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5日,美国戈伊祖塔商学院(Emory University Goizueta Business School)和麦库姆斯商学院( McCombs School of Business at UT Austin)的学生拜访了巴菲特,在这次会见中,巴菲特一如既往地袒露心声,向学生们传授了自己的投资理念。
关于投资是分散持股,还是集中持股,巴菲特认为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如果是非常专业的投资者,对自己又信心十足,巴菲特建议持股高度集中。而对于其他普通投资者,对投资知之甚少,巴菲特则建议将持股高度分散。
巴菲特说:“从长期来看,经济一定会越来越好。普通人只是要注意一点,别在价格太贵或者不该买的时候买。大多数人应该购买低手续费的指数基金,并坚持长期定投。一个普通人,如果还想耍点小聪明,每个星期花一小时研究研究投资,最后很可能后悔自己太傻。”
作为专业投资者,巴菲特和芒格喜欢高度集中持股。当时的伯克希尔主要投资的就5只股票。巴菲特告诉学生们:“假如我管理5000万美元、1亿美元或2亿美元的资金,我将用80%的仓位集中投资5只股票,并把25%的仓位分配给第一重仓股。1964年,我找到了一个好机会,值得下重注,我愿意用高达40%的仓位投资。我告诉自己的投资者,他们需要的话,可以把自己的钱撤回去,结果没有一个人撤资。”巴菲特说的这个机会就是卷入色拉油丑闻的美国运通(AmericanExpress)。
另外,在1951年,巴菲特几乎把自己的所有资产都投资购买了GEICO的股票。1998年末,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陷入了危机。当时新旧国债的价差拉大,巴菲特把他个人账户中75%的资金拿出来,重仓押注了这次机会。当然,这样的操作只适合专业人士,真正能看懂,才可能如此重仓。
在这次演讲中,有人问巴菲特:“虽然您公开了自己的投资方法,但很少有人能模仿您取得成功,请问这是为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巴菲特先告诉学生们,他曾尝试过许多投资方法与技巧。他第一次买股票时年仅11岁,“初出茅庐”的巴菲特买了3股CitiesService的优先股。为了研究投资,巴菲特把奥马哈图书馆所有关于投资的书都读了。当时他痴迷于研究走势图和技术分析,但他并没有因此赚到钱。直到19岁的时候,巴菲特读了改变了他一生的书——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
正是格雷厄姆的理念帮助巴菲特以及众多价值投资者找到了致富之路。上面那个问题,巴菲特同样问过格雷厄姆。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去哥伦比亚大学听格雷厄姆讲课。而格雷厄姆则使用当时的股票作为例子讲课。听完一学期的课,用格雷厄姆讲的例子,学生们都能做出一个肯定赚钱的投资组合。但是,在听过格雷厄姆讲课的学生中,最后90%都没有从事投资行业,干别的事情去了。
有这么一个现象,格雷厄姆讲的理念,能听进去的人,一听就听进去了;听不进去的人,怎么给他讲都没用。对于那些听不进去的人,仿佛有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那里。这大概是因为天生人格就有不同的差异,绝大部分人都想要赚快钱,但钱不是这么来的。这些人想要快速致富,格雷厄姆讲的理念无法帮他们实现这个目标。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不可能做到能掐会算,只能坚守自己的能力圈,等待明显的好机会。与赌股票第二天的涨跌相比,格雷厄姆的方法不够刺激。
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接受“价值投资,慢慢变富”这个理念是难于登天的,因为这与他们的本性相悖。
1984年,为了纪念由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所合著的《证券分析》出版五十周年,哥伦比亚大学邀请了巴菲特来做了一场演讲。在那次演讲中,巴菲特提到:“说起来也奇怪,人们对于以40美分购买价值1美元的资产”这个概念,不是一点就通,就是完全拒绝。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不接受这个概念,即使你跟谈论好几年,并拿出投资记录给他看,他的想法还是不会改变的。他们就是没有办法接受。”
巴菲特还以里克·盖林(Rick Guerin)为例作了说明,他说:“盖林没有受过任何商学院的教育,却能够马上明白这个概念,并在5分钟内就开始运用它了。我从来没有看过有一个人是经过十年时间才慢慢转变成价值型投资者的。它与个人的智商或教育背景没有关系。它要不然就是马上被领悟,要不然就是永远都不明白。”
当然,里克·盖林也犯过错误,在1973年和1974年的熊市中,盖林在投资时借钱加了杠杆,导致他被强制平仓。最后不得不卖出了他持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以偿还负债。否则,他极有可能和芒格享有同样的财富以及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地位。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里克·盖林的投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