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听见抑郁的声音》为精神疾病患者口述实录,书中记录了20位抑郁亲历者的成长历程、生活环境。20位亲历者勇敢地敞开心扉,分享了自己的挣扎、痛苦、希望和康复之路,为读者呈现出疾病的多维度面貌。为更好地让读者理解抑郁障碍,书中加入了疾病科普知识和专家建议。希望通过本书,让抑郁症亲历者的声音被听见,让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灵魂被理解和支持。同时,也希望那些正在与抑郁症作斗争的人们,能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更多的希望和力量。
购书链接
听见抑郁的声音
汪作为 李川 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定价58.00元
ISBN 978-7-309-17664-3/R.2127
(点击封面跳转至购书页面)
专家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精神医学科/情感障碍中心主任
方贻儒
《听见抑郁的声音》这本书更多聚焦于抑郁症亲历者的生命历程和亲身感受,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抑郁症的宝贵且生动的视角。
众多抑郁症亲历者坦诚地分享了他们与疾病斗争的曲折历程,有挣扎、痛苦,也有治愈、成长,每一篇都蕴含着对抗抑郁的勇气与坚韧。在抑郁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境况中,他们的亲历“故事”,为众多个体、家庭驱散阴霾、走出困境,可供借鉴。
我强烈推荐此书给所有对心理健康感兴趣的人士,本书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抑郁症的全面认识,也为精神科医生及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参考。
愿此书能触动彼此心灵,让我们在理解与支持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
潘天舒
在针对“他者”的想象、恐慌,乃至一厢情愿的田野凝视之外,作为研究者最首要的使命是“看见”和“听见”。那些在心中久久挣扎的,不仅是“病人”,也是父亲、孩子,也是你,是我。本书审慎且忠实地记录了患者的际遇,从个体的纠缠到时代的症候,克制的笔触呈现体面的真诚。我们看到的只是“人之常情”——无人是孤独的岛屿,“他们”所经历的,可能也是我们作为“常人”所面对的,也是我们所需关爱和照护之人会遭遇的。细致地观察,耐心地倾听,共情才能在理解和体悟的基础做出体现出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杨锃
本书是迄今为止让大众能够更深入理解抑郁症的重要作品之一。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群精神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士——精神科医生、医务社会工作者等通力协作的成果。在书中,“精神医疗话语”和“抽象数据”被尽可能摒除了,在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之下,抑郁症的神秘面纱褪了下来,难能可贵的真实声音呈现了出来。通过20位亲历者各自诉说如何直面抑郁、与抑郁抗争以及与抑郁共处的独特生命历程,极大丰富了我们对抑郁症的理解。
新书导读
作者介绍
汪作为
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心境障碍科)和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重点学科(精神病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和海军军医大学心理系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临床研究中心和老龄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曾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提名奖、上海市健康科普杰出人物和虹口杰出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川
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社工部主任、上海市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中级社会工作师,虹口区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多所高校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导师。研究方向为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与精神医学人文建设。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著作3部,2次获得上海市医院协会精神卫生中心管理专业委员会论文一等奖。
目录
被家庭和工作双重摧残的年轻人
被抑郁魔爪触摸之后
有什么好抑郁的,让我们一起来happy
我好像不可以活得很开心
从迫切治愈到尝试共存
面对抑郁,只有自救的时候才有尊严
自杀是因为希望被拯救
我似乎不配欣赏美丽
你怕什么,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度抑郁
海中的漩涡
看天空比看天花板有用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密不透风的网
裂痕与光
一个中年女人的救赎与成长
童年谋杀了我的快乐
还不如跟着他一起“走”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比你更爱你自己
逆境中的自我救赎
逃跑与追逐的游戏
附录:《听见抑郁的声音》访谈提纲
后记
新书分享会
(点开大图扫描二维码报名活动)
文:张颖懿
图:社工部
视频:社工部
排版/编辑:姚煜霞
审核:薛志强、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