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文 | 哮喘发作:污名化、儿童与好莱坞电影

文摘   2025-01-08 20:28   上海  


Clark CD. Asthma episodes: stigma, children, and Hollywood films. 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2012 Mar;26(1):92-115.

哮喘在儿童文学、电影等文艺作品里遭受系统的污名化,研究通过对66部包含哮喘场景的电影进行内容分析,并与十几名美国儿童进行了访谈,作者探讨了这些儿童如何理解、接受或抵制电影中负面描述。患有哮喘的儿童通常积极反驳这些带有偏见的片段,而他们健康的朋友则往往显得不那么挑剔。总体而言,儿童更多地从社会交往和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污名化场景,关注的是社会过程中的“烙印”形成,而非角色自我形象的损害。这篇文章研究的方法双管齐下,包括对电影的文本分析与人物访谈及其结合,运用简洁,具有典型性。

一、媒体、哮喘与儿童世界

儿童如何利用和解释媒体中的疾病描述,与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电影中的象征性参照物已经被普遍接受,并可以被儿童挪用。例如,电影中的虚构角色为观众(包括儿童)提供了隐喻,儿童能够通过这些角色获得认同和社会联系,不必依赖于真实生病的角色来体验疾病的视角。人类学家Mattingly(2006)观察到,在城市诊所的环境中,儿童通过模仿电影角色来调解未解决的自我问题。儿童利用电影中的角色(如《小美人鱼》中的主角)来构建自我认同,并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例如,一名患有脊柱裂的女孩,通过认同无腿的《小美人鱼》角色,形成了自我认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尽管哮喘被认为是一种轻微的疾病,但它对患病儿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儿童在哮喘发作时必须经历极大的焦虑和恐惧,因为发作可能突如其来,尤其是在夜间。孩子们学会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寻求帮助或采取自我治疗。许多患有哮喘的儿童将自己的经历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表达出来,这些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并应对自己的病情。

计量吸入器是治疗哮喘的常见工具,对于儿童来说,它不仅仅是治疗工具,还是维持自我认同和常规生活的重要物品。很多儿童将吸入器视为自我安全的象征,类似于过渡性物品如泰迪熊或安全毯。例如,一些儿童会因为换了新款吸入器而感到焦虑,尤其是在无法适应新款吸入器时,依赖熟悉的吸入器能够带来更多的安心。

在学校,哮喘的管理常常导致儿童与其他同伴的隔离。许多学校将吸入器的使用安排在特定的办公室里,这使得需要使用吸入器的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感到被排斥。一些儿童在公众场合使用吸入器时会感到尴尬,甚至会等到周围没有人的时候才使用药物。这种社会排斥和羞耻感加剧了儿童的心理负担。

哮喘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排斥往往是社会性的,尤其是在体育活动或社交场合中,哮喘发作可能使他们被同伴异样眼光所困扰。哮喘的急性发作可能会使孩子在众人面前显得脆弱,从而加深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羞耻感。这种情感困境不仅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还对他们的社交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电影分析

作者与学生对66部好莱坞电影进行了内容分析,电影并没有将哮喘病人的角色限定在某个特定的年龄段、性别或种族。然而,通过戏剧化赋予哮喘病的意义却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将其中涉及到哮喘的情节按前中后的结构编码总结前因后果后,可以把大多数划入4类:社会弃儿(social outcast)、压力反应(stress response)、意志力(will power)、“哮喘力”(asthma power)。社会弃儿,或nerd,暗示哮喘角色是这样的人,比如当哮喘儿童受到欺凌时便会归入这一类,占17%;压力反应,故事情节暗示哮喘症状是对压力源的反应。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节(占总数的41.5%),涉及的哮喘发作是在充满压力的情况或危险之后发生的,例如,哮喘发作是对威胁或挣扎的反应;意志力,故事事件暗示,只要哮喘患者具备必要的意志力,哮喘是可以战胜的,占3.3%;哮喘作为一种力量,故事事件暗示,角色可以使用哮喘或哮喘吸入器作为进攻手段,比如用哮喘吸入器攻击外星人,占6.9%。尽管没有涵盖全部,但总的来说,电影将哮喘者描绘为受害者,哮喘是他们的限制。

三、儿童访谈

分类和分析完成后,他们从 G 级("普通观众")或PG 级("建议家长指导")的电影中,也就是从适合 9 至 12 岁儿童观看的电影中,选择并提取了一些场景。我们利用各种类型的典型小故事,旨在引出儿童如何将有关哮喘的电影片段解释为他们自己对哮喘的感性认识的一部分。接着,Clark对 9 至 12 岁的儿童进行了 12 次人类学访谈,揭示了儿童理解电影中哮喘描述的复杂方式。小资料提供者包括六名患有哮喘的儿童(;另外六名信息提供者是哮喘儿童的熟人,每个熟人都被哮喘儿童称为 "最好的朋友"。大多数访谈都是以讨论受访者回忆起的或喜欢的电影开始的,这样可以让孩子为观影话题定下框架。如果孩子在一般性对话中对研究中的电影发表了意见,他们会进一步询问他们的反应。在一般性讨论之后,他们播放了G 级或 PG 级电影中包含哮喘病的场景(在不同受访者之间轮换播放顺序)。观看完每个视频场景后,受访者被邀请讲述他们对场景的反应,并讨论戏剧内容的感受意义(例如,"如果有人没有看过电影的这一部分,你会如何向他们解释发生了什么以及重点是什么?)在观看了几个片段并对其做出反应后,最后一个讨论主题涉及哮喘病在电影中的整体表现。访谈持续了40 到 55 分钟。

由此,作者得到了如下信息:

1、儿童的观看立场:儿童的观看立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反思,而不是社会成见。儿童们并没有将污名化的场景内化,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他们追踪电影中人们社会交往的动态细微差别,普遍认为演员在扮演角色时应具有亲社会性和责任感("当有人无法呼吸时,你应该伸出援手")。小观众们一再批评某个角色表现得不"友好"(如果该角色对出现哮喘症状的人无动于衷或不怀好意);作为一个社会和道德问题,冷漠或虐待对儿童来说是不应该的行为。同样,患有哮喘病的角色也应负责任地行事,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将哮喘病视为一种重大而严重的威胁,所以他们同样不赞成意志力与哮喘作为力量类型。

2、社会动力学(social dynamics):儿童能够识别到先前学者提出的互动中污名化的全部五种要素:差异标签、差异联系、社会分化、社会损失、权力动态。

1)差异标签:孩子们通过辨认电影角色来区分不同的人,并为这些明显的区别贴上标签。使用抢救性吸入器是许多电影中都会出现的一个动作,它是哮喘的一个明显标志,可以将需要吸入器的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2)差异联系:在访谈中,儿童注意到电影场景是如何表现吸入器依赖症的负面含义的,它把喘不过气来的角色表现为被剥夺了权利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针对电影中的小插曲,受访儿童发现,使用吸入器,尤其是在焦虑或紧张时使用吸入器,带有负面含义--即角色是 "懦弱的"、"怪胎"、"胆小鬼"、"吓坏了"或 "残疾人"。这样,吸入器依赖的显著特征就与负面相关性联系在了一起。

3)社会分化:有哮喘的角色、在电影场景中被发现的儿童,都被系统地暗示为不是"普通"或"正常"的人。在《天才小子吉米》(Jimmy Neutron)中,吉米的朋友卡尔(Carl)被孩子们认为是 "胆小猫" 、"笨拙"、"怪异"、"书呆子" 、"呆子"、"怪胎",总之,他显然不符合完全被群体接纳的条件(社交障碍)。卡尔被解释为容易发生意外(在 "表演与讲述 "中将吸入器喷入眼睛)、恐惧(在过山车上发生的 "压力反应 "哮喘)、能力有限(在 "哮喘作为力量 "的场景中,他用吸入器阻止了外星人,但随后又畏缩不前,仿佛压力过大,吸入了自己的剂量)。卡尔是民俗学家所说的 "傻瓜 "角色的扮演者,是一个另类角色(尽管他是聪明主角吉米-中子的朋友)。傻瓜角色的作用是在边缘人和普通人之间划出一条界线,在孩子们看来,这条界线将哮喘病人和健全人区分开来。

4)社会损失:当电影中的人物因哮喘而失去地位或受到歧视时,孩子们一再表示抗议。由于孩子们关注的是社会关系和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电影中出现的歧视行为显然会引起他们的反对。诸如《无敌战将》(Sidekicks)这样将不公平现象戏剧化的电影受到了孩子们的严厉批评。

5)权力动态:有迹象表明,儿童将歧视过程理解为是由掌权者推动的。根据结构性权力(Structural Power),在课堂场景中,教师的地位高于儿童,就像在实际教育环境中一样。《无敌战将》的主人公在上武术课后,武术老师逼迫他控制自己的哮喘。"你能不能喘得轻点,我正试着说话呢,"这位虚构的老师在挑出咳嗽、喘气的学生后讽刺地评论道。孩子们意识到,教师处于明显的制度性权力地位,教师的所作所为在社会话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老师把学生视为哮喘病人时,或者在武术老师的案例中,老师希望学生通过意志力来抑制哮喘。

3、孩子们所认可的——对压力诱发哮喘场景的反应:与其他三类场景相比,"压力反应"场景并没有受到所有信息提供者的强烈反对。回想一下,"压力反应"是最主要的场景模式,在每十个电影小故事中就占了四个以上。孩子们的反应往往不那么一致,他们会用 "违反社会公德" 来表述。

有一部电影的多个场景都符合"压力反应模式",那就是《七宝奇谋》(Goonies)。事实上,在访谈过程中,很多孩子都讨论过《七宝奇谋》,好像他们是这部描写一群孩子寻找宝藏的冒险电影的铁杆粉丝。有些孩子在看到《七宝奇谋》的任何场景之前就提到了它。事实上,我在quora和reddit的有关少儿电影、电视剧中哮喘污名化的讨论中也能看到许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认可,认为对他们的童年生活起到了激励作用。

哮喘在《七宝奇谋》中的作用对儿童来说非常突出,这也许并不奇怪,因为《七宝奇谋》中有多个场景,在这些场景中,一个悬念事件导致哮喘发作,并引发更多悬念。例如,儿童回忆起的一个场景是打雷时,小主人公米奇(Mikey)使用吸入器来应对。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哮喘的场景中,米奇的喘息和咳嗽并没有引起同伴的虐待,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儿童信息提供者并没有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合群的人。一位健康的好朋友指出,当米奇 "拿出他的吸入器呼吸空气时","人们根本不会注意到"。《七宝奇谋》中的人物专注于正在进行的惊险刺激的冒险,而不是米奇的哮喘,反过来,观看的儿童也发现冒险是这部电影的中心主旨。

在访谈中,《七宝奇谋》似乎给孩子们留出了余地,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反复出现的"压力反应"小插曲做出反应。总体而言,"好朋友"似乎比他们生病的同龄人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场景,就好像哮喘是对压力的直接反应是一个必然的现实。玛丽的好朋友患有哮喘,她接受了压力或恐惧导致哮喘发作的前提,因此在这情况下使用吸入器似乎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与认真对待哮喘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在冒险途中停下来使用吸入器,玛丽认为这是治疗压力导致的发作的"聪明"行为。在谈到米奇使用吸入器(在骷髅出现之后)时,玛丽把压力引起的呼吸困难视为哮喘的一个事实特征:"他害怕得喘不过气来,于是就用了他的吸入器"。

四、讨论

这项研究以重要的方式加强并扩展了以哮喘为主题的电影如何使哮喘儿童处于防御状态。电影中的表演提醒哮喘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可能会被社会特殊化。哮喘儿童是意义的积极建构者,但如何处理观看电影的同龄人和其他人可能会对他们的病情做出的解释,却给他们带来了不必要的摩擦。

作为对成见知识的贡献,研究揭示了患有哮喘病的初中生及其朋友关注引起成见的社会行为,而不是将成见作为一个固定的、还原的概念。通过对电影片段的反应,他们很容易预料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也会在社会上贬低哮喘病人,这导致一些人在自己的社会环境中为未来更糟糕的社会待遇做好准备。

这篇论文很好地展现了对于污名化及相应人群怎样接收时可以采取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不过我也有一些困惑之处。

其一,哮喘在电影中系统性的污名化是怎样判定的?这些涉及污名化的情节似乎是因为它们的寻常乃至模式化而产生的系统化,类似于一个流水线。当哮喘与负面标签绑定但情节更为复杂时,这是否更接近一种系统性的污名化还是走向其反面?比如日本恐怖电影《鬼来电》中,化身厉鬼的小女孩美美子生前就存在精神障碍(二者在文中的污名化示例里都有所提及),并且吸入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厉鬼索魂的场景里经常能听到吸入器的声音,成为一个重要的伏笔。但是,这条贯穿整部电影的故事有着相当的复杂性,当哮喘作为美美子无法呼吸死亡的直接诱因时,似乎是“呼吸”的丧失而不是“哮喘”成为这部电影的关键,这似乎与能够被简洁前因后果归纳的情节片段有很大的区别。

这也引出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似乎没有足够聚焦电影这个载体。我所读过的《七王圣钥》等儿童文学、少儿电视等载体里哮喘都经常出现,也存在类似的片段。很多魔幻色彩的儿童文学作品里哮喘是一个角色成长的标志,角色在魔法冒险的旅程中满满解除了肉体的桎梏。哮喘既不像残疾一样深刻,又不像外貌一样主观,从而容易被选中。而对于单元剧来说,哮喘系统性的污名化常常可能作为笑点而出现。电影拥有更大的叙事空间、更高的成本、更完善凝练的情节与人物,这篇文章对于电影相较其他载体怎样不同地系统性污名化哮喘也许做的不够。此外,好莱坞电影又是一个特殊的点,在中国的电影里哮喘似乎并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疾病,文化、成本、好莱坞自己的秩序等都有可研究的空间。

另外,这些片段在电影中也许有更多的内在联系,比如前文提到的《鬼来电》,哮喘与虐待、单亲家庭、亡灵、科技载体之间有机的叙事如果被裁剪成分类得当的片段,再给儿童观看,也许就失去了电影这个载体的特殊之处,也可能存在诱导性。这些问题也许在研究处理好莱坞电影污名化的策略的过程中会得到更多关注。


全熙民 推介

嘉诚  编辑


复旦人类学
复旦人类学之友社团微博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