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潜行的法学生2023年度书单

文摘   教育   2024-02-29 18:53   北京  

任天鹏,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西北政法大学2019级法学本科,喜欢携闲书一二畅游,期待“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之幽境,坚信“阅读能作为暗夜潜行的路灯”之理念。



01

《法理学:主题与概念》

《法理学:主题与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ying)维奇,(希腊)克里斯多利迪斯,(意)哥尔多尼著,赵英男译.

本书内容恰如其名,以法理学的主题和概念展开,符合ying mei 法理学教科书的一贯作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内容磅礴,不拘法理一隅,主要法理学流派见诸笔端,兼及法理学与社会科学尤其是zheng zhi哲学的内容。除了前述一般法理学教科书概念性描摹之外,作者巧妙地以“承诺”与“解放”为主线将法理诸家与思想流派体系串联起来,堪称本书智识贡献。

要言之,“承诺”与“解放”之谓暗合后现代与批判法学的思想旨趣,盖人文思潮流变本就承继在前人基础上赓续弦章,要么在主流范式基础上革故鼎新,要么在边缘地带“改弦易辙”,此亘古不变之定律。此外,赵英男老师的译笔实属优美,但后续章节的译文风格却与前述迥异,译著风格似乎未能一以贯之,与前述章节的简洁明快相比,后续章节显得晦涩聱牙。



02

《法律多元主义阐释——历史、理论与影响》

《法律多元化主义阐释——历史、理论与影响》,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mei)布莱恩 塔玛纳哈著,赵英男译.

  法律多元化乃法理学经典命题,即便不溯及法律与道德之辨,今日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论业已凸显法律多元化这一命题的张力。本书作者塔玛纳哈深耕法律多元化这一领域,作出诸多创新性贡献,但本书似乎重在法律多元化的事实阐释,并未从建构的角度深解法律多元化这一命题的面向。此种见解亦可从本书书名管窥一二,但此种事实性的阐述仍无法掩盖作者纵向历史爬梳与横向地理观察的辛劳与贡献。就前者而言,作者指出ying 国侵占澳洲所适用的无主地规则;就后者而言,作者举出遍及亚非拉等洲的地方性习俗以及习惯。



03

《大国xian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大国xian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苏力著.

如所周知,苏力是社科法学的典型代表,如果要加一个前缀,似乎应该是“聚焦于发生学”的社科法学的代表。学界对本书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作者罔顾xian法基本常识,立论以及论证纯属刻意建构;亦有学者认为本书乃作者立足中国一以贯之的产物。管见以为,对本书的解读似乎应置身文本语境以及作者所采用的论证逻辑。实际上,只要区分xian法与xian政这两个概念,承认xian法与xian政并不同步,对本书的态度似乎会更加温和一些。

本书接续《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送法下乡——基层司法制度》、《法治本土资源》三本书的思路,转而从历史维度探寻本土法治资源。毋庸讳言,此种路径与苏力本人立场一以贯之,即立足中国,立足实际,从发生学的角度探寻法治要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似乎试图实现历史中国与当下中国国家治理事实层面的勾连,并不为当下中国治理提供规范意义上的助益。此种事实层面的勾连主要体现在历史与当下所面临问题的共通性以及历史中国政治格局形成的余脉对今日中国的深刻影响。

举其荦荦大端者如下,古代中国行政区划注重“犬牙交错”对今日中国的影响,以及行省交界所形成的权力真空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再到今日中国省界之间的腐败盛行甚至规划差异,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的中国关怀,中国问题意识。唯值得疑问的是,就本书采取的论证方式而言,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史的重要事件和节点进行体系编排和重新梳理,刻意建构的痕迹颇为明显。此外,对部分史实的分析论证似乎并无一手历史文献佐证,建构分析的思维含量虽令读者惊喜但可信度存疑。



04

《英国普通法导论》

《英国普通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李红海著.

本书对普通法的基础理论做出了极其精辟的论述,对普通法的基本制度亦做了十分精到的介绍,堪称了解普通法并深潜其间的不二读物。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ying mei法系si fa制度的介绍绝不是浅尝辄止的概念描述,亦不是循环往复的流于形式,而是呈现作者对普通法重要制度的独特理解。兹举两例加以明示,对于传统理论关于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区分提出的油水分离说,详加反驳并提出水乳交融说。

此外,对大陆法系与ying mei法系法官裁判方法的区分亦作出十分精辟的比喻,前者更像是量身定做,提供制式服装;后者更像是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定作。更重要的是,作者独具匠心地将普通法的si fa理念与si fa制度有机结合起来,遵循先例与陪审制度实现了草根和精英的碰撞,保持了历史与现实的一贯性,体现了普通法内在的生发以及成长机理。最终指出普通法具有三种维度,即历史、现实以及未来,既秉持对过去的承继性,又保持对未来的开放性。




05

《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富勒的论战》

《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富勒论战》,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强世功著.

法律与道德的论争可谓是法理学的经典议题,本书以纽伦堡审判中道德认知困境与法律溯及既往的复杂纠葛为切入点,说明了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联。较之以往关于法律与道德议题的学说罗列,作者似乎并不满足此种论证模式,而是聚焦于历史与现实两个脉络,以哈特和富勒的论战为素材,以小见大,深入凸显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或许结论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论证方式提升的智识意义上的增量。这或许在本书开篇便可窥得一二,作者以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提出的话语捐税为例,指出传统方式对学者思维的禁锢,往往安于现状,难图进取,不禁令读者浮想联翩到昂格尔在《现代社会的法律》一书中指出的范式对于创新的双重矛盾作用,即既给定了分析论证的框架却又限制了学者思维的开拓。

循此,作者舍弃了传统的论证模式,精细化地呈现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方面体现在作者对法学源流的简要梳理和分析,即法律与道德从混沌初开到逐渐分离,无论是法学流派还是法学教育其倾注的心力便是法律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体现在作者对哈特与富勒论战文本的精细分析,作者最终得出结论:哈特与富勒实际上皆承认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只不过对道德参入法律的方式存在争议,到底是加重论证负担穷尽法律论证之后以道德为断还是遭遇法律论证困境之后直接诉诸道德。

实际上,此处若进行延长线上的伸展,即将社会情事置于此种论辩之中,则法律与社会的关联自然浮现。若社会情事保持常态,以法律为决断解决社会纠纷并无大碍,但若社会变迁以致出现变量,法律该如何应对此种变动?也正是因为如此,作者随后又将政治因素纳入法律与道德议题之中,并指出法律与道德的争论如不考虑政治便是虚妄。根据前述章节所分析论证的法学自主性命题,法律与政治的分析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道德因素经常被掩盖在政治目的肆意使用,因此,法律规制应当成为社会常态,而道德考量应该成为偶然变量。但此种论证存在一个疑问,将政治纳入法律与道德的争论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论证品质,但不免令人心生疑窦,即法律实现作为民族国家强化政治的重要工具,同时法律欲实现与政治的分析从而贯彻自身的自主性,其间是否存在抵牾,如何化解?作者并未给出论证。一个间接的回答或许是在此种情形下对法治理解参与的主体是谁?国家还是社会共同体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06

《法律漏洞的确定:法官在法律外续造之前提与

界限的方法论研究》

《法律漏洞的确定:法官在法律外续造法之前提与界限的方法论研究(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德)克劳斯-威廉 卡纳里斯著,杨旭译.

如所周知,本书乃法学方法论尤其是法律漏洞领域的力作。前三章侧重于法律漏洞概念的界定,后两章则聚焦于法律漏洞的分类。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漏洞以规范文义为判断基准,即只有超出规范文义的可能性范围才可能存在法律漏洞。以文义为法律漏洞判断标准的实益则在于,在规范文义范围之内从事法律解释,只需满足具体构成要件即可;但若超出规范文义范围,则需加重说理负担,裁判者须将此种法律续造的论证方法予以呈现。此种方法论上的旨趣一方面秉持“法治国”理念,另一方面暗合法官“依法裁判”的价值诉求,从而将法官造法的肆意程度降到最低。

卡纳里斯对法律漏洞概念的界定颇具匠心,不是先入为主地给定概念,而是经由从事实到价值的层次化推导,即从事实层面的不完整性到价值层面的违反计划性再到基于实证法的违反计划的不完整性,此种精细极致的功力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致力于法律漏洞的发现与填补,就其具体标准而言,主要见诸于实证法、普遍法原则以及法价值理念,或许此种标准选取的顺序亦暗合法律漏洞概念推导的严谨性,即以法律规范为断,严格遵循文义,层层递进。




07

《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

《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龚祥瑞著

本书为已故xian法学家龚祥瑞的自传,藉由此种自传对我国法治建设经历的曲折和取得的成就或许会有更深刻的理解。龚老先生的率真赤诚在这本自传显露无遗。本书亦是了解中国社会情事以及社会变迁的一个窗口,主要见于老先生出生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老先生对中国社会的品性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而社会变迁带来的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老先生的人生经历上。例如,大学老师虽留洋求学却空洞无物,以致生出“留学求知者有之,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者甚少”之叹。又如,面对姐夫的突然离世,姐姐甚至不能以长时间的痛哭宣泄自己的无奈与多舛,这或许就是农村人面对死亡的悲哀吧,100年前如此,今天亦是如此。



08

《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

《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严飞著.

个人十分欣赏严飞老师,用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勾勒社会图景,聚焦社会现实,呈现底层群体乃至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本书聚焦于“附近”,呈现稀疏平常个体的日常生活,得出异乡人“悬浮”于城市之结论。以8位异乡人的都市生活为例,将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呈现在读者眼前。无论是装修工,抑或菜农,还是家政,他们都分享着”异乡人“的标签,在此种标签之下,他们面临着生存的艰辛,饱受着精神的压抑。这或许只是原生性的社会乃至个体问题,次生性的困苦则是子女教育的忧虑,他们始终面临城乡融合的问题。

书中特别提到了一类打工人群体,他们三三两两结成群体发表诗词,诉说烦闷。此处或许存在一处隐喻:农民工借助诗词表达自己的需求与精神价值,但问题在于谁又能看到呢?更大的症结在于,“下里巴人”以与个体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或者宣泄方式或许只能限制在自己的圈子中,没人愿意关注,吊诡之处更在于以“阳春白雪”般诗词进行价值宣泄似乎有些“奢侈”,即便受到关注,或许也只是别人的“乐趣”而已。

另一个深有感触的事例是,农民工孩子进入京城学校求学的基本条件是“五证齐全”,国家的大政方针或许没有此种限制,但是地方政府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层层加码,要求这些农民工的孩子提供额外的证明,一种隐匿的歧视仍然挥之不去。即便在法治成为国家战略以至于深入人心的时刻,仍要追问法律如何回应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如何提炼本土问题,形成本土制度。至少就当下而言,无论是制度还是理念,法律作为一种精英性知识能否吹入寻常百姓家,颇值得疑问。



09

《min zhu的细节:当代mei 国zheng zhi观察随笔》

《min zhu的细节:当代mei国zheng zhi观察随笔(修订版)》,三联书店2009年版,刘瑜著.

个人对政治学尤其是min zhu的基础理论颇感兴趣,加之刘瑜自身在政治学领域的口碑,于是便有了与这本书的邂逅。本书主体部分主要由一系列旅美小故事构成,藉由该类故事对mei国的zheng zhi民主作出风趣幽默但又不失严谨精确的解释。颇值得一提的是,刘瑜为本书所作的序言,本身便是一篇难得的佳作,颇具智识思辨。




10

《xi fang现代思想讲义》

《xi fang现代思想讲义》,新星出版社2021版,刘擎著.

本书为刘擎在得到app讲授的政治思想史修揖而成,对xi fang政治思想史作了脉络性梳理,对各个流派以及诸位名家的主要思想亦作了简要介绍,适合作为xi fang政治思想史乃至政治哲学的入门读物。




11

《我的二本学生》

《我的二本学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版,黄灯著.

本书以作者所教授的二本学生为样本,通过记录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勾勒出一幅二本学生沉浮于社会的现实图景。尽管我国本科教育早已扩招,但二本学生仍然占大学生群体的多数,藉由该群体为吾侪透视中国教育提供了一扇窗口。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田雷老师主持翻译了“mei 国教育三部曲”——《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样没有被炼成的》、《我们的孩子》、《寒门难出贵子》,与本书相较,似乎中西方在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极具相似性,一方面是教育平等,家境条件与教育资源的差异投射在寒门学子身上,或许光芒仅在于金榜题名之时的欢乐,寒门学子最终仍需面对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的骨感现实;另一方面是寒门学子在大学期间对机会资源的把握以及时代脉搏的诊断时常发生错位,难以展开行之有效的社交,遑论大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12

生产智慧——现代大学的兴起

《生产智慧——现代大学的兴起》,三联书店2022版,(mei)詹姆斯 阿克斯特尔著,何本国译.

本书主要追溯了现代大学的起源及发展,以两条主线贯穿全书,一为时间轴线的线性发展,通过既有文献梳理从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出发,跟踪其流变从而形成现代大学,最终mei国师法xi欧大学教育,日益成为现代大学教育发展的楷模;二则为大学教育模式以及制度设施的具体流变,例如宿舍制度以及考试制度,此种溯源别有一番风趣。或许受限于作者自身教育以及国别背景,本书在最后篇幅亦指出mei国大学发展的特色以及面临的困难,但作者仍然或明或暗地对mei国大学发展的公si结合模式保持相当自信的乐观。这不仅是mei国大学教育在一二百年内所取得的极大成就所致,更是此种公si结合模式符合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分流所致。



13

《当代zheng zhi哲学》

《当代zheng zhi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加)威尔 金里卡著,刘莘译.

本书乃xi fang zheng zhi哲学的经典教科书,口碑极佳。体系庞大却不失精确,基本囊括了xi fang zheng zhi哲学领域主要的思想潮流以及在zheng zhi哲学领域熠熠生辉的学者,无论是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流派还是罗尔斯、诺齐克等zheng zhi哲学家,本书都有相当可观的篇幅予以介绍。论证精细而不晦涩,较之笔者以往涉猎的政治哲学著作,本书对具体思想流派的介绍以及对不同zheng zhi哲学家思想的分析论证精细而且具体,并没有流于形式意义上的粗浅介绍。




14

《mei国政治:激荡于理想和现实之间》

《mei国政治:激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新华出版社2017年版,塞缪尔 亨廷顿著,先萌奇,景伟明译.

一直对mei国政治法律感兴趣,围绕该主题亦阅读了部分著作,这本书理论建构色彩非常浓厚,完全不同于以往对mei国民主理论的概览式介绍,但此种建构又深得mei国政治精髓,仅从标题“理想与现实之间“便可见一斑。质言之,min zhu政治在理念层面作为一种承诺映射到现实层面又能实现几何呢?或许理念承诺与制度现实本就存在激荡的张力!

本书首先给出mei国政治运行的基础性事实,一方面mei国民众深刻的平等信仰隐含着一个悖论:如果承诺不能被现实兑现,社会撕裂必将愈演愈烈!但另一方面任何社会都必定存在最低限度的不平等和等级安排。全书围绕上述两点得以展开,得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一直是mei国政治的中心话题。

在此种建构和论证的基础上,作者得出颇为精辟的结论:越是信仰mei国理想,越想批评mei国制度。而此种吊诡结论得出的前提或许在于,zi you民主既是获得共识的前提也是造成冲突的根源。作者甚至认为,mei国的革命一直在持续,从未间断,只不过从流血的革命变成了无声的革命,即政治集团的周期性重组是mei国革命的替代品。作者最终又将此种周期性的重组的根源追溯至mei国公众的政治意识:道德主义——犬儒主义——冷默自满——自我欺骗,而此种政治意识深嵌于mei国政治的循环发展之中。




15

《超越东xi方——吴经熊自传

《超越东xi方——吴经熊自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吴经熊著,周伟驰译.

个人非常喜欢书中一句话,唯有学习才能“校正高尚情感的庸俗泛滥”。

许章润曾评价吴经熊乃百年近代中国法学第一人,这本自传或许可以为该美誉提供佐证。超越东xi方之谓在本书中或许有两重含义,一为人生经历超越东xi方,二为思想境界超越东xi方。前者主要指吴氏曾负笈mei利坚,归国后在上海担任法官,新中国成立后又远涉重洋定居mei国;后者则主要指吴氏此前深受传统中国儒释两家思想影响,后又皈依基督教,长期浸染在基督教义之下,吴氏主动承担翻译基督教经典之重任即为明证。东方的佛家思想与xi方的基督教义在吴氏身上达致惊人的平衡,这或许也是吴氏异于常人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前几章的译笔相当优美,甚至令人有垂涎欲滴之感,足见译者对吴氏经历和思想的把握相当到位。此外,吴氏对基督教经典的翻译甚至远超“信达雅”的标准,堪称无人出其有之经典。从此种角度来讲,本书似乎又超出自传体裁的范畴。吴氏对东xi方思想的深刻体悟可见于本书多处,最典型的莫过于其对于婚姻观念变迁的领悟,吴氏指出,虽然旧的婚姻观在革命风暴中逐渐失去了根基,但是新的意识形态又超出了理性的界限。实际上,新旧两种婚姻观念在新旧世界碰撞之际,人们往往会陷入一种极端主义。要么全然固守传统理念,要么纯cui追求新式理念,但在本质上忽视了新式理念既有的演化过程。法治或许亦复如是,传统秩序面临xi方法治的严厉冲击,矛盾与恐惧业已演绎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6

《权力的钥匙——世界税收史》

《权力的钥匙:世界税收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版,(ying)多米尼克 弗里斯比著,刘生孝译.

本书从历史维度出发对”税“的生成与发展进行介绍,作者此种关切决定了本书对”税“的理解不是从形式意义上“税”的概念出发解读,而是从实质意义上的“税收之于人民负担”此种角度加以阐释。此种立场不仅包括了国家强加给人民的各种费用更是囊括通货膨胀,作者甚至语出“通货膨胀乃国家对人民税负转嫁的惊人之断”。按照作者对税收论证的思路,实际上可从时间维度对“税收”进行三个阶段的定性,以民族国家采用立法形式明确规定的“税收”为中心,之前是封建时期对人民征收的苛捐杂税乃至繁重徭役,之后则是数据时代对传统税收产生的冲击,这不仅包括数据财产更包括加密货币,甚至技术手段带来的征税困境等问题。此种论证实际上凸显了税收乃“国家之于人民一种负担”实质性内涵。


17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兰小欢著.

本书的问题意识十分明确,聚焦于中国社会现实,舍弃宏大的理论建构,从事实出发,解读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本书第一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了事实意义上的解读,同时运用经济颇值得玩味的经济学概念辅助论证,比如形式权威和实质权威、权力交叠理论。后续章节在前述基础上展开,主要探讨了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机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有机械地采用教科书意义上的“市场理论”,而是将“政府与市场通力合作“的模式与机理摆在读者眼前,从内在嵌入的视角分析利弊得失。另外,作者在分析具体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时,非常重视国家政策方针的解读,此种论证不仅严谨更是切中中国社会现实之肯綮。循此逻辑,后续章节展开的分税制、房债危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前述问题意识一脉相承。



18

《学历之死:mei国博士消亡史》

《学历之死:mei国博士消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mei)赫布 柴尔德里斯著,杨益译.

本书由国内多个领域的知名学者联诀推荐,更是由清华大学严飞老师倾情作序。当吾侪惊异于国内博士教育的卷压之弊,未曾想大洋彼岸的mei利坚亦深陷此种沉疴。本书首先指出了青年博士生存的艰难,并列举极端案例,个别女博士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甚至做起了了色情兼职,青年学者生存艰难之情状可见一斑。或许这只是为解决温饱问题所采取的极端手段,但若聚焦于教学领域,尤为可怕的是,大量博士沦为学术民工,在各大高校仅从事最基本的写作和授课任务,根本无法深入到科研环节。

质言之,他们根本没有被一种规训的校园文化所认同。除了这部分内容之外,其余章节似乎和博士自身生存并无直接关联,更多是从外部视角出发探讨制约博士生存困境的原因,最典型的莫过于学术官僚化和学术商业化风气,清纯志虑的青年学者在浮躁喧哗的学术风气之下如同迷失方向的羔羊。

在笔者阅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关于mei国社会情事的著作中,社会调查分析的方法大行其道,一言以蔽之,该类著作多聚焦于“田野调查”所追踪的个例,以个案数据和事实进行量体裁衣式的建构,或许得益于研究范式的臻于完备,此种著作的阅读并无晦涩之感,亦无建构理性的生硬之感。

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采用的研究范式或许与前述不同,对个案的调查追踪与分析论证并未深入展开,更遑论经由个案与个案之间的殊相凝聚而成的社会情事的共相,而是以个案为例证,偏重建构,而非经由事实出发进行的分析,对mei国国家数据库的运用或许又缓和了此种研究范式。


文字:任天鹏

编辑:任天鹏

审核:熊峰


民商书屋
分享民商事理论及实务、个人人生感悟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