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落幕!第六届长三角人类学共同体新锐论坛暨第二届医学与社会科学工作坊成功举办
文摘
2024-12-02 00:14
上海
2024年11月30日下午,由上海人类学学会医学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上海人类学学会应用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六届长三角人类学共同体新锐论坛暨第二届医学与社会科学工作坊”在复旦大学文科楼1029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医疗、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大家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中展示研究成果,探讨前沿话题,激荡学术思想,共同展开了一场深入浅出的跨学科对话。会议开始前,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潘天舒教授欢迎各位的到来,他介绍了医学与社会科学青年沙龙的创建历史,并展望了沙龙的未来发展。其后,姚灏医生从“医疗健康与人文社科密不可分”等理念出发,介绍了医学与社会科学青年沙龙的办会宗旨与初心。作为新邀学术顾问,三位嘉宾先后致辞。同济大学的赵旭东教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履历入手,分享了自己对文化人类学产生缘分,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兴趣,并在线上遥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随后,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科教部部长的杨卫敏医师致辞,作为新邀学术顾问,表达了她对青年人汇聚在一起分享、讨论研究的支持,表示希望听到更多青年人的想法,大家共同相互进步。最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尹洁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机缘、相关探索与未来研究畅想,她认为医学人类学在研究中不可或缺,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和大家共同合作、学习。接着,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的潘天舒教授、朱剑峰教授向3位新邀学术顾问颁发证书,新邀学术顾问向18位新邀沙龙成员颁发证书,欢迎他们加入共同体大家庭,并在接下来的时光里携手并进,一起关注、解决当下最紧迫的医学健康问题,为促进全人群的健康福祉做出贡献。新届、往届成员共同记录、见证了这一有意义的时刻,随后新邀沙龙成员一一自我介绍,大家彼此相互认识并展开了交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马华舰作为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发言嘉宾,首先,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孙莞绮医师以《精神科住院儿童青少年社会再融入的研究现状》的发言,她指出现在精神科出院死亡率存在升高、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多次住院的现状,分享了教育同精神科之间的联系、影响精神科再住院的因素。而该如何应对相关危机?孙莞绮认为可以通过选取不同时长的住院模式、提供出院后连续医疗及相关家庭支持服务、增强社区在其中的作用等来帮助儿童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随后,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梅笑老师带来《医疗技术与患者依从性——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的主题发言。她从“明明有技术、有药物,为什么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一问题出发,介绍了现有研究从个人、环境、社会等多因素及权力等视角给出的答案。梅笑老师认为,其实背后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探讨所谓更好的治疗选择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其中包括技术的进步、多元主体互动的塑造。最后梅笑指出,引入文化社会学视角是重要的,可以继续探讨技术的物质性、象征性如何同人的身体、认知互动并最终促成意义的生成,而简单给医生赋权是不够的,需要从多方互动入手。其后,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社工部主任李川带来《破坏与重构:当代中青年抑郁人群的疾痛研究》的主题分享。首先,他为大家介绍了新出版的书籍《听见抑郁的声音》,称听见患者内心的声音是第一步,对于大众来说,还需要以共情心去理解。接着,他介绍了对于抑郁症的研究,作为一种破坏性事件的抑郁症,到底对病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根据对15位亲历者的研究,李川称抑郁症对患者的躯体健康(出现躯体障碍、不良反应)、社会角色(职场、家庭角色坍塌)、社会网络(社会联结断开)带来冲击,会使亲历者感觉生命意义消失,也会重构患者的认知框架、行动策略,影响人生进程。上半场结束,与会嘉宾针对各个发言主题展开讨论,围绕医学中的权力视角、抑郁后个体观念与行动、自杀危机干预等话题相互交流,并在愉快的茶歇时光后继续开始了下半场的精彩发言。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刘子潇主持下半场新锐论坛,向大家介绍了三位发言嘉宾。首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的沈雪彦医生带来《康复医学与医学人类学的交流融通》主题发言。她从“康复”“残疾”“残障”的概念讲起,介绍了残疾制定的标准、人类学领域相关的残障研究。沈雪彦认为,人类学领域和残障研究紧密相关。接着她继续介绍了康复医学科中的诊疗模式,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康复科的具体工作与实践过程。其后,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的博士生王焱分享了《失“灵”之身: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民族志研究》。她针对“失能”提出了“失灵”的概念,从田野中遇到的病人感受讲起,开始反思“康复”的意义。王焱向大家介绍了位于辽宁省田野点的社会背景,详细阐述了康复治疗的具体过程,并分析了背后存在的医疗资源不足等相关问题。针对康复的具体过程,她通过三个民族志的例子指出,身体灵活性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医学专业知识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交织影响了对身体、身份的想象。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杨雪晶带来《针对认知症照料者心理负担的意义疗法干预研究》的相关分享。她从“每3秒一个”等数据入手,向大家说明了认知症的较高发病率趋势,并指出,她将问题聚焦在压力巨大的照料者身上,试图从意义管理视角入手,进行干预研究。发言的最后,杨雪晶邀请大家共同来讨论其中的问题,共同促进研究的发展。下半场论坛结束后,大家围绕认知症等展开探讨。随后,潘天舒教授为大家作结束致辞,他再次感谢与会者的积极参与,并期待下一次活动的进行。在多元实践者、多元研究者一同碰撞思想、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本次活动圆满落幕!本届论坛是一个新的起点,新成员的加入让大家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学术共同氛围,人们共同期待一个拥有更多可能性的未来。期待下一届新锐论坛、工作坊有更多新成员的加入,更多新知识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