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习漫谈——读书与写作

文摘   2024-07-01 13:00   四川  

论丛·撷华引航第二期

民法学习漫谈——读书与写作


分享人简介

熊峰

中共党员,四川达州人,烟台大学2021级法律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商法。


前言

2023年9月24日晚,由法学实践论丛编辑部主办的第二期“论丛·撷华引航”学习交流分享会于线上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烟台大学法律法学硕士研究生熊峰担任分享人,会议由《法学实践论丛》编辑部学生主编展嘉文主持。

在本次分享会中,熊峰学长从读书、写作两大方面展开经验分享。



一、读书与学习:你喜欢民法吗?


(一)四种思维

熊峰从四种思维入手,提纲挈领地为民法的学习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切入思路:

首先是法律关系思维。法律关系思维是我国目前民事审判的主导思维,强调法律关系先于诉讼请求、事实认定先于法律适用、时间顺序先于构成要件,其以法律关系为媒介,将事实和法律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司法三段论中大中小前提的有机结合,使得法官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案件进行审判。同时,熊峰还提到了同以法律关系为着眼点的穿透性思维这一审判思维。熊峰以《民间借贷规定》第23条为例,进一步说明了穿透性思维在处理“名实不符”这类形式与实质不统一的案件时的具体适用情形。此外,熊峰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5条的条文内容展现了我国民事诉讼模式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变迁,以突出作为争议焦点的法律关系性质和民事行为效力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其次是请求权基础思维。熊峰根据自身体会对比了王泽鉴老师 “谁得向谁,依据何种规范,有所主张”和任重老师“谁得向谁,依据什么,主张什么?”两种略有差异的说法,对请求权基础思维进行了初步的阐述。然后熊峰借助吴香香老师的《民法典请求权基础检索手册》和自己整理的相关思维导图对请求权基础的规范类别、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尤其在检视顺序这一方面,熊峰结合具体法条带领大家就多项请求权基础进行逻辑排列。与此同时,熊峰更是着眼于司法实务中案件的难易度审视了请求权基础“三层四步”的推理方式,对其实际适用情况做出理性分析。

再次是体系化思维和解释学思维。就体系化思维而言,熊峰十分注重学习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制作,建议遵循梁慧星老师“法条中心主义”的理念将对应的法条附在相应知识点之后进行总结归纳,从法律本身一直延伸到司法解释,串联起法律渊源体系,实现整体知识架构的体系化和精确化,同时也便于初学者理解记忆。就解释学思维而言,熊峰指出鉴于我国没有立法理由书,故应当重视法工委的释义和最高院的理解与适用,他特别强调了要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释义》和《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这两套官方书籍来帮助我们了解立法原意、树立主流观点。

最后是案例思维。正如王泽鉴老师所言:“研究案例是法律人的日课,我每天都要阅读案例”。熊峰自身就有研究案例的良好习惯,他向大家推荐了《民法案例百选》和《民法判例百选》两部案例、判例集选,此外,最高院的指导性案例或者公报案例等典型案例也都是将理论学以致用的媒介。在熊峰看来,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或许比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更有裨益。在最高院强化类案检索的制度背景之下,熊峰推荐了威科先行、北大法宝、法信等数据库并结合“后让与担保”这一法律术语介绍了关键词检索、法条关联案件检索等检索方法的具体运用。

(二)延展阅读

著名民法学家朱庆育教授在《一盏秋灯夜读书》中如是说:“以一本书为主,同时挑选有代表性的另外几本,摆在一起同步看。读到任何一部分,都对照其他几本。”熊峰从这种阅读方式中受益匪浅,他主要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并结合民法典体系就不同编目分别给大家推荐了相关书籍作为阅读资料。

第一,本科不用学太多比较法,扎实掌握大陆的法律规范、法学理论和实务案例即可。第二,民法各编要各选好一本优质教科书进行精读,李昊老师“法学理想”公众号中的推荐书目可供参考。第三,基于台湾地区民法和大陆民法的差异性,如果有主攻民法的打算,需要完成上述两步后再着手阅读王泽鉴老师的著作。

在推荐书目的部分,熊峰在自己认真阅读过的书籍中分别推荐了相关精读书目和泛读书目:

1. 在民法总论部分,熊峰极力推荐杨代雄老师的《民法总论》,该书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本土意识、善于举例、图表生动。这本书也是熊峰所创办的“民商论坛”读书会的第一本研读书目。此外,梁慧星老师的经典著作《民法总论》也可以作为通说简要阅读。

2. 在物权法部分,熊峰推荐了刘家安老师的《民法物权》一书,此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本土思维和问题导向突出,案例丰富、文风朴实。此外,梁慧星、陈华彬老师的《物权法》代表权威通说,可读性较强,文风平易近人,虽与实务结合较少,但仍值得一读。

3. 在合同法部分,熊峰表达了对这一领域高质量专业书籍相对缺失的遗憾,相对而言,基于CISG背景,韩世远老师的《合同法学》在对规则的理解方面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可供初学者入门时参考,但也要注意到此书在丧失物权法背景之下体系性视角不足的缺陷。

4. 在担保法部分,熊峰推荐了国内“担保法第一人”高圣平老师的《民法典担保制度及其配套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一书,本书以法条为基础,结合理论与案例进行分析,语言通俗,文字精准,熊峰也对后续担保法体系书的出版表达了期待。

5. 在侵权法部分,熊峰强烈推荐了程啸老师的《侵权责任法》一书,此书深度结合实务案例,紧密联系国内法律,融会贯通国外法律,实为融汇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上乘之作,堪称“国内侵权法第一”。

(三)读书笔记

在这一部分,熊峰介绍了金可可老师的读书笔记整理方法,即“并非将相关内容照搬进笔记,而是分解、归纳、提取其中所有问题点、作者观点(或比较不同观点)及其理由”,强调“笔记中之任何内容,最好均以规范之引注方式标明出处”。

熊峰从本科期间开始就按照梁慧星老师“法条中心主义”的方法展开民法的学习和笔记的归纳整理,将相关法条规范、深层法理、典型案例有机结合,至今已汇总七十多万字。这种笔记整理方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理论与实践并重、法条与法理并举,既注重宏观框架的构建,又精耕于微观细节,实属掷地有声的民法学习经验之谈。在此,熊峰总结了学习民法的“三大法宝”——“比较阅读+电子笔记+案例研习”,即综合运用朱庆育老师的比较阅读方法、金可可老师的读书笔记整理方法和王泽鉴老师的案例研习方法,在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指引之下,有望对民法理论有扎实的掌握。


(四)学贵有恒

在前半部分的最后,熊峰提到了张明楷教授对于法学专业的精准评价——“法学是典型的先苦后甜、胜者通吃的长线专业”“法学是成年人的工作,如果不快点毁掉你们的童年,你们怎么真正成熟!法学是统治者的事业,如果不毁掉你们的平民心态,怎么能进入领导者的行列!法学是研究人性恶的科学,如果不深刻地直面邪恶,你们又怎么能彻底地明白正义!”。鉴于此,熊峰特别强调了“学贵有恒”这一学习品质的重要性。熊峰将切身发展经历娓娓道来:大二暑假听完钟秀勇老师的民法课程之后就去参与了法律援助,考研结束后进一步巩固了商法、民诉法、刑诉法的学习,在研一、研二期间组织了读书会强化阅读与写作……总之,他秉持“学贵有恒”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哪怕只能做民法恣肆汪洋中的一抹渺小的浪花,也能在一次次的波涛汹涌中感到由衷的幸福。

二、写作和思考

(一)日拱一卒

熊峰首先分别列举了任重老师每天写作两三千字保持手感和傅鼎生老师每次研究一两个小问题的例子,来突出日常积累的重要性。同时还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累计在民商论坛公众号“民商书屋”发表七十余篇专业文章,累计阅读量上万余次,涉及到总则、通则、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合同法通则、合同法分则、侵权、民诉等多个方面。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理论深度、写作水平和规范程度也随之不断提升。在日常的写作过程中可以联系实务案例,熊峰认为这不仅能够锻炼大家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对未来的论文选题也大有裨益。要善于从日常的思考中发现问题,进而进行写作。

以民法为例,民法从8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民法的理论体系并非完美无缺,其中有众多的问题亟待我们去发现、解决。其次,民法要与民事诉讼法相联系。民法作为一种权利法,涉及到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等具体权利时,仍然需要通过诉讼程序来实现。

(二)宁静致远

1. 个人写作经历

熊峰坦言自己起初对未来的规划也不甚清晰,而是在学术知识的不断积累中渐渐明晰心之所向。在投稿的过程中发现,研一时期坚持写作七十余篇文章的积累终会铺就研二投稿的基石,目前已有《论增信措施法律性质之识别》和《不作为侵权,还是受益人补偿?——评江歌案的观点分歧》两篇文章顺利投稿。熊峰认为,正是你所吃过的苦,读过的书,写过的文章——这积累的一切铸就了顺利收录的结果。

2.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熊峰认为“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身为法学人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工作,都需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信仰。正如张永健老师所说,“发表出去的论文一定要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在写作价值层面,学术论文写作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杜绝无病呻吟。在写作风格方面,民法界的学术圈偏好文言风,但是就文章的传播范围与理解上来看,更需要平实易懂、平易近人的文风。在写作逻辑方面,文章的标题、推理、论证之间需要环环相扣,对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之间要有着清晰的思路。同时,在科研上既不能没有成果,又不能过于功利。要重视每一篇投稿的文章的质量,在追求广度的同时更重视文章的深度。需要像张永健老师这样的大家学习,发表出去的论文一定要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

3. 写作与投稿细节

熊峰认为在引注方面,可以参照朱庆育老师主编的三本中国民法典评注条文选注,引注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需要做到详实、必要。在学习论文写作方面,正如吉林大学的田洪鋆老师所说,只谈论写作方法没有意义,最好的就是多写。可以参考何海波老师的《法学论文写作》,梁慧星老师的《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田洪鋆老师的《100天写出一篇论文:论文写作的本质及过程控制》等等。在写作遇到问题时去看《法学引注手册》中对于脚注使用的规范,再观察优秀文章的摘要、篇章、写作结构等内容,达到边写边看写作方法的状态。在写作时长方面,熊峰以自身为例,专注写作时完成一篇15000字的文章一般需要一个月,而比较零散地写作时则大约需要两三个月。当然这只是就初稿而言,后续的投稿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在论文发表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文章的选题,应体现相应的知识积累以及清晰流畅的语言逻辑。同时找准投稿的自身定位,像田洪鋆老师在《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一书中所说,作为法学的初入门者,探讨的深度和广度难以达到一些法学大家投稿的水平。

最后,熊峰讲到:“学习是很枯燥的,生活也是很艰辛的,大家还是要热爱生活”,同时还向我们分享了汪国真老师的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熊峰直言并不喜欢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奖项或是荣誉,而是认为自己最幸福快乐的是可以一直打羽毛球、跑步,在喜欢的方面有所成就。熊峰鼓励大家在学习之余,培养一些小爱好,例如运动、唱歌、弹吉他等等。同时还应当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拓宽自己的眼界。熊峰向我们分享了自己在净月潭、长白山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外面的世界很大,不只有学业、成绩和外界评价,天高地迥,能够将读书、科研时的烦闷一扫而空。

三、经验交流


在兼顾考研、绩点等多项内容的同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较为快速地入门民法?

本科时期应当以法条为核心,结合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同时还可以听钟秀勇老师的网课,打好民法学的基础。如果进行实务工作,可以通过法律条文等学理去分析、解决案例;如果不做实务工作,可以多看案例分析。总而言之,通过法考视频入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搭建法条的体系。先记住法条的内容,理解背后的法学原理,然后再到实务中进行运用。

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生任天鹏学长分享:学习民法首先需要面对如何从经验世界步入规范世界的问题。就学习某一具体的部门法而言,需要兼顾读书与思考这两者。这两者必须是同步进行的,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学长个人认为王泽鉴老师的书目不适合作为入门来读,原因有二:书中常常通过具体的个例进行分析,这与我们传统的先理论后实务的学习思维模式不同,另外还有大陆与台湾的法律体系存在差异这种障碍存在。作为入门者来说,我们必须要掌握清晰的概念与健全的体系,这也是最为重要的基础。


怎么样有效地看案例,是应当自己查阅资料分析案例还是阅读已有的案例分析?

对初学者而言,以《民法案例百选》和《民法判例百选》这两本书为基础就足够了。其中涉及到200多个较为经典的案例,可以在阅读的同时顺着脚注阅读学者的原文。无论是看案例原文还是案例分析,最重要的都是自身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的这个过程。可以在阅读案例时画出法律关系,归纳案件事实,进行三段论的推理。


作为初学者而言,能写出来的东西十分有限,还需要每天坚持写作吗?

可以从简单的内容出发,归纳法律中的基本概念、构成要件、关联的法条以及背后的法学原理。在归纳的基础上再尝试做一些创新性的内容。


END




来源:法学实践论丛
编辑:熊峰
审核:兰国强

民商书屋
分享民商事理论及实务、个人人生感悟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