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伦理秩序面临普遍的不确定性,临终关怀与殡葬改革等议题引发学界广泛讨论。医学人类学者从公共卫生视角出发,关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临终关怀服务缺失及姑息护理(palliative care)优质化缺乏对死亡质量造成的挑战。也有研究考察城镇化与殡葬改革背景下政策变化与民间礼俗的冲突——在农村,殡葬改革条例的实施过程可能违背村庄传统礼俗,致使文化生态遭受破坏;而在城市地区,祭祀空间的压缩导致仪式简化,殡葬行业市场化更带来公墓价格飞涨、逝者尊严无法被保护等问题。上述讨论共同指向个体与社会在应对生死议题时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特定文化传统应对生死的智慧并在方法论层面考察丧葬仪式如何影响个体在此世的意义重建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运用感官人类学的多模态理论及空间研究的“生成”视角考察丧葬仪式中多模态感官介质如何影响个体的意义重建。基于四川嘉绒藏族地区的民族志调查,文章发现丧葬仪式中的多模态感官以聚合的方式共同作用,通过融合、重组、流变,持续生成并强化物理空间的神圣性。这种“感官空间”经由多模态感官的聚合强化情感释放、感官的节奏递变控制情感收放以及长时段重现等机制帮助个体实现情感转变与意义重建。在转型的背景下,感官介质所依凭的物质空间和仪式主体遭遇侵蚀,感官空间的营造与维系遭遇挑战,个体的意义生成亦面临危机。
文章的经验材料主要基于研究团队在四川省D县进行的田野调查。D县地处地理学意义上的横断山区、民族学意义上的藏彝走廊腹地,处于历史上汉藏、彝藏接触的边界,是嘉绒藏族的聚居地,具有典型的多民族融合特征。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团队成员在多个村庄参与观察丧葬仪式中的感官场景,对仪式专家、葬礼举办者、村民、村外参加葬礼的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搜集整理有关嘉绒藏族地区丧葬习俗的信息。通过对四川嘉绒藏族地区葬礼实践的考察,文章细致呈现丧葬仪式中的感官空间如何经由多感官介质的聚合持续生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影响个体生命意义重建的具体机制。
文章首先综述感官人类学有关仪式过程中感官介质功用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尝试结合多模态理论和空间研究提出“感官空间”的概念,借以分析葬礼上的多感官聚合机制。文章随后详细描述嘉绒藏族地区丧葬仪式中神职人员的诵经与世俗群体的念玛尼实践,以此呈现葬礼中感官空间的生成过程。第三部分分析感官空间助力于丧葬仪式以实现个体内在意义与伦理秩序重建的具体机制。结论部分讨论本研究的理论与现实价值,在此基础上回应社会转型中丧葬仪式变迁与伦理秩序的冲击。
文章发表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5年第1期53—70页,参考文献从略,引用请据原文并注明出处。
[引用格式]张敏,苏培钰.感官空间视阈下的丧葬仪式与意义建构——基于四川嘉绒藏族地区葬礼实践的民族志考察[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5,17(01):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