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赛不过诸葛亮,但三个诸葛亮会变成臭皮匠,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并失去理性

文摘   2024-12-09 20:07   山东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在《乌合之众》中写道: “人一旦到了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这种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舍弃自己的理性,转而跟随群体中多数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羊群效应”或“旅鼠效应”。也就是查理·芒格说的社会认同倾向。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里有两个系统,分别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直觉系统,反应很快。它的个性很像张飞,鲁莽草率,暴躁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内在情绪的影响而产生偏见。系统2则恰恰相反,它理性、谨慎,做事之前要前思后想,谋定而后动,听起来像军师诸葛亮。
两个系统各有利弊。系统1虽然冲动鲁莽,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它会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你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如果突然有人在你前方快速横穿马路,系统1会马上被调用,让你及时踩住刹车。
当你在考试的过程中,系统1则帮不了太多的忙。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你需要充分利用大脑里的系统2。
问题在于系统2是高耗能的,想想你一场考试结束之后,大脑会有多么疲惫。所以,人们的基本倾向是默认低消耗的处理机制。换句话说,系统2是有惰性的,它遵循的法则是,“能不用就不用。”因此,人们往往在认知新事物或者决策的时候,优先启用系统1。
这也是当每一个理性的个体组成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时会变成乌合之众的根本原因。
当一个理性的人进入了一个群体之后,就会关闭系统2,转为在系统1的作用下盲从群体的行为,用群体的行为指导自己,放弃自己的思考。而且,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如此。正如勒庞所说:“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当然,勒庞认为:不是随便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就是所谓群体,只有当这些人都具备了同一个心理诉求、有了相同的行动目标之后,才构成群体。群体也未必是同一时间汇集在同一物理空间的人。当某个心理一致性形成后,那些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各式各样的人,尽管没有面对面凑在一起,甚至相互之间都不认识,他们依然可以形成一个群体。
仔细观察一下股市就是这么表现的。参与证券交易的所有投资者虽然在物理空间上是隔离的,但是他们通过证券行情系统和交易系统汇聚成了一个群体。当市场行情表现好的时候,投资者会变得乐观与贪婪起来,纷纷抢着入市,从而把股价推到了一个不理性的高度。而当市场表现疲弱的时候,投资者又会因为悲观与恐惧纷纷把自己的股票卖出,从而使股价跌到另外一个极端。
这些投资者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可能并不是如此不理性,其问题在于一旦进入股市,也就是进入了一个被每天变动不止的行情系统操控的群体之中,就失去了原有的智慧与理性。
巴菲特就曾经认为:“盲目从众就像成群结队集体自杀的旅鼠一样愚蠢。”他警告说:“在股市上,如果投资者以旅鼠般的热情跟着市场走,他们最终也会有旅鼠一般的悲惨命运。”
旅鼠是一种常年居住在北极的小动物。当旅鼠在种群数量急剧膨胀后,所有旅鼠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它们到处叫嚷,跑来跑去,并且停止进食。它们聚集在一起,盲目而迷惘。忽然有一天,旅鼠群开始向一个方向出发,形成一队浩浩荡荡的迁移大军,一直走到海边。当来到悬崖边上的时候,前面的旅鼠收不住脚跳了下去,后面的旅鼠也都跟着前面的跳到大海里。最终,海面上漂浮着成千上万的旅鼠尸体。
投资者在股市中的行为就是复制了旅鼠的模式。
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是错误的观念。反而是众多的“诸葛亮”凑到一起会变成一个愚蠢、无知、不理性的乌合之众,在行为上会表现出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个体的责任感飞到了九霄云外。从而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难怪巴菲特会说:“我买股票时总是假设股市明天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会重新开始交易。”
或许,如果股市的流动性不是这么好,交易方式不是这么方便,那么,众多投资者的投资水平应该会远远比当前的状态好。

米利都的泰勒斯
读书、认知、理性、投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