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只看了一部《满江红》,《流浪地球2》在1月18日提前观影后写了篇影评(科学.人物.思想:《流浪地球2》科研专场无剧透弹幕影评)说过了。对春节档而言,《满江红》拍的好看,门槛不高,演员演技全在线,悬疑+喜剧的节奏快慢相宜。不过,导演和编剧的一些脑洞着实看不懂,吐槽一下。
最后孙均为什么不杀真秦桧?这么多人抛却生命,只是为了让秦桧“活在羞愤中”?让一个有巨大权力的坏人在位子上继续残害忠良,勾结外敌和屠杀更多人,和指望他良心发现被良心折磨中羞愤而死?靠一首词的力量?未免太天真了吧?这么天真的人,计划居然还能成功?
一个影评下面,有人贴了一个笑话:在激烈的战争中,一位将军躺在临时救护所的手术床上,医生满头大汗,忙着为将军做手术。突然,护士长掏出刀捅向了医生,所有人都震惊了。护士长泪流满面地说:“医生,对不起,你对我一直很好,但我是受命派来的卧底,我不能让他活过来。”医生捂着伤口,颤抖着说:“那你捅他呀!”
你说历史上秦桧是病死的,不能拍秦桧被杀死?那这段故事不也是编的吗?昆汀拍《无耻混蛋》可以让希特勒死于法国影院的盟军地下组织的刺杀。一部杜撰的《满江红》故事,当然可以更讲电影的内在逻辑。这个奇怪的不杀秦桧的逻辑,让我想起了老谋子另一部备受争议的《英雄》的逻辑~秦始皇因为无名不杀他变得仁慈了吗?没有,相反,因为羞愧和认知不协调,会让人更加残暴,做更多坏事来“合理化”自己的杀戮行为。
在《教父》原著中,有人问麦克为什么要杀掉他妹妹Carol的丈夫Rizzi,后者出卖了他大哥。麦克的解释大概是说:一个人做了无法原谅的坏事,如果侥幸逃过惩罚的话,为逃避罪恶感,他会做更多坏事来“合理化”自己的罪恶 - 以此获得认知协调。
另外,环环相扣和反转的悬疑剧情,是建立在太多偶然性和每个环节都有90%以上失败的概率上,不符合大数定律的决策模式。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每一个牺牲的个体都值得珍惜,那么计划的成功概率和最后的目标就更应该务实。岳飞是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和功业自在人心,不是仅靠一首词。历史上词写的好的文官太多了,其中也有不少投降派和贪官污吏。《满江红》电影的立意,所谋者大,乃民族大义。但目标和结局设置却又太小,配不上。情节推进通过剧中人物每人各自的心理算盘驱动下的尔虞我诈来实现,步步为营步步反转烘托到高潮,不过是士兵们复述第一次面世的《满江红》来拉满激昂的情绪。- 可是,岳家军解散后4年的秦桧治下禁军,靠一首刚刚复述的《满江红》就可以动员起来吗?-- 所以这一段激动的场景,是我们电影观众投射上去的情绪。加上串场中加入的豫剧唱腔,营造了一种折子戏格局,倒很适合《三枪拍案惊奇》那样的调性。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孙均杀死秦桧,公布罪状,杀出一条血路或力战而亡,被在场官军传颂的《满江红》就不会传遍天下?朝廷中那些同情岳飞的主战派韩世忠等人,不是更能实现抗金的转折吗?
观影感想这东西,罗布青菜,各有所爱。总体而言,《满江红》的电影结构,情节和细节观赏性而言,是值得走进电影院体验的好电影,镜头的冲击力也很强(但表达血腥残酷的镜头太多了,无论是一刀封喉的处决,还是用醋的水刑,尤其是用刀剥皮的镜头,是不是可以用更隐晦的手法加以展现?),但上面一些逻辑,实在是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