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最末节气,代表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的到来。
大寒在岁终,过了大寒就是立春。冬去春来,即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大寒同时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机,万物从潜藏趋向生发之势。
到了这个时节,人们心里总是会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激情。民谚有“大寒迎年”的说法,每到此刻我也总是带着辞旧迎新的向往。古人以斗指丑,作为确定大寒的依据,现在更趋向于把太阳黄经达300°,作为大寒的标准。今年是公历1月20日交节。前一个节气是小寒,转眼就已是大寒,突然觉得,其实“小”和“大”是哲学的范畴。这些都是我们对于时空的感受,都在一念之间,是我们的设定,关键在于我们的着眼点在何处。犹如传统概念中的阴和阳,雌和雄,其实也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而已。如果说小是指局部,那么大就是整体;假设小是个人感受,那么大是集体感知。换个说法,“小”是人的体验,而“大”就是那个能让你体验所必需隐形背景的状态,无非是外显与内敛之间的关系。《道德经》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寒和热也是相对的概念,互为存在的条件;大寒和小寒也只是个概念,主要看比较的对象是谁。有好朋友告诉我,他去欧洲旅游时,体验了一把超低温桑拿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游戏。首先,他赤身进入一个由液氮创造的温度为零下几十度的房间,然后在其中停留满三分钟。当他走出低温房间后,发现自己遍体大汗出,津津如洗,比蒸热桑拿还带劲。这就是所谓的因寒而收,因热而张,和常温相比较,超低温房间显然是大寒。大寒是我们对纯净的向往。你想想,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天地之间一片寂静,空灵而安祥。如果按照古人的经验,这个时候,不论南北方,自然界的气温都应该是一年中最低的了。但是,今年的大寒节气,我在江浙沪一带活动时,测量到白天最高气温居然达到摄氏18度左右。带着这个困惑,我请教了老师。戴老师是这样解说的:2024年(甲辰),年运过旺之土。司天之气太阳寒水。由此可以看出,一年的气场主体为湿土。土旺克水,冬季属水。故今年冬季是暖冬气候。2025年乙巳,金运(偏弱),司天之气厥阴风木,金弱则木旺。加之厥阴风木性情,春天来得早。木旺生火,可以预见夏季炎热。而且今年风多雨多。金生水,冬季必寒。所以,我很感叹: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在思维上就容易别开生面而致柳暗花明,就会有更多更美妙的视角,生活也会更加丰富而有趣。俗话说山不转水转,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有势则借势,无势则造势。假设此时的外环境不利于冬藏以应春生,我们就要自己创造条件,以图养精蓄锐。正如 《黄帝内经》所提倡,养藏之道宜“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指导我们在冬天应该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升起后再起床。此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低谷,趋于封藏沉静状态,阳气内藏,阴精固守,是机体能量蓄积的阶段,也是人体对能量需求较高的阶段。在今年的大寒节气,起居方面可以模拟冬季闭藏的特性,千万别熬夜。应该适当延长睡眠时间,早睡晚起。晚上可以提前半小时休息,然后早上晚半小时起床,等到太阳升起后再起床最好;这样可以养阴固阳,减少外邪侵袭。这个特殊的”大寒不寒“状态,尤其要注意精选饮食,避免肥甘厚味,不吃或尽量少吃辛辣食物,或者油炸、烧烤之类的食物,谨防燥邪伤阴。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味,追求清淡,易消化食物,以减少内热。可以适当吃些百合、雪梨、芡实、莲子之类的养阴潜阳之品。身体内部如果燥热不甚,则皮肤毛发伸缩自如,腠理致密,则外部风寒之邪不会轻易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