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纪要 | 孙莞绮:心理健康问题儿童青少年多次住院困境

文摘   2024-11-11 22:18   上海  
20241020日下午14:00,第12期医学与社会科学青年沙龙如期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文科楼1028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心理健康问题儿童青少年多次住院困境》,分享人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医师孙莞绮老师。

会议现场

会议伊始,姚灏医师首先介绍了沙龙的核心目标,即搭建一个医务工作者与社会人文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他提到,本次沙龙的主题聚焦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一重要话题,并强调了近年来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随后,姚灏医师引出了本期沙龙分享人孙莞绮老师。

分享人:孙莞绮老师

在本次分享中,孙莞绮老师从多个案例入手,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构建我国儿童青少年多次住院的风险因素模型、如何从医疗、教育、社会等各方面促进心理健康问题儿童青少年住院/因病休学后的社会再融入、以及如何识别和预防心理健康问题高危儿童青少年走向因病休学及社会隔离的困境等议题。

孙老师首先通过分享自己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展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孙老师深入讨论了案例中青少年的临床症状、行为表现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挑战和反思,特别强调了家庭背景、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引导与会成员们深入思考如何在临床和社会层面为这些青少年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干预。

接下来,孙老师从结构、过程和结局三个部分介绍了影响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再住院的因素,包括个人诊断和症状、家庭背景、医疗提供方式、社区特征、治疗方式及时长等因素。孙老师提出,尽管医生提供了多种治疗,但青少年出院后仍可能很快复发,表明治疗可能并未完全有效,需要考虑更多非医疗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再住院”不仅是医疗治疗的评价指标,也受到其他众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再住院进行风险模型重构。

孙老师接着引入了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现象,NEET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处于失业状态、没有接受教育并且没有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对于有精神科住院史的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成为NEET由于疾病的影响,有精神科住院史的儿童青少年容易遭遇社会排斥,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形成一种负面循环,使得这些年轻人更难重返社会,加剧了他们的精神疾病。孙老师强调,家庭收入、教育水平、生存环境等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紧密相关,所有因素都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孙老师结合前人的研究,分享了影响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上学的原因,其中包括以竞争为导向的社会环境、以冲突为主导的家庭生活空间、缺乏有意义支持的个人生活空间、被贴上精神病诊断标签的利弊之间的冲突和重新融入学校生活的困难。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孙老师分享了一个特殊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孙老师提出了焦虑的代际、社会传播假设及焦虑的社会文化影响。

最后,孙老师概述了国外针对精神科住院儿童青少年的多种干预措施,包括结束日间治疗、友谊护照等,这些措施旨在帮助儿童青少年从医院环境过渡到社区生活,并重返学校。孙老师提到,这些计划通常涉及学校、家庭、医院和社区的合作,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技能培训和其他融入社会必要的支持。在中国,上海也有类似的项目,如重点学生建档、居家学生送教上门和新成长营等,目的是帮助因病脱离学校的学生重建社会支持系统并重返校园。孙老师还提到了荷兰和日本有关NEET的政策,强调从医疗、教育、社会等多个角度出发,识别和预防青少年社会功能不良的重要性。

梅笑老师评议
胡凤松同学提问
顾晓清老师发言

孙老师的分享结束后,与会成员们开展了积极的讨论:部分成员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探讨了社会问题如何在孩子身上显现,以及如何从微观案例中观察到宏观社会的变化,提出进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部分成员基于自身经历和观察,谈到了社会工作、艺术治疗、大学生教育和心理咨询中的具体情境,对孙老师的案例分享进行了回应和补充;部分成员提到了自己的实践和研究,进一步延伸了本次沙龙的主题。

在热烈而有序的讨论中,本期医学与社会科学青年沙龙圆满落下帷幕。

会后合影

文稿| 宋紫睿
审校 | 潘思霓

摄影 | 陈蕊 王雪力


复旦人类学
复旦人类学之友社团微博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