,的确不能再应用人类所熟悉的、宏观尺度下的毒/药的二分法。她进一步分享了近日从佤族神话中获得的启发——人类是连续的万物光谱上的一个段落,与动物、植物都有着相似的内在性。
回顾三件作品,孙熳指出从人类学民族志的视角来看,三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叙述、分析与阐释,并邀请蒋涵萱进一步介绍《厨房里的谈话》系列背后的筹划与拍摄故事。蒋涵萱谈到她将厨房空间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缩影,通过招募的方式主动聚集不同文化身份的人。在多种文化、语言、语境的融合中,以一种更加深入与开放的参与式影像拍摄、制作与观影方法,与被拍摄者甚至观众,产生真实、具体的情感交流。对她来说,通过理解他人,她也在理解自己,并希望将这种理解传递给更多的人。
映话活动在艺术家们分享各自创作动机的过程中圆满落幕。艺术家从读写、联结与感受生活中延伸,扎根厨房、稻田和后人类情境等不同场域。这也是“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映话系列的核心目标:通过作品展映与艺术家对谈,为观众提供一个有效的实践路径,让他们能进一步审视影像媒介与历史、现实之间复杂的互动与连结。
对谈现场全景
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钱文轩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映话系列】
是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的展览和出版物之外,为更为深入和广泛地推动宣传中国当代影像艺术丰富的实践成果,特别推出的长期研究项目,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年度入选年鉴艺术家作品分享与对谈。2025年度,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将会陆续与南京、武汉、成都、北京等多地机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生态的建构。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发起并主办,是一个以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第一线观察和资料收集为基础,开展现象分析与整理,进行文献及作品的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年鉴力求日积月累、长久而深入,通过稳定而有效的工作机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最全面而详细的文献库。年鉴项目作为开放性的学术平台期待与更多的艺术机构协作互助。《地方与讲述——首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览》正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将展至2025年2月23日。
【天目里美术馆】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是一所坐落于OōEli 天目里的当代美术馆,由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以世界美术馆标准打造。美术馆于2021年12月正式开放,持续为艺术家们提供展览、交流、著作发布的平台,希望成为人们生活与劳作之外的第三场所,成为创造力的第一课堂。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希望能在杭州作为国内外当代艺术的重要聚集地之一,为感知、探索及创作提供动力与助力,希望通过丰富的展览与公共教育活动,培养公众对当代艺术的独立审美,并带来感官、思想与精神的启发。
天目里美术馆外观
- E N D -
继上海,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开幕!
NAFI Launching On 21st November!
人造未来的故事,就在南京。
Beeple Brings The Future Of Art To Nanjing!
三个展势不可挡!
Three Talented Artists Arrive At Himalayas Museum Of Art
For more news & art exhibitions
pls scan QR codeto FOLLOW ART SPOTLIGH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聚焦艺术商务合作
请添加下方微信
spotlightSH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聚焦艺术希望你能点赞给予我们更多鼓励,以让我们持续产出优质文章,来吸引更多像你一样的艺术爱好者。如果你对我们的任何内容感兴趣,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我们十分乐意聆听你的声音!
If you enjoyed this article, the Art Spotlight team would really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press Like and Wow to help us attract more art lovers like yourself. If you’re interested in any of our offerings please leave us a comment below, we’d love to hear from you!
Click "Wow" if you lik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