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第一次网上读到《三体》,惊为天人,强行推广
2008年前后,第一次在某网站上读到网友转帖的《三体》。读下来激动不已,大周末的早上起来,非要拉上妻子女儿,叫她们听我讲一个“特别特别激动人心的故事”,妻子后来说,从来没见我读哪本书这么激动非要拉着她们分享。那时候女儿小学刚上初中的样子,还听不太懂 - 不过,2015年5月的一天,女儿说她是“磁铁”-就是大刘的粉丝:“我花三小时看完《死神永生》,有点糊涂…。”
2013-15: IDF N-body Simu,Xeon Phi, Intel和HPC China《三体》传播起飞
2013年在Intel负责Xeon Phi众核,在那年IDF峰会上,展出使用Xeon Phi实现N-body模拟,我写了一篇N体模拟和三体问题特解的微博,被科幻世界等大v转发引发轰动,微博为此给我发了一个微博传播引爆数据,这是后续一系列《三体》科普的引爆点。Xeon Phi作为英特尔的众核加速产品,接下来助力天河2 超算斩获连续数届Top500的冠军。只是在那个年代,AI大算力的应用还没象这些年爆发,Xeon Phi来得早了一些。英特尔《知in》就此总结了一篇技术科普 - “从《三体》看英特尔所引领的高性能计算超越”
2014年5月,第一次做《三体》分享,是新智元前身“静沙龙”群主杨静组织的第二期活动,先由天文馆馆长朱进主讲《我们为什么要仰望星空》,我顺便分享《三体》,用1个小时浓缩讲完刘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基本上形成了后续分享的两个风格 - 一是科技与人文的交叉思考,一个是纯物理和硬科幻的知识拆解。昨天在新智元群里看到恰好杨静感慨9周年的消息,颇为感慨。
2014年11月,HPC China英特尔的专场上,第一次讲一个比较有趣的题目《三体和高性能计算》,内容准备时,我和《三体中的物理学》的作者李淼老师电话沟通了一些“硬茬”的问题。这次出位的讲法,吸引的听众挤满了后排的站位,我记得祝明发教授还饶有兴趣地提问,毕竟这是第一次将科幻和HPC科技相结合。除了《三体》所设计的宇宙航天相关科学问题的模拟和解决,必须使用超算,我第一次指出《黑暗森林》提到的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只有500万亿次浮点(flops),《三体》系列第一版出版于于2008年,而2005年地表最强超算的IBM蓝色基因已经达到500万亿次水平。如果不以《三体》出版年份而以小说时间线算,到面壁人的危机纪元,科幻对超算的想象差距就更大了,今天美国的Aurora极光可以达到2Eflops~
2014~15年间,由于IDF的传播,英特尔内部组织了三四次和科技媒体记者,以及和英特尔研究院同事的《三体》讨论,这几次分享,市场部请来了一些知名的《三体》“周边组织”的资深爱好者。在我15年11月离职出来创业前,英特尔商用频道的同事,还举行了一次《三体》分享的送别会,一个用乐高积木堆出来的Intel蓝色小人,有点儿神似我戴眼镜的呆瓜模样,至今心存感激。更有意思的是,当时参会的一些媒体人和科技粉丝,组成了一个群叫“三体一号宇宙”,里面的群友都用《三体》人物命名,还有几位化名“罗辑”“丁仪”“尘埃”的群友贴出了一些“三体”同人音乐作品,直到今年大家在那个群里讨论《三体》电视剧,我才知道自己的群名是“章北海”,一个我最喜欢的人物。
2015 - 22: 《三体》获奖,Intel & CCF 的《三体》科普与公众号广泛传播
2015年8月《三体1:地球往事》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科幻史上浓墨重彩的震撼作品,《三体》在这前后的传播速度迥然不同。从15年到疫情前,在CCF和出版社、中国科技馆等组织的科普讲座上,我大大小小做了十几场围绕《三体》和计算相关的分享,内容更偏向硬科幻内部的科学概念。
《三体》第一部英文版出来的时候,我推荐给当时英特尔的外国同事,他从没来过中国,买的时候正好去休假。在手不释卷读完之后给我回信说,第一,作为三部曲,只能看到翻译出的第一本,另外两本还在等,真是很痛苦的事。第二,这部作品里对WG的反思态度很值一读。然后问第二册第三册有没有更多的讲WG的东西?我说实在抱歉,没有。直到2023年看到电视剧《三体》如实反映那个时代的人生与人心,心中一块石头才落地,想起分享过总结《三体》的一句话:“ WG毁灭了太阳系!”
《三体》获奖前,在一些中学生中已经口口相传,获奖后,一些家长们看到如此大部头啃不动,于是有出版社朋友请我给家长场合讲讲。有意思的是,一位家长说,之前发现自己的孩子暑假在偷看一部大部头,叫“什么体”,这书名还了得,大约仿佛是本坏书吧,再说还学不学习了,这么厚一本书?遂来参加“别人读书给我讲”这类后来风靡的各种读书类讲座 --- 这也真反映了咱们一大批人的阅读心态。看到青少年读者越来越多,后期更多的分享开始围绕硬核物理学本身,在中国科技馆那场制作成DVD的科普,不得不反复啃霍金的《时间简史》,以及2021年出版译著《格物致理》和《未来500年》后围绕天体物理、生命科学和宇航技术的烧脑探讨。不再谈那些“科技与人性”相关的话题,比如每次都有人围绕“程心”是否白莲花,圣母等话题讨论。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争议,大刘显然不喜欢程心,但《三体》了不起的是,一旦小说展开,人物就有了自身的逻辑,不由得作者的喜恶。
2016年5月,和几位老师专门去大刘写出《三体》的山西阳泉娘子关电厂,看到8-90年代三线建设风格的凋敝旧厂房,当时感慨:“ 从山西娘子关电厂的某个角落,大刘那写出《三体》的大脑和心灵,写出了宇宙三体和人类的文明宿命的结局,命运展开硕大的披风,只有死神永生。”
2015到19年间,在各地不同场合的《三体》与计算的讨论中,自己对这部书的认识也不断刷新,以至于我的公众号《四维碎片》中有很多篇都是和这些讲座有关的总结,比如
《三体》:科幻Vs.人性 - 武汉光谷创业咖啡, 《中国科技馆 - 带你解读《三体》中的科技》等;
最长的一次是给妻子的朋友们说书一般,像个说书人似的,周末坐着分享整整三小时。
按照费曼学习法或者教学相长的理念,我其实是每次分享最大的受益者。
2020到2022年底,困于疫情中的三年,除了阿里云高性能计算的工作,我和在美国读大学的女儿合作翻译出版了两本书,一家人一口气出版了四本科普和互联网相关的书籍,后来都被青年报李新玲老师写进那篇报道《一家三口,疫情三年四本译著问世》里。其中特别是《未来500年》,简直就是刘慈欣《流浪地球》的真实科学立项书,为此也写了几篇科普文章介绍 - 《The Next 500 Years: 现实版《流浪地球》怎么来的?》,《《未来500年》之水熊虫、基因增强&虚拟现实 》等,后来因为阿里云EHPC对《流浪地球2》的渲染支持,参加了《流浪地球2》科学家专场闭门超前观影活,在《科学.人物.思想:《流浪地球2》科研专场无剧透弹幕影评》一文再次产生链接。
2023 - : 《三体》电视剧,Intel Data Center GPU Max (PVC)归来
2022年底,回到英特尔,我在ChinaSC超级算力大会上了英特尔针对HPC和AI算力的英特尔至强CPU Max系列和英特尔数据中心GPU Max系列,最新的美国Aurora极光超算系统,将超过10,000个Intel的板卡整合到 HPE Cray EX架构中。每个计算板卡都配置2个Sapphire Rapids Xeon CPU和6个Ponte Vecchio (PVC) GPU,它们集成到带有Slingshot网络的HPE Cray EX架构中,提供超过2Exaflops (2 百亿亿次)的计算能力。回头看看2008年出版的《三体II:黑暗森林》中500万亿次浮点“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以及2013年四连冠的使用Xeon Phi达到33.86千万亿次的天河2号超算,不禁感慨 - 今天的技术发展如此之快,硬科幻作家的想象力已经赶不上现实的发展速度。文章参见视频链接:https://www.zhihu.com/zvideo/1614326555404070912?utm_id=0 (《高性能计算时代前沿,英特尔超算科普》)
实际上,《三体》三部曲恢弘浩荡,有人把这三本书的时间进行了仔细梳理,输出了一部编年史如下,按照这个编年史,我们已经超越了《三体》的未来叙事,活在智能手机、chatGPT和人工智能大爆发的未来:
心事浩浩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