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塞尔・莫斯的《礼物》开创了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礼物交换的传统。本文是导读嘉宾罗红光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研究院特聘教授)在读书会上的分享。
合禾堂人文读书会每月与大家共读一本人文社科经典,欢迎感兴趣的书友联系助教入群:xiaoxueren9517
注:分享稿由讲座录音整理而成,仅供参考,标题为编者所拟
礼物研究如何拓展到更多领域?
讲座 / 罗红光 整理 / 阿兰那 小七
被“人格化”的礼物
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社会分工。就像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一样,每个人进行分工,形成一个和谐的机器,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分工高度复杂化的工业时代社会。
但是,马林诺夫斯基在做巴比亚新几内亚做研究时,却发现所谓的部族社会一样有复杂的社会,而且非常复杂。在书中,他提及航海术、宗教、以及交换,也有我们说的那种象征意义的以物换物。他的结论是,这个所谓的非工业的社会,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所以受到他的影响,费孝通后来写《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的时候,呈现了一个文化高度复杂的社会。复杂社会不是以工业危机划清界限的。
马林诺夫斯基做了一个“库拉圈”的很有意思的比喻。其中有赠与和回礼,回礼代表的是身份,当你获得了某物的时候,你的身份会提高。所以,大家在竞争如何把对方的宝物,如项圈和碧镯等相互交换。这种交换在经济学上毫无意义,但是其让巴比亚新几内亚群岛中它就构成一个相当高度复杂化的社会,等级森严。
此外,马克思谈到,在商品生产的脉络中,生产背后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了波兰尼这里,物与物的交换背后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还有所谓的“再分配式的交换”,我们也在这个系统之中,比如,我们纳税、进行二次分配等,这需要国家权力来实现;还有“市场交换”、“义务交换”。在中国生儿育女、养儿防老的文化之中也能看到代际之间的交换关系,波兰尼将其按照不同类型进行了分类。
到了列维斯特劳斯,他在做亲属制度分析时,以结构主义为特点去讲述种种符号含义、称谓系统关系,并印证了那句话,“当交换的手段变成手段的交换时,社会也就在其中了”。列维斯特劳斯也尊重这种方式,但他是从象征性系统角度去看,如他认为婚姻是两个部族围绕女性去进行的交换。
在马克思的意义上,所谓的个体是在商品的生产机器中而出现的,至于家庭生活和婚姻,与商品生产毫无关系,这是原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做法。现如今,通过二次分配去调整福利,但是核心传统依旧是将劳动力作为个体去宣扬,而且关于劳动力作为生命个体的讨论,在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之中都很薄弱。
而人类学提及的生命将生产者视作为来自生活世界之中的生命。劳动力来自于生活,而不是生产。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背后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因为劳动者不知道生产目的是什么、是为谁去生产?回到这本书的相关主题:授受关系。赠与和接收过程中,物是人格化了的物,被文化化了的东西,因此人类学在讨论“礼品”、“物”、“商品”时,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作为“商品”,而是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文化含义。
礼物交换实现人格价值
第一个研究是《不等价交换》。这本书围绕的是1992年至1997年间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我们谈论生产关系与生活关系。我调研的村落是“陕北的杨家沟村”。在生产关系方面,杨家沟出名的地方在于百来户人家有72户地主,形成了一个地主集团,其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很大部分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形成清楚的二元结构。从生活关系上去看,老百姓对其生活境遇都有带有一个文化意义上的评判,如有的地主“勤劳”,有的地主“小气”。
“文化评判”(资料图)
老百姓在生活关系中对地主评判,似乎更加的多元和复杂,不像生产关系中讨论的地主与贫农关系,简单地二元结构划分,交换关系背后承接的是一种等级关系。
具体地看杨家沟村的其中一家,三角代表“男”、圆圈代表“女”、实心的三角代表血缘关系、空心代表非血缘关系。绿色圈出来的地带称为“伙种教”,顾名思义就是大伙一起种地,组成小组种地。红色的圆圈就是吃饭的单位,分成了三个灶,劳动不同,吃饭的区域不同,但都在一个大区域内,即我们常言,“分灶不分家”。因此一个大家可以产生劳动的义务关系,也可以产生赡养老人的义务关系。
资料图
我们谈论个人劳动转换成社会劳动时认为,如果你的产品经过市场出售出去了,个人劳动就可以转换成社会劳动了。再来看杨家沟村中生活世界中的交换时发现,个人劳动通过村落中的机制,可以将个人劳动转换成社会劳动。比如,村民A需要修建窑洞,村民B赠送十斤小米作为支持,或者帮忙干活等,他们称作为“帮工”,一家有事,全村助力,这里就产生了“交换”,小米作为交换价值,但是他们的交换是不对等的。
他们的生活关系中包含各种劳动关系,如:帮工、伙栈、伙种、换工、雇工等,伙种代表大伙一起种植,伙栈代表共同畜养牲畜,相伙代表村民之间互相提高帮助,如结婚随份子、共同参加葬礼。农村人老乡之间都有一个礼单,就像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中有一个长历史的礼物礼单的记录,可以作为经典素材去做礼物的分析。
我们提及的“物”可以推及到财富的意义建构上。
1、基本日常需求中,物质与概念的关系。就杨家沟村中,“黑豆”是作为当地的交换货币的;“窑洞”不光是居住的地方,且是儿子结婚时必须的婚资;以及老乡对于“废物”的可持续循环处理利用,将其变为“粪坑”。因此需求本身在村落文化中就有其自身的定义,不能简单的按照经济学的概念去看待。
2、消费,包含上述各种交换形式,比如礼尚往来都属于文化消费,不是简单地解决温饱问题。
3、欲望,动机的文化特性。红白事都是为了祈祷平安,因此可以把这样的叙述称为民族志,莫斯那本书中的“豪”就略显单薄,我们刚才的叙述形式称为“厚描”,民族志写得非常厚重,老乡之间的礼物包含着德性与灵魂,就像击鼓传花一样将这种生活习俗代代相传下去,其中包含着做人、做事的文化秩序,这也是为何大家对地主的评判也是复杂多元的,因为地主也遵守着这种文化秩序,尽管他处于剥削阶级的位置,但可以看到不同的地主也饱含不同的人格。
因此我们说,礼品交换实现人格价值,指的是象征意义的商品交换实现的货币,但这里实现的货币价值、人格价值都是抽象价值。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消费渠道就是生活方式的展现,如何消费就代表来我的情趣、品格。所以社会生活就是迪尔凯姆讲的有道德的个体主义。
借用马歇尔•萨林斯他的话去关注实践理性,“世界上交换这种现象是人类有史以来不争的事实。它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科学的,而是人们基于思考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事实”。它既有道德、审美的约束,又不乏人之为人的处世哲学。我们称之为处世哲学。
利他行动如何产生
第二个研究是关于利他行动的研究(16位志愿者跟踪报道研究),这个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个假设,道德权威是否可以自我检验?以及人类学是否可以做大规模的文化研究。
因为我们在做志愿者行动过程中会考虑到,例如莫斯、马林诺夫斯基、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环境是熟人社会,那么面对陌生人进行这样的研究是否会收到限制。
基于这样的思考,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道德权威是否可以自我检验”,人类学是否只能于村落这样的熟人社会中进行研究,面对陌生人的研究是否可以可行?
要做大规模的文化研究,面积要大、具有代表性、不能是熟人社会,因此我们分为了四大板块:公共卫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呵护)、义务教育、社区关怀、环境保护。
志愿者闯入到陌生环境,产生了各种议题。研究最后基于本土知识产生了当地人对我们的文化批评,如“让我说话注意场合”、“学生广播发言权利被限制”等,其背后实际上是道德伦理。志愿者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思考,和自我不断地对话,充分体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中的“社会性”。最后将志愿者的工作日志合集出版成册,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从学术角度而言,看到一群以各自兴趣为导向的个体的志愿者行动。
志愿者在行动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从自我的他性逐渐变成大我,这里面的信任是通过人际性产生的,双方的沟通,是基于一个对话的公共性产生的。
最后关于“如何检验道德权威”,有如下讨论:1、一种道德可能对我们不一定合理(哈贝马斯),这是因为道德权威并不能证明自己的正当性。2、利他的道德问题在于主体各方沟通后所产生的人际性,也就是说,施助方的愿望并不能简单地等于受助方的愿望。3、在利他行动过程中,不以“道德高尚者”自居。常人民族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道德权威可被检验的文本。
面对chatgpt我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它给出了康德意义上的回复,“道德权威可以被自我检验,尤其是在客观性上。人们可以在道德概念、原则、实践上进行反思和自检,以确定他们是否正确和正当。”但人类学写作,底层逻辑上来说,道德权威不能高高在上的自己去检验,一定要在具体的事件末端去测验。
资料图
因志趣而交换
第三个是《纸教堂》,讲台湾桃米村灾后重建。提到了两次地震,一次是在日本、一次是在中国台湾。当时在日本神户的教堂坍塌了,有一位建筑师就建了这个纸教堂,做弥撒活动安抚这些亡灵。台湾地震后听说了日本的纸教堂,特别感兴趣,就将其借鉴搬至台湾,并且办成了学堂的模式,有台大的老师去讲课,题目是《参与的创新行动文化实践》,最后营造了一个社会参与活跃度很高的社区。这是一个跨境的项目,原本无关联的两个地方,因为“大地震”走到了一起,因此让救灾重建的主体性呈现出来了。尽管文化不同,但是他们可以实现这种从物质向精神交换。
最后一个是2017年《城乡半X半IT社会》。当时有一个村子老龄化程度相当高,一群东京的年轻人前去那里居住生活,他们发现这个村子依旧很有活力,村民有各种爱好,如冲浪、钓鱼、修行。东京的年轻人都是凭借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安排生活。
东京首都圈当时的工作与生活比例是,一半的时间是工作,自由时间被挤占了,那自从从东京搬到美波町这个村子之后,他可以在工作之前去冲浪。都市生活是线性的,优先赚钱,再去生活。在农村,这几项是并列的,志趣最大化。
这个项目研究讨论如下:1、并非由都市人的单方面怜悯引发赋予,而是不以特定对象为目标进行交换,客观上形成的互惠;2、“半X半IT社会”的人们,并非玩心过重,而是一种整体考虑生活•工作并举的个体化现象,是超越“城乡二元结构”的生动,是摆脱“扎堆都市”的窘迫,展望新型社会。
总结一下社会交换理论的新发现。一方面是义务,关于亲属制度当中的义务,家庭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这是无常的劳动,其中有道德和人格。另一方面是市场利益交换。我们研究发现以往的交换理论,在两方面的交叉当中有个空档,义务有约束性,利益市场交换是不平等的,但是志趣在这里是公平的,而且你作为个体以兴趣去往陌生农村环境。因此我们的社会交换研究,既可以做陌生人的研究,也可以做大规模的研究,这不同于列维斯特劳斯以前的人类学研究。
加 入 读 书 会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助教
(xiaoxueren9517)
往 期 回 顾 与 相 关 课 程
扫码学习更多通识好课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