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踏空牛市,他会沮丧和懊恼吗?
文摘
2025-01-15 15:05
山东
众所周知,巴菲特一贯秉持极为保守的投资策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巴菲特错过了二十世纪末那一场疯狂的科技浪潮,也完全踏空了那一次互联网科技的大牛市。在市场中其他人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在1999年账面价值只增加了0.5%,业绩极为惨淡。在那个时刻,巴菲特的投资能力也备受众多投资者的质疑。然而,集理性与智慧于一体的巴菲特却并不因此而感到沮丧和懊恼。如此淡定的原因正如巴菲特曾经说过:“价值投资很简单,但是不容易!”这次踏空就是巴菲特面临的“不容易”时刻,而他早已为这种时刻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首要条件就是要求:必须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选出那些自己能够正确给予估值的公司。这里的“选择”二字很重要,投资者不必研究很多行业的很多公司,也不必一定要理解量子物理。恰恰相反,投资者要做的只是在能力圈之内做出“少数几家公司”的选择即可。能力圈的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在哪里。巴菲特认为,想要从事价值投资这个职业,只需学习两门课。第一是如何给企业估值;第二,是利用市场波动性。正确的估值必须以“能力圈之内”为先决条件,超出能力圈,你不可能有正确合理的估值,自然也就无法利用市场的波动。其他的任何投资决策也就无从谈起,甚至会因为错误的买入或卖出时机而陷入市场的波动之中,难以脱身。巴菲特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中说:“作为投资者,其实只要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一些很容易理解的,而且其盈利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会大幅成长的企业的部分股权就可以了。你寻找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这样的企业并不多。所以,如果你真的找到这样的企业,就一定要勇于大量买入。此后,你还必须尽量避免自己受到外界诱惑而偏离这个准则。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个股票十年以上,那就不要持有它十分钟。在慢慢找到这样的利润能持续累积的投资组合后,你会发现你的持仓市值也会跟着稳定增加。”这正是巴菲特帮助伯克希尔的股东赚取财富的唯一方式,也是在1999年取得了不如人意的投资业绩之后,巴菲特坚信伯克希尔旗下的那些公司依然拥有竞争优势的原因。同样也正因如此,巴菲特没有买进高科技股。尽管二十多年前的巴菲特承认互联网科技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会改变整个人类社会。但问题在于,就算巴菲特想破头,也没有能力分辨出在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中,到底哪一些公司拥有长期的竞争优势。换句话说,互联网科技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完全不在巴菲特的能力圈之内。但巴菲特并不为此感到有丝毫的沮丧,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行业都不是他和芒格能够理解的。他们奉行IBM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的理念,沃森说:“我不是天才,我只有几点聪明,我只不过就留在这几个点里面。”巴菲特深知自己的能力圈,也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他只在这个范围内把事情尽量做好。当时快速发展变化的互联网行业明显超出了巴菲特的能力范围。他无法预测那些公司长期的经营前景如何,甚至可以说,他完全是一窍不通。如果有人宣称有能力做类似的预测,他一点都不羡慕,更不会去效仿。相反,巴菲特会回过头来,坚持自己所了解的东西。事实也正是如此。今天我们知道谷歌和百度通过互联网搜索业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可是,在这二者之前就已经诞生了许多搜索引擎,比如:WebCrawler,Infoseek,还有鼎鼎大名的AltaVista。我相信当今绝大多数人对这几个搜索引擎听都没听说过。当然,也有大家听说过的雅虎,它也是早期的搜索引擎。然而在谷歌崛起之后,雅虎慢慢变得籍籍无名,而其他那些早期的搜索引擎更是在互联网用户的视野中荡然无存。这样的情况绝非个例,许许多多的科技公司都在互联网大潮中被淹没。后来,泡沫破裂,高科技股暴跌,纳斯达克指数崩盘,一蹶不振甚至破产倒闭的互联网公司比比皆是。就在投资者一片哀嚎的市场中,巴菲特却毫发无伤。伯克希尔旗下的诸多公司,依然长久地为股东们创造着超额利润。通过上述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踏空了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行业或者板块,不要嫉妒,也不要沮丧,也不要懊恼。相反你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你坚守了自己的能力圈,清楚地知道自己了解什么和不了解什么,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理性绝对值得引以为豪。避免失误对成功投资的过程和做好“估值工作”同样重要,巴菲特和芒格就把大部分投资归到“太难进行估值”的范畴里而放弃掉,继续寻找其他机会。这种自知之明会使优秀的投资者出类拔萃。一个投资者具有这份从容和这种控制情绪的能力,应该倍感骄傲。如果反而垂头丧气的话,才是莫名其妙。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