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2024年复旦人类学日暨第六届长三角人类学共同体新锐论坛(应用人类学专场)成功召开!
文摘
2024-12-01 18:44
上海
11月29日下午,2024年“复旦人类学日”暨第六届长三角人类学共同体新锐论坛(应用人类学专场)成功举办。来自各单位的高校教师、专业人士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等数十位友人出席。早在2014年,为搭建学术研究领域、商业人类学应用领域的沟通桥梁,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和睿丛咨询就共同成立了商业人类学教学与研究基地。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10周年节点,“复旦人类学日”恢复举办长三角人类学学术新锐论坛,邀请关注人类学领域的社科青年学者,在开放、包容、活跃的氛围里,共同就丰富多元的学术与现实议题展开了分享、讨论与交流。本次活动的开幕式由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潘天舒教授主持,他首先对与会人士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并介绍了此次活动的渊源。潘天舒教授指出,本次论坛是上海人类学学会应用人类学专场,与2013年至2017年举办过的长三角人类学共同体新锐论坛一脉相承,尤其在“十周年”的背景下,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王久存教授随后致辞。她对所有在应用人类学领域作出积极贡献的参与者表达了真切的感谢,呼吁上海人类学学会做多领域、多分支的“大人类学”的志向,肯定了复旦大学将人类学推为一级学科的积极尝试与贡献,为“大人类学”的发展推进多元对话、公众认知和社会发展表达了殷切期待。其后,睿丛咨询创始人兼CEO郭莉博士、合伙人兼副总经理何煦博士先后向大家介绍了睿丛及其2024年的工作成果。郭莉博士介绍道,近几年睿丛服务了上百个品牌,开展项目为数众多,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学能够引导研究员通过现象透视身处其中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心意。郭莉博士强调,睿丛致力于在文化战略、创新咨询、市场策略三个方面将人类学的洞察与研究方法论应用在商业实践中。当下,企业日益注重文化层面的竞争,对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力量也报以更强的期待,这使得睿丛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里立足。同时,郭莉博士也希望能以这些商业经验反哺人类学共同体,推动“大人类学”的发展。其后,何煦博士介绍了睿丛今年的部分工作成果。2024年,睿丛受邀进行了多场人类学与商业应用的主题演讲和评审,为将人类学的价值引入商业活动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若干年前需要主动向商业世界介绍人类学不同,如今大企业们已经有热情来主动了解和学习人类学。睿丛今年还发布了7本基于人类学研究的白皮书,用人类学的视角探索和分析商业世界。此外,于2024年,睿丛也开始了第一次出海项目,在激活全球人类学网络方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最后,何煦博士介绍,在这一年里,睿丛还迎来了50位来自世界各高校的人类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实习生,他们带来了自己的研究视角,促进教学相长。何煦博士表示,希望在未来能和更多人类学的建设者一同努力,为人类学学术共同体作出积极的贡献。接着,长三角国创中心适老社会科技创新中心的金靖博士发言,她分享了多学科交叉中“适老”产品的落地实践,指出目前落地中在“产品研发与用户体验”“创新产品与服务系统”“科技发展与社会公平”等三个层面上存在的潜力,期待通过增加用户视角、关注社会公平等自觉以提高科技创新转化力。同时,金靖博士介绍了所在机构产品创新的尝试,他们提出更具人文关怀的“适老”“予仁以技,仁至义达”的理念,并通过跨学科思维培训、咨询规划服务、社区服务等开展具体的实践工作。最后,金靖博士提出,希望能够通过人类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去予以验证实践转化成果,进行产品评估,以提供精确的建议,并在未来努力搭建最具“活力、创造力、人文关怀”的老年服务系统。随后,大家围绕开幕仪式的讲话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继续深入探讨了用户需求、产品出海、海外民族志等相关话题,至此,开幕仪式到此结束。睿丛咨询的创始人兼CEO郭莉博士主持第一场新锐论坛。首先,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郭靖雯带来了题为《制造古味:仿古青花瓷制作的实践与知识》的主旨发言。她介绍了自己在景德镇为期18个月的田野调查,以古陶瓷碎片之用为切入口,讲述了古瓷片及其民间研究者的故事。她介绍称,古陶瓷碎片是构建当地人知识体系的关键,包含了物质信息、制作过程的经验信息等,成为制瓷者学习的来源,为当地仿古瓷器建立了一种制造标准,让历史之物成为当下生产的参照物。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其乐格尔以《苦痛的疗愈:蒙医心身医学的医学实践》为题分享了她的研究。她介绍道,蒙医心身医学是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作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的综合心理咨询疗法。它的治疗原理包括物质、能量、信息三个层面,治疗方法分为团体治疗(健康教育讲座)、面诊(蒙药综合调理)、音乐催眠治疗、养生健康保健操/健康旅游四个方面。其乐格尔期待通过对蒙医心身医学的研究,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对身体、疾病和医疗的预设,此外也反思人类学将“文化”视为差异的分析工具的使用,试图打破对“民族医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局限想象。随后,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张睿俞以《人参与人生:跨越身份的人类学旅程》为题,向大家介绍她关于人参的研究。她在人参产区长白山进行田野调查,作为中医专业背景的学生,在田野中发现关于采参、种参的当地知识与过往了解的医学专业知识大相径庭,促使自己思考关于身份流动、权力关系和知识的问题,旨在从救命仙药、山货、作物等的多重身份对人参的意义以及社会生命进行多层次的阐释。三位博士生发言完毕,来自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的丁玫副教授予以评议。丁玫认为,郭靖雯分享的关于古瓷片的知识非常有趣,并期待其能够基于检测技术等向度的社会事实对其加以进一步阐述。对于其乐格尔的研究,她期待作者能够以更为积极的去神秘化的思路,展现民族医学情境中的更多细节。丁玫老师评价张睿俞的研究很有潜力,肯定了她在研究中的自反性,建议根据田野可及性将后续研究聚焦在人参的流通和中医诊所上。第二场新锐论坛由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张聪副教授主持。首先,睿丛咨询研究员丁睿以《“真假”疑云:人工养殖与电商经济发展对虫草市场的冲击》为题,分享了她在青海和西藏等地冬虫夏草市场的田野研究。她指出,过去40年间,虫草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并步入电商时代,然而,电商主播和网络代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如“货不对板”和“以次充好”的问题,此外,人工规模化培育的虫草进入市场,也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者对虫草质量的判断。丁睿从虫草的神秘性、原真性和珍贵感三个维度,分析了“好虫草”的判断标准,其中包括形态、产地、采挖过程和季节等多方面因素。接着,关注宠物丧葬仪式的睿丛咨询研究员庄注以《渡“宠”自渡:宠物丧葬仪式中的哀伤抚慰》为题发言。她的研究起源于本科阶段的一篇课程论文,主要探讨了宠物丧葬行业自2002年兴起以来的驱动力。她指出,高线城市的年轻人是宠物丧葬服务的主要消费者,其中缘由既有自行处理宠物遗体的实际困难,也有他们对情感支持的需求。庄注以“好好告别”的意义为切入点,分析了从业者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仪式过程以缓解宠物主人面对离别时的悲伤,其中包括对丧葬流程细节的精心安排和多种情感元素的融合。随后,来自牛津大学的Teresa Irigoyen-Lopez(莎莎)以 The Built
Infrastructure of the Qiaoxiang(侨乡):Constructing Transnational Identities in
Qingtian(青田) 为题,介绍了她在中国的民族志研究。她结合工程和电影研究的背景,通过录像影片展示了位于青田的一座欧式风格“网红”桥。她认为,这些由海外华侨资助建设的桥梁和公共基础设施为当地社区注入了新的关注点,并通过这种建设过程,促进了华侨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跨国身份建构。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朱剑峰教授进行了评议。她指出,丁睿和庄注对关于“物”的研究上进行了积极尝试,但亦期待能够以更具反思性的方式思考人与物之联结的多重可能。希望未来人类学与生物学能更多结合,推动跨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大”人类学的建设和发展。朱老师还认为,Teresa结合工程专业背景与人类学的研究极具新意,其对感受与情感的关注呼应了情动理论的核心问题。张聪老师对宠物丧葬的研究进行了补充评议,她指出讲者称“这是一个混乱的市场”,但更为期待其能够对其内部矛盾进行更细致的阐明,后期可以进一步对市场、人们的需求展开细化研究。张聪老师曾经是讲者在本科时的指导老师,从一份课程作业,到一份更为精细、全面的商业研究报告,这不仅体现了学生过去多年来的成长,亦是“共同体”语境下联结何以可能的一个说明。本次活动的最后,王久存会长做活动总结,她称本次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人类学在文理医工融合上的潜质,期待明年能有更多有趣的研究得以呈现,碰撞出更多灵感火花。自此,2024年复旦人类学日暨第六届长三角人类学共同体新锐论坛(应用人类学专场)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