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飞机,不急着去地铁奔赴目的酒店。在一层找个餐厅角落,打开Mac,工作或者写点儿什么。
过去很多年形成的习惯,如果想要做点儿什么,不要等到目的地。飞机、机场、旅途任何等待的驿站,都是最佳工作场合。
并不是追求“在路上”的感觉,是曾经写过印象深刻的公号文章,好几篇都是在机场、飞机和转站等待的过程中完成。这也是出差喜欢一个人的原因。其实,每一次连续出差几天,都是巩固和养成目的作息习惯难得的“打禅七”时间。
住酒店或者宾馆,房间有服务员收拾,一日三餐不用自己张罗。个人物品归置有序,衣裤及时清洗,那种整洁清爽的感觉,让出差成为养成作息和“慎独”习惯特别好的机会。在阿里云的时候几乎隔两周就出一次差,就特别喜欢亚朵,因为不用自己用洗衣皂费劲儿,有洗衣房保持清爽。
十多年来,出差从不开电视,心理上有一个受益,就是出差酒店房间,仿佛成了自己家中书房“生活在别处”的延伸。这个有助于破解空中飞人的千穿百孔、不连续的生活。以前我写过,把读一本书的时间抻长,让你在不同城市有一个连续的阅读,一直也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说回到旅途中写作,除了人们喜欢不断回到”曾经成功“的情境里激励自己 - 这一条很重要。面试招聘的时候,我很注意候选人是否有曾经“打过胜仗”的经历,特别是那种“克服万难,连滚带爬”取得胜利的经验。只有曾经击碎障碍,品尝过胜利滋味的人,才愿意对未知和模糊的挑战冒险,激起强烈的“要性”。那种养尊处优岁月静好的选手,要哄着夸着才往前走,他/她没有品尝过通过奋斗获得胜利的经历 - 考试成绩不算 - 是没法胜任的。
还有一个Tip,一个人独处,有时候需要一种在陌生人中忙碌的环境。这个现象并不需要深究,因为“自然讨厌真空” - 这不是自制力的问题。善假于物,有时候在宾馆房间里效率不高,会扛着笔记本到楼下大堂,在偶尔观察一下周边的情况下,很快就进入状态,差不多就可以回去工作了。
圣严法师有一句偈子“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前两句也有一层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空的智慧,人很怕“真空”的。看到一些social的人,朋友圈几乎都是各种聚会和vanity的衣香鬓影,文字的pattern只是场合不同,让我想起美国作家苏珊.俄兹的那句话:“许多渴望永恒的人,却不知道在星期天下雨的午后如何自处”。
P.S: 好久没更新公号,被下面这张Quora图提醒,在机场写下上面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