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让同学们假设现在可以选一个同学,并买入这个同学今后一生之内10%的收入。条件是不能选富二代,只能选靠自己奋斗的人。他请各位同学仔细思考一下,会选班里的哪位同学呢。
大家会给所有同学做个智商测试,选智商最高的吗?未必。会选考试成绩最高的吗?未必。会选最能努力拼搏的吗?也未必。因为大家都很聪明,也都很努力。
巴菲特提示大家,要考虑定性方面的因素。也许会选最有认同感的那个人,那个拥有领导能力,能把别人组织起来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慷慨大方的、诚实正直的,他们自己做了贡献,却说是别人的功劳。巴菲特觉得让大家最终做出决定的应该是拥有这样的品质的同学。
巴菲特建议说,在找到了最钦佩的这位同学之后,他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拿一张纸,把这些品质写在纸的左边。
这时,巴菲特又要求大家做空另外一位同学今后一生10%的收入。他认为大家一定会想到那些招人烦的人,他们可能学习成绩优秀,但大家就是不想和他们打交道,几乎所有人都烦他们。为什么有人会招人烦?原因很多,这样的人可能自私自利、贪得无厌、投机取巧或者弄虚作假。类似这样的品质,巴菲特也同样让大家好好想想还有哪些,把它们写在刚才那张纸的右边。
那么在每一个同学的纸上,左边就是那些类似慷慨大方、诚实正直的优秀品质;而右边就是诸如自私自利、贪得无厌、投机取巧和弄虚作假卑劣品德。
巴菲特说,左边的这些品质,你真想拥有的话,你可以通过培养而获得。而右边的那些品质,那些令人生厌的品质,没有一个是你非有不可的,你身上要是有,想改的话,可以改掉。
趁着年轻,把坏毛病改掉,因为年龄越大,时间越长,改掉的可能就越小。毕竟,习惯的枷锁,开始的时候轻的难以察觉,到后来会重得无法摆脱。
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就是这么做的。格雷厄姆十几岁的时候就观察自己周围那些令人敬佩的人,他对自己说:“我也想成为一个被别人敬佩的人,我要向他们学习。”格雷厄姆发现只要尽力而为,这是完全做得到的。他同样观察周围遭人厌恶的人,并摆脱他们身上的缺点。
这样做的还有芒格的偶像本杰明·富兰克林。《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提到,芒格最初只是本杰明的信徒,但很快开辟了新的境界。本杰明·富兰克林建议做到的,到查理这儿变成必须做到的。如果本杰明·富兰克林建议节省几分钱,芒格会要求做到节省几块钱。如果本杰明说要及时,查理会说要提前。
为什么芒格对自己的要求会如此严格,因为他认为,“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是黄金法则。你要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我看来,无论是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他们最应该有的精神。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在生活中能够赢得许多东西,他们赢得的不止是金钱和名誉,还赢得尊敬。理所当然地赢得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信任。”
芒格就是终身这么要求自己的,他通过大量阅读来系统性地学习,在2015年的每日期刊股东大会上,芒格告诉大家:“在我见过的所有的聪明人之中,没一个不大量阅读的。现在的人习惯在电脑上看东西,也许你们看电脑能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但是我认为,看电脑还是不如读纸质书,读纸质书能学到更多知识。”
芒格还曾经警告过在校大学生:“有一个相关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如果不终身学习,你们将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识,你们在生活中走不了多远。离开这里以后,你们还得继续学习,这样才能在生活中走得更远。”
通过学习掌握了获得成就的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学习完善自己的品德,林肯说过:“能力会让你到达巅峰,但只有品德才能让你留在那里。”有些人年轻时运气好,或许会在某一段时期侥幸赚取一些财富,但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极有可能在某一天让自己的资产付之一炬。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古人云: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道德低下之人其实是缺少智慧的表现,本杰明·富兰克林对这种人是这么评价的:“阴谋诡计是蠢货的伎俩,他们缺乏足够的智慧去以诚待人。”
当然,有时社会上会出现官商勾结,营私舞弊,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这会让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人很难成功做成生意。幸运的是,股票市场能为理性的投资者提供一个较为公平的环境,至少在恐慌与贪婪面前,人性是平等的,如果能做到在能力圈之内选股,在别人恐慌时买入,在别人贪婪时卖出,就会获得自己应得的财富。这也是有德和理性之人比较容易赚钱的一条路了。但这里关键的前提在于一定要做到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