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建系四十周年
纪念研讨会
会议回顾
2024年10月26—27日,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建系40周年纪念暨《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南经验: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视野》研讨会在厦门大学海韵园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厦门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四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及系友参加活动。
26日上午,开幕式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党委书记洪海松主持,厦门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孙理,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终身教授、山东大学一级教授金光亿,台湾地区清华大学教授、“中研院”院士黄树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类学学会会长郝时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云南大学“魁阁”学者、“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庄孔韶,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民族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何明,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原系主任彭兆荣,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福建省文物局局长、福建博物院院长、研究员、系友代表傅柒生等嘉宾致辞。
开幕式第二部分为主旨发言,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张先清教授和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龚浩群教授主持。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范可教授作题为《探索与求知——林惠祥先生的学术人生》的发言,范可教授从林惠祥先生的早年行述、学术贡献、师承与学术思想四个方面梳理了林惠祥先生的学术人生,总结了林先生对中国人类学的贡献。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云南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周大鸣作题为《沿海民族走廊对缔造中华民族的意义》的发言,他以文献、考古资料、海洋信仰、海内移民为证据群,证明了沿海民族走廊的成立,并提出以移民为线索,厘清迁移通道,聚焦迁移聚集点的沿海民族走廊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高丙中作题为《世界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位置》的发言,通过梳理时间、空间、人、物、共同体五个现代化的维度,总结出了现代化的国家话语和世界话语,更好地在世界社会中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位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主任王久存作题为《复旦大学人类学与人类遗传学》的发言,通过对复旦大学人类学发展历程和重大成果的梳理,强调了人类学的跨学科属性以及利用遗传学手段研究人类学问题的重要性,探讨了人类学一级交叉学科建设可行性。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展鸿作题为《香港人类学的成长和发展》的发言,概括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人类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从最初的宗族与宗教扩展至身份认同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其影响已逐渐延伸至社会层面,在公众参与等方面展现出积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教授、副校长周永明作题为《社会关系“资源”化:基于意大利华人的民族志考察》的发言,围绕意大利普拉多的华人社区,探讨了如何通过社交网络尤其是宗教网络的构建与运作实现“资源”积累,为社区成员带来经济、声望和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支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副院长孙九霞作题为《自我民族志及其反思:旅游人类学的视角》的发言,提出了自我民族志面临科学性、真实性和应用性的挑战,而在旅游人类学的视角中,研究者的嵌入可以在叙事中建构学术成果,并以体验、行动、实践三个角度拓展自我民族志的维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作题为《新时代中国人类学的四个向度》的发言,从学科交叉、行动研究、寰宇意识与南部理论四个向度阐述了新时代中国人类学应该新在何处,为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发展提出了多学科学术贡献、学科社会参与、海外民族志研究以及发展中国家理论研究等方向上的指导。
分论坛一
学科方法与人才培养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103教室举行,由云南大学庄孔韶教授主持,西南民族大学郭建勋教授、中山大学杜树海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发言嘉宾。
南开大学袁同凯教授针对新文科理念下民族学人才培养路径提出相关思考。袁教授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育教学模式以及人才评价系统五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中央民族大学良警宇教授探讨民族学知识体系的重构与研究方法的定位。她指出在去西化、泛化和虚化的讨论中,在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背景下,民族学知识体系的重构与研究方法的定位刻不容缓。浙江大学阮云星教授以卅载“义序研究”为例,对“类民族志”(Para-Ethnography)进行探索,指出以复合文明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和于高新科技快速迭代及社会化的新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学面临着严峻的“双重超越”(超越“村落研究”与超越“单物种研究”)。云南大学谭同学教授通过大并接时代的广义史料学论述了开放田野与专题民族志的话题。他指出现代田野工作区域不再处于封闭状态,来自区域外和区域内不同社会文化类型的主体互动形成了并接结构,因此强调人类学研究者田野的主线索是某个具体的研究问题,之后则从主线索出发,延伸至那些可能与主线索实际上存在着交互主体性联系的人、事、物或关系,强调语言、具体情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分论坛二
移民与海外华人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104教室举行,由厦门大学李明欢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段颖教授和温州大学方明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发言嘉宾。
厦门大学石奕龙教授详细介绍了马六甲勇全殿的送王船仪式的全过程,为听众展开了一幅送王船仪式的瑰丽画卷。温州大学方明教授分享了他在义乌的田野调查,认为市场发展和移民流动存在必然的联系,外商不断增多促进了义乌的发展。厦门大学吕云芳副教授和俞云平副教授研究侨胞投身侨乡的公益慈善事业所带来的影响。云南大学钟小鑫副研究员关注在缅甸的福建人及其生活实践。缅甸的福建人是移民融入本土社会的典范,进入并重塑了当地人的生活。研究认为融入本土与延续族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融入本土社会是为了争取族群生存与文化传承的空间,其在本质上是一种身份策略。
分论坛三
体质人类学与考古(上)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302教室举行,由厦门大学邓晓华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赵凌霞研究员和郑州大学周亚威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发言嘉宾。
广西师范大学谢光茂教授介绍了华南地区的史前石拍,针对石拍的类型及特征展开进行分析,他认为华南发现的史前石拍在世界树皮布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探讨树皮布的起源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大学杜靖教授提出了生物人类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同途同归的观点。他引入“知识型”概念辨析了社会文化人类学和生物人类学表观现象的区别,并通过比较社会文化人类学、古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领域中中外学者利用世系或系谱结构进行的研究,提出人类学本质上是一门世系学研究的结论。西北大学陈靓副教授介绍了温江多遗址嘎巴拉碗的生物考古学研究报告。中山大学李法军教授介绍了在过去的20年里,中山大学团队关于古人类遗骸的整取模式、室内发掘、埋藏学重建、骨骼形变矫正以及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等方面的主要成果。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李教授与其团队也正在试图为在理论上构建“华南线”假说提供更多事实支持。
分论坛四
人类学与区域研究(上)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102教室举行,由北京师范大学的高丙中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的马强教授和浙江师范大学的蒋俊研究员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发言嘉宾。
厦门大学龚浩群教授通过多点民族志的方法呈现了中泰龙眼贸易的互嵌式发展格局,揭示出其中的个体、地方社会和国家权力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相互塑造,为理解全球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效路径。云南大学王越平教授则聚焦到泰国北部山区DoiChang村咖啡品牌的生成过程,基于族裔形象生成与品牌意涵生产两个维度,提出族裔经济的生成体现出人们面对复杂情景时最大限度优化自身处境的方式。中央民族大学张青仁教授从拉丁美洲以本土文化为依托、以大众为主体的本土现代化的兴起、特征与挑战出发,旨在回应更具普遍性的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更新问题。南京大学杨渝东副教授以光山金氏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历史文献梳理以及比较分析,探讨了韩国的宗家实践,提出韩国人培养了以家庭主义为基础的压缩现代性。
分论坛五
人类学理论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103教室举行,由香港中文大学的张展鸿教授主持,云南大学的谭同学教授和浙江大学的梁永佳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发言嘉宾。
浙江大学梁永佳教授提出“以中释外”概念,即用华夏文明的原创思想考察域外社会,主张用中国轴心时代的原创概念研究与中国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的世界,中外人类学的“文化翻译”主张已经为这一做法提供了一定的认识论基础和大量的成功案例。厦门大学张亚辉教授通过食人魔和巨人僧两个形象,对车巴部落起源神话进行了人类学分析。同济大学陈晋副教授透过塞巴格之死呈现出当时欣欣向荣的法国学界阳光下的阴影,详细阐述了塞巴格对印第安人的梦的研究,指出塞巴格试图通过分析个体对瓜亚基文化构成要素的吸收、实践和转化,来掌握该文化的某些特性,同时通过精神分析,讨论主体如何使用其文化允许访问的、一定数量的优先能指,来发展出自己的问题,从而有助于确认或否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某些论点。安徽大学周典恩教授探讨了美国新进化论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采借、隐晦与曲解。他指出采借集中表现在怀特和斯图尔德从技术经济或生态环境的物质性因素诠释文化的生成和变迁,运用唯物主义原理解析社会文化的构成,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隐晦则表现在他们极少公开宣称自己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甚至刻意隐瞒自己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分论坛六
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104教室举行,由上海大学的张亦农教授主持,云南民族大学吴兴帜教授和云南大学钟小鑫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发言嘉宾。
厦门大学的朱冬亮教授通过对历史政策的回顾,将我国林地制度的路径变迁划分四个阶段。朱老师强调林权改革应综合考虑林地的经济、社会、生态、制度四个属性,是需要长期关注的宏观议题。山东大学舒萍副教授介绍了她在闽南田村的田野经验,总结出田村是如何通过新媒体、基础设施建设和土楼建筑群保护开发三条路径将曾被视为“落后”的现实因素转化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地域优势,实现了山区村落的致富目标。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张玲玲副研究员讨论了项目制的地方实践过程及效果,她以z村的三个项目为例,说明实践过程中会出现的“契合”、“偏离”、“偏离中的意外”三种效果,讨论以市场化机制为特征的治理技术和互动过程中多样性的实践效果,同时反思了项目制实践不确定性中的发展面向。宁波大学金露副教授梳理了现代性的概念起源和人类学界对中国现代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梳理旅游研究与现代性的关联,并以浙江安吉发展生态旅游的具体案例分析其中的现代性表述。
分论坛七
体质人类学与考古(下)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302教室举行,由复旦大学王久存教授主持,青岛大学杜靖教授和中山大学李法军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3位发言嘉宾。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赵凌霞介绍了中国古猿化石分布,她提出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及现代人多地区起源演化的理论假说,期待未来更多新的化石发现,以及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厦门大学胡荣副教授简述了目前关于畲族的三大争议,她通过比较不用族群的体型来分析不同族群之间的遗传迁移过程,得出畲族与汉族,尤其是汉族闽南语、闽东语族群和广西汉族可能在遗传上有着更近的关系。郑州大学周亚威教授通过对比双槐树遗址和八里庄遗址中的人体骨骼样本,试图揭示古代肿瘤的诊断方法及其演变过程,提出目前古肿瘤学鉴定所存在的问题和对人类学的反思。
分论坛八
人类学与区域研究(下)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102教室举行,由清华大学景军教授主持,云南大学王越平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张青仁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发言嘉宾。
中山大学段颖教授基于田野调查与比较研究,在区域视野下考察中国西南与大陆东南亚的人群往来与互动,以“草根世界主义”的视角切入,展示了不同群体所呈现出的“流动的地方性”以及区域社会体系的复杂关联与动态图景。陕西师范大学马强教授以我国对巴基斯坦的研究为例,指出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亟需人类学的参与,开展以理解文化为目标的整体性、全方位的人类学研究,另一方面,中国的人类学也需要重归学科研究海外和异文化的传统,成为中国社会各界认识域外的基础性学科。浙江师范大学蒋俊研究员将目光投向非洲,探讨了南非族群整合的努力,他指出新南非的制度设计体现了多元主义和一体主义之间的平衡,但这种平衡建立在一体化的基础之上,强调全体南非人民的共同利益而避免体现族裔多样性。北京师范大学巴战龙教授以中国西北的小族群尧熬尔在1909-1916年间最后一任掌权者的继位事件为例,试图呈现通过“巧叙事”的“小事件”洞察全球变动之“大脉络”的可能性。
分论坛九
中国人类学学术史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103教室举行,由复旦大学潘天舒教授主持,三峡大学的李虎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发言嘉宾。
云南民族大学田阡教授从费老在甘肃考察时提出的“民族小岛”概念入手,分析了中国南方汉族“移民岛”的形成机制,并通过清代以降黔东南丹江的开发、移民与地方社会的案例展示,分析了汉族“移民岛”的国家开发与制度条件,并对拓展海外“移民岛”做了展望。厦门大学宋雷鸣副教授首先对以往宗族研究中的争论进行了综述,指出实践论的路径只是表面性解决了二元论的问题,因此,其尝试从“礼”、“时”、“体用不二”和“合内外之道”等儒学概念展开其对宗族研究的儒学人类学思考。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杨文炯教授以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广东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具体实践。他从广东的地方经验入手,分享了其以人类学的视野来看从“深珠特区”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变迁过程。厦门大学卢成仁教授通过将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和费老的《江村经济》进行对读,对“一个蚕丝两种想象”的文学与人类学两种视野下的江南社会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化约与非化约”的两种写作方式谈到了文学和人类学的再相遇,以及文学和人类学进行跨学科对读和比较的当代意义。
分论坛十
道路与边疆建设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104教室举行,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国际联合学院的周永明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巴战龙教授和湖北民族大学杨洪林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3位发言嘉宾。
上海大学张亦农教授从社会变迁的三个隐喻引入他在甘南地区的田野研究。他指出边地视角下社会变迁的复杂性与多维性往往超出研究者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结构性想象,不论是藏语中用“铁鸟”和“铁马”指代飞机和自行车,还是藏民对公路的称呼从“汉人路”到“公家路”的变化,都是边地社会变迁与转型过程中接受与抵抗并存的表现。西南民族大学郭建勋教授回顾了以往的道路研究和现代化研究,通过真实详尽的历史材料说明康藏公路修建是一次广泛的社会动员,极大带动了公路沿线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云南民族大学邵媛媛副研究员讨论在移民背景下不同种族与文化的人群如何实现文化多元共生的问题。她以云南瑞丽缅族移民为研究对象,关注他们的生计空间、生活空间、节日与信仰空间,从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入手分析在瑞缅族移民的城市权利。
分论坛十一
文化遗产研究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302教室举行,由浙江大学阮云星教授主持,西南民族大学肖坤冰教授和东南大学钱霖亮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5位发言嘉宾。
云南民族大学吴兴帜教授介绍了非遗价值的差异化判断,接着以云南大理白族扎染为例介绍手工艺术形态,展示非遗作为日常生活品、艺术消费品和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区别,然后又以火把节的阿细跳月为例展示价值链与民族民间舞蹈的表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龚坚以设计人类学视角进行非遗数字化探索,基于梅山傩戏H5交互设计实现的例子,她提出非遗数字化创新不仅是一场技术探索,更是对传统文化深度理解与尊重的深刻体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康敏对马来西亚旅游发展规划进行梳理,认为与旅游业相关的发展规划是一种对内、对外双重叠加的突出的文化自我肯定。文化生产与文化自我肯定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的前提是相信群众的智慧,为参与旅游开发的各种主体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张志培老师介绍了福林村的村落环境整治、景观改造、艺术家驻留空间建设等。厦门大学副教授冯莎对福林村的情况进行讨论,认为艺术乡建过于“社会”或人本中心,需要建立更共融的环境/空间/关系美学,即社会关系、宗教关系与物质关系结合。
分论坛十二
信仰与认同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102教室举行,由贵州民族大学范可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良警宇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舒瑜副研究员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发言嘉宾。
广西艺术学院平锋教授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分析了壮族“六月六”祭仪中蕴含的生活秩序和规则。认为仪式中的主要角色“祖先”在当地人的意识中不断转换身份,为其生存在当地的后代服务,增强了当地认同,降低了当地壮族族群的治理成本。厦门大学刘家军副教授从人类学、民俗学视角出发,提出闽南祖庙与分炉分香在海峡两岸建立起了蔚为壮观的“祭祀圈认同”,充当着维系两岸和谐关系的角色和功能。兰州大学张超副教授基于南岭地区的田野调查试图从瑶族本土宇宙论中的“兵马”观念出发,论证瑶族两个世界的宇宙论、人的三元性问题。云南民族大学副研究员艾丽曼向大家讲述了塔尔巴哈台厄鲁特蒙古十苏木信仰的概观,认为在屯垦戍边保卫边疆的历史岁月中,尊崇藏传佛教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情感成为十苏木紧密的联系纽带。
分论坛十三
族群、历史与文化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103教室举行,由厦门大学的杨晋涛副教授主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杨文炯教授和同济大学陈晋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发言嘉宾。
复旦大学潘天舒教授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围绕石库门的精英话语转变与日常生活实践存在巨大脱节,据此他借用了赫茨菲尔德的社会时间和丰碑时间的概念,展示了石库门在这两种时间下的具体景观。中山大学杜树海教授通过对传统壮剧的几个文本进行分析,得出杀父和“互怜”这两个文本内容所隐喻的男性和女性亲属间关系的塑造过程,而后进一步剖析了壮剧的形成过程及其社会背景。西南民族大学的肖坤冰教授首先对法国的terroir和中国的“风土”概念进行了细致比较,随后她以武夷红茶正山小种为例提出了“地方营造”这一概念,她指出用fengtu(wind-soil)代替terroir有利于中国品牌在对外传播中彰显本土特色,以真正体现中国的“风土”。厦门大学的葛荣玲副教授从泉州申遗成功的故事切入和自己在泉州的田野考察的疑问出发,重点研究了年轻人在泉州的City Walk(城市漫步)形式,通过借用模拟巫术和接触巫术的概念,分别联系到了两种不同的City Walk方式:重复名人的City Walk线路和民主的、融合的City Walk线路。她认为City Walk是消弭时间间隔的社会行为,同时也重塑了泉州这一记忆共生的古城空间。
分论坛十四
生态人类学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104教室举行,由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主持,厦门大学王利兵副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康敏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发言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舒瑜副研究员观察信仰佛教的山地人德宏德昂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今天的德昂族面临着两个市场,一个是以主要经济作物甘蔗销售的农产品市场,另一个是新兴的生态旅游市场,这两个市场面对海拔差异的机制有所不同,需要采用的发展措施也不同。云南民族大学的杨跃雄老师界定了物种“全球在地化”和环境现代化的概念,由鱼种结构和渔业生产的三个时期延伸出生态在地化、经济在地化和文化在地化,并提出外来物种的引入和失控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针对物种入侵及相关环境问题的治理,要全面多维度地看待和理解。厦门大学王利兵副教授界定了海岸带的范围,引入集群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他以硇洲岛为案例,提出“集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着多样的主体和要素,人海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则依赖一系列主体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内蒙古大学的吴英杰老师结合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视角和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方法作为框架,发现科尔沁蒙古人传统种植的糜子具有移动和“自然”属性,有非“高度完整性”和与牧业有机结合等为特点,展现出了“生态交换”占支配地位等生态价值和意义。他认为以“糜子”为中心开展的研究,可打破传统人类学领域关于“物”的“自然-文化”二元论的分析框架,也可再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下的环境危机。
分论坛十五
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302教室举行,由厦门大学石奕龙教授主持,云南民族大学田阡教授和广西艺术学院平锋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发言嘉宾。
三峡大学李虎教授介绍了武陵民族地区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他详细分析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提出了实践路径,总结指出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是认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演变的重要窗口。湖北民族大学的杨洪林教授对明清时期武陵地区卫所移民进行考察后,提出该地区的差序治理模式,并表现出了地区内多民族从交往到交流,再进一步到交融的递进性过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刘涛教授介绍了互嵌式社会结构的背景,并以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地区的蓝靛瑶社区和汉族社区为中心进行研究,详细阐述了瑶族和汉族的互嵌实践,展现了边疆地区民族间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王逍教授以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为例,详细阐述了其成功实现由穷乡僻壤到全国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标杆的先行经验,提出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民族政策和区域优势中寻找发展契机,从国家战略和优良制度环境中做好顶层设计。
分论坛十六
都市与青年
该论坛在海韵园A座102教室举行,由南开大学的袁同凯教授主持,安徽大学周典恩教授和南京大学杨渝东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4位发言嘉宾。
东南大学钱霖亮副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市场主体将义乌打造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历史过程,认为来自中国其他地区的批发商、网商以及海外的华人客商、外国商人等商业力量是义乌各个阶段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政府扮演的是重要但却辅助性的角色。中国人民大学庄皓琰助理教授以青年共居为题,向我们展示了都市青年新兴的一种生活方式,并认为这一现象体现了青年以集体的生活方式解决个人问题的探索。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徐榕榕以当代上海居士中的青年女性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中国传统宗教中的女性地位问题以及当代信仰者的性别意识和实践策略。厦门大学博士后张潇阳以中国某地高校的精英教育为例,展示了青年大学生在“分裂”且“内卷”的张力中重新建构自我人格的过程。
本次研讨会在10月27日顺利闭幕。会议期间,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界的老中青三代学者汇聚一堂,围绕当代学界关注的核心问题和前沿领域展开了热烈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闭幕式上,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龚浩群教授对支持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同仁和系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期待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界在未来加强代际和校际之间的交流,大家携手推动学科发展,共同回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时代之问。研讨会在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王利兵 研讨会志愿者
排版:朱一鸣 许云琪
编辑:邱莹 刘美君 王利兵
审定:龚浩群 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