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专访丨王继光教授:依托长城心脏病学盛会,共绘心血管健康新蓝图

健康   2024-10-21 17:57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点上方蓝字国际循环关注我们,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将于2024年11月4日-10日以线上、线下两种方式举行。本次大会以“创新创造,关心关爱”为主题,深刻体现了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中的创新与人文关怀。大会主席王继光教授在专访中,阐述了大会主题背后的深刻内涵,还透露了本届长城会的诸多亮点,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应用,以及药物创新方面的最新进展,令人充满期待。


《国际循环》:本届长城会主题定为“创新创造,关心关爱”,请您详细阐述一下这一主题背后的深刻内涵?



王继光教授: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是我国乃至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心血管学术活动,其规模已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及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会议相当。作为如此重要的学术活动,它必须致力于推动心血管领域的创新与创造。创新与创造在心血管疾病的管理和控制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对患者的全面的关心与关爱,旨在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不仅延长生命,更要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本次长城心脏病学大会中,我们将创新作为鲜明的主题,以推动学术交流。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好每一位心血管疾病患者。所以,本次大会我们将高举两面旗帜:一是大力推动心血管领域的创新与创造;二是始终关注并关心每一位心血管疾病患者。

《国际循环》:作为大会主席,您认为本届长城会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请您剧透一下本届长城会有哪些亮点特别值得关注和期待?



王继光教授:长城会始终致力于积极推动领域内的创新进程。而本届大会更是紧密围绕此核心主题展开,彰显其最鲜明的特点。我们全力以赴,致力于推动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发展。当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无疑是最鲜明的特色。因此,在本次会议上,特别设计了一系列与AI相关的内容。这些不仅体现在大会的学术讨论中,还在展览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与全球技术领先者携手合作,共同推动AI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与控制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将患者与医生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这意味着,医生和患者不仅可以在诊室和医院内进行互动,未来还可以在AI平台上进行互动,实现全病程管理。无论是在疾病的危险因素阶段、疾病发生后,还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后,医生都可以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和处理。

人工智能这一话题,不仅将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也很可能在未来其他会议上成为重要甚至核心的主题。当然,本次会议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学术交流内容。例如,在药物创新方面,近几年取得了显著突破,特别是小干扰RNA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药物,这两类新型药物已在多个治疗领域成功进入临床应用。

此外,本次会议还致力于促进国际交流,邀请来自欧洲、北美、亚洲、拉丁美洲及非洲等地的学者共襄盛举,旨在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推动心血管领域的发展、创新与创造,并在此过程中深切融入对患者的关怀与爱护。

《国际循环》:您作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主任委员,对比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的《2024 ESC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在高血压管理上,有哪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高血压管理上的不同侧重点?双方又有哪些互补之处?


王继光教授:二十五年前,刘力生教授启动了我国高血压指南的进程。这些年来,指南经历几次更新,内容既有传承又有发展。今年,我们发布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在坚持做好我国高血压防治和控制工作的原则指导下,着重强调了几个关键方面。在高血压管理上,中西方指南确实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在对不同侧重点上的关注。首先,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提高知晓率,即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目标是将国人血压知晓率提高到70%以上,目前在50%左右;二是对于那些已经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力求将他们的血压控制到目标水平,甚至在可耐受的情况下,控制到更强化的目标水平。为此,新指南特别增加了血压测量这一章,以期推动血压测量的普及,从而提高知晓率。

药物治疗方面,指南也进行了重要更新。例如,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增列为一类常用的降压药物,作为起始和维持降压治疗的选择。这一变化与欧洲指南有所不同,欧洲指南仍将其作为为心衰患者的降压治疗药物。然而,我们认为这类药物具有很强的降压效果,有助于更多患者实现降压达标,预计这类药物的普遍应用将显著提升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此外,新指南还增列了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作为一类药物,并将其与传统的利尿剂区分开来,以期在难治性高血压的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欧洲在过去的两年间,分别发布了两个高血压指南,一个是欧洲高血压学会在2023年所发布的动脉高血压管理指南,另一个是今年ESC会议期间发布的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的管理指南。

虽然是不同版本,但总的原则仍然非常接近,与我国指南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指南均遵循以血压值≥140/90 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这一标准建立在大量且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基础之上。因此,在这一诊断水平上实施高血压管理策略,能够确保高血压患者普遍获益。

然而,欧洲指南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例如,ESC指南提出了收缩压120~129 mmHg的降压目标范围。这样的目标范围可能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操作目标,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较大困难。因此,在我国虽然也有类似说法,但并未划定这样的降压治疗目标范围。在这方面,基于安全性考虑,我国的指南推荐可能更加合理,仍然坚持将血压控制到140/90 mmHg以下,如果可以耐受,则降到130/80 mmHg以下的强化目标水平。充分体现了降压治疗目标的个体化原则。

总体而言,鉴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群特征、医疗资源及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中西方对于高血压的管理策略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侧重点,同时也体现了双方的互补性。通过相互学习与借鉴,可以不断完善并优化各自的高血压管理指南,以期达到更佳的健康管理效果。

《国际循环》:基于心脏病学最新发布的临床指南,长城会计划如何助力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新指南?



王继光教授:制订临床指南耗费大量时间并需要进行深入讨论,但更关键的是指南形成后的学习与推广,确保其能够在实际医疗实践中得到应用与落实。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心血管学术平台,长城会肩负着推广并落实这些指南的重要责任与义务。为此,我们将在长城会的学术框架内,精心设计一系列针对指南教育与推广的学术活动。

此外,会议期间还将开展多项相关指导活动,并推出一些辅助工具,例如指南小册子,以便临床医生能够随身携带,及时参考指南中的重要原则和建议,从而依据指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管理与控制。

对于长城会这样一个学术平台,我们始终将规范心血管疾病的诊治、管理与控制视为核心学术内容。期望通过此平台促进相互学习与交流,从而显著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管理与控制的规范化水平,提高我国居民的心血管健康水平。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凡原创文章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